先生下班回家拿回几叠崭新的钞票,说是给小孩子过年的压岁钱,闻着新钞散发的淡淡墨香,我仿佛回到了童年那段艰难的时光,那些残存的记忆斑驳的碎片在我眼前若隐若现.......
一
儿时对春节的渴望和期待简直是任何一种欲望都无法替代的,因为那时,只有过年才能穿新衣、穿新鞋、吃好吃的零食......,也许是我的记忆力不行(我的童年生活在记忆里很苍白,脑子笨,记忆力差),也或许是家里孩子多条件差的缘故,我的记忆里很少有压岁钱的概念,暂且把它叫做苍白的记忆吧。
二
对“钱”的记忆是从1分2分5分硬币开始的,我在家是老小,爸有了零碎的硬币就悄悄的给我,让我买零食,当时的几分钱就可以换来一些糖果之类的所谓“好吃的”零食,好多孩子都是这样得到零用钱马上就兑现成吃的,且享受呢!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用积攒下来的10枚5分硬币买了一个漂亮的铅笔盒,上面印着精美的图案,很是养眼,连同学见了都爱不释手呢!他们悔极了自己的贪嘴,暗暗自责咋不节省下来买些有用的东西呢?那时,看到同学羡慕的眼神,心里甭提多美了!---这也许是我记忆里最美的滋味吧?
三
我几岁的时候,大人们是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劳作,每天的劳动以“工分制”记账,收获季节,按人头分粮食、蔬菜,到了年底队里的会计会核算每家的工分和支出是否持平,如果哪家有结余就算不错了,我家人口多女孩子多劳力少挣的工分就少,每年都亏账,那时哪有钱可以平账?只好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折合成人民币,退给生产队。当时只记得队里派人把家里一根老粗的原木抬走了,那根原木大概是家里用来修房子或做家具用的吧?我也记不清了,但是那伙人抬走木头的那一幕至今清晰......,现在回想起来,少不更事的我,哪里体会得到父母劳作一年,到头来落个入不敷出的酸楚?
四
记忆里,家里养的母鸡,下了蛋不是供家里人吃的,它承载着一种使命:母亲总是都小心翼翼的积攒着,等到攒到一定数目,会用竹篮装好,拿到县城的集市上去卖。我跟着母亲去过好几次,当母亲把卖鸡蛋的钱给哥哥买回他向往已久的新衣服时,母亲欣慰、哥哥满足的样子,用“幸福”来形容也许不够分量,因为,那是一位母亲在苦难的岁月里送给儿子最奢侈的礼物!
五
很小的时候,家里做衣服都是用棉花纺线、织布、染色,然后做成大人孩子的衣服,那会儿在农村都是这个模式吧。儿时的衣服大都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像样的款式,是那种可以“温饱”的生活吧,后来有了印染的各式布匹,家庭拮据的人们只能“望布兴叹”!因为那会儿买吃的要用“粮票”,买布要用“布票”,而且当时的布票和粮票都是限量的,所以每家都要计算着啥是生活中最最需要的,才能用那几张珍贵的粮票和布票。当时但人们把买回的花布左看右看的那种陶醉,绝不亚于如今买到几千上万元的皮草大衣呢!至今我还珍藏着过去各种面值的分币、纸币、粮票、布票,不是对金钱的情有独钟,而是它们记录着那段苦难,记录着那段辛酸,我保存着,是想留下一份回忆,也留下一份苦难岁月的见证。
六
如今,人们的生活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钱币也旧貌换新颜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让好多人富了起来,以前听说一个“万元户”,人们都惊讶的像听到一个传说,而如今的千万富翁、身家上亿资产,开名车住洋房的比比皆是,人们反而淡定无语了,因为对于我们这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底层,那些庞大的数字,就是一个神话吧?
七
艰难的岁月里,人们没有金钱,反而与世无争,踏实自在的生活着,没有这样那样的欲望和烦恼,自力更生,自娱自乐。现在,人们钱多了,住的楼层高了,彼此的距离远了;防盗窗防盗门结实了,监控器多了、安全感少了;吃的东西丰富了,疾病的种类也与时俱进了;汽车多了,空气不清新了;上网的多了,看书的少了......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脱离了那段苦难,钱,已经不是问题了,但是,比起以前的生活,我不知道究竟,是多了什么?还是少了什么?
-全文完-
▷ 进入孤鸟夜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