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闲话头发江楼望雨

发表于-2013年01月24日 上午10:50评论-3条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孔老夫子说的,在《孝经?开宗明义章》里;可见古人对头上那一把毛毛是很重视的。

那就说说关于头发。

咱也开宗明义:要说的是男子。女子的头发更侧重于美,“女为悦己者容”,这个“容”字头发占了好大的比重,从古到今可谓百花齐放,不是这个篇幅所能容纳得了的,撇开。

头发既然“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那就不可以随便剪或者剃去,除非出家做了和尚,和尚跳出了红尘,把头发看做烦恼丝,和它们势不两“立”,是例外;再说,孔老夫子说那话的时候和尚还没来中华大地。

古时人的头发一生只剃一次,那是在下生后的第三个月,和取名字同时,剃去胎毛(一般的都留下顶心一小撮),此后便任其自生自落。小孩时期(六、七岁吧),头发自然下垂,那叫垂髫。《桃花源记》里说,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垂髫就是用小孩子的头发代指小孩子。八、九岁以后,头发长长了,再垂髫未免碍事,便将其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齐根各扎成一个结,向两边下垂,就像两个绵羊角,这就称作“总角”。 总者,聚束;角,小髻。“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苏轼写的就是那大岁数的孩子。这是一般的留法,富贵人家的孩子要复杂一些,《红楼梦》里对贾宝玉的头发有这样一段描写:“头发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也是总角。

人们称呼打小的朋友为“总角之交”,就是说从小便要好。

随着年龄的长大,头发当然还要长长。于是就到了十八九、二十岁,可以盘髻扎头巾或者戴冠了,这时,要在宗庙里举行一个极其隆重的仪式,称“加冠礼”,束发而冠,表示已经成年,是大人了。《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弱者, 意为虽成年,但体犹未壮。左思在《咏史》诗里说:“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是说他弱冠之年就通晓文墨,博览群书,能写很好的文章。

关于成年行冠礼,还有另一个说法是進入十六歲的那个生日这天舉行,这说的是汉朝。据有关资料记载,汉朝加冠礼有提前的趋势,汉朝人成熟得早?不知道;这资料所述似乎不大合乎古礼。

男子行了加冠礼,头发盘成髻当然要用东西遮起来,要不的话落尘落土脏得快,冬天也冷;另外,这遮盖物还可以表示主人的身份地位,那就是“头衣”。头衣包括冠、冕、弁、帻。髻和它的这些附属物配合在一起,就有了身份的象征。“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正式场合用的,高高的,所谓“峨冠博带”,峨,高也。冕是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不同的式样不同身份的人用,错用了就是僭越,得杀头的!“弁者,古冠之大称”,是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不能只戴那么个东西不穿礼服的。据说魏忠贤被折了以后就曾被迫戴着官帽要饭吃,不知真假。帻就是包头的巾,一块布;分两种,平民用的是黑色或青色,有身份的人用红色。平民没冠,只有这个巾。秦朝所谓黔(黑色)首就是头缠黑布的平民,汉朝称呼奴仆为苍头,那是因为他们都用青布包着头发。帻还起个压发定冠的作用,“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另外,还有个“帽”,不过《说文解字》未收“帽”这个字,可见“帽”是出现于东汉以后的字,其实这东西早就有,但在正式场合不大能戴,有个髻在那儿顶着,容易脱落。小孩子戴着无妨,因为他还没有髻。

有人可能说,一生不剪头发那如何洗?用水洗,淘米水,皂角水,都能去垢。古代洗发也叫理发;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发”,理,梳理。理发是件大事,必须选黄道吉日。翻翻皇历,能找到哪天可以洗发哪天不可以洗。后来有了专门的服务行业,就是理发匠;包括在三百六十行里边的。

头发这东西曾经掀动过大波澜。那是在清兵入关以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话多少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开始的时候,顺治小皇帝坐龙庭,曾说过:“臣衣冠暂从明制”,可后来(大概一年以后),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就代七岁的小皇帝顺治颁发了《剃发诏书》。诏曰:“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划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乎,若不统一,终属二心。自发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为惜发争留,决不轻贷。”自兹以后,就来厉害的了。一方面,汉人誓死护发表示不屈服于满鞑子;另一方面,外来的这个民族用屠刀来推行“剃发令”。尤其江浙一带,那星星之火的民军起义,几乎全是人民群众对剃头梳辫的殊死抗争。血淋淋的“嘉定三屠”,大约死了二十万人,嘉定全城差不多全杀光了。此后,汉满两族被统治者和统治者的斗争,就常常把那一把头发搅合在里边。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城市乡村大街小巷还有理发匠挑担游走营业的,那个理发工具箱的一边还保留着一根上下竖着的木棍,据说在清初那棍上就挂了一条竖幅,写着“奉旨剃头”四个字。民间还曾经流传过一首歌谣,曰:“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死舅舅”者,“思旧”也。

近三百年的统治,大多数国人已经逐渐习惯了那前额剃光后脑勺留辫子的发式,但汉满两族争夺和保卫国家领导权的斗争并没停止。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的大起义。天国运动一起,就把“蓄发易服”当成反抗大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措施,从头发从衣服上革命:废马蹄袖,蓄起额头的发,拦腰剪去背后的辫子,所以被称为“长毛”。再后来革命党终于起来了,那些从国外回来的革命党人,在仪表上最关注的就是剪辫子,这是革命与否的外在区分点。于是阿q 就大骂“假洋鬼子”,遗老遗少们被剪了辫子也如丧考妣。

头发啊头发,尔有何辜遭此磨难!直到国民革命兴起,还反反复复在头发上做文章,因为它联系着政治。张勋的军队不就又以长辫子为标志吗?从电影上看得到,国民领袖蒋委员长剃了一个和尚头,那时头发好像就彻底解放了,你愿留啥发型就留啥发型,没人干涉!

现在,满街的分头,平头、大背头、学生自然形头,间或光头,甚至西洋人的黄毛、红毛,长发短发没大有人去管,这当然反映了人性人权的解放社会的宽松和谐以及习俗的自然变迁,但那不同发型表现出来的气质还是一眼就看得出来的。这方面不多说了,免得不小心得罪了那位朋友;因为拿不准您喜欢的是什么发型。

最后提一下,有个古礼不少人还都记得:新婚夫妻洞房花烛坐床的时候,男左女右,要各自剪下自己一绺头发,互相绾结缠绕成同心结,表示生死相依永不分离;这就叫结发。结发夫妻,现在这个词儿还在用。至今,有些钟情的小情侣,感情浓烈到一定程度,还常常把头发做为信物剪下一绺来送给对方。头发给了谁,那就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谁。

愿天下有情人,别辜负了那一绺头发,那可是父母传给你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楼望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童话恋情点评:

其实简简单单的普普通通的头发演绎着很多不寻常不普通的剧情,古往今来,由头发引发的故事很多,有浪漫的,也有悲剧的,但不管怎样,古人对头发的重视绝对胜过今朝。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文章评论共[3]个
江楼望雨-评论

…… …… ……at:2013年01月24日 下午3:58

月光下的贝壳-评论

前来拜读朋友佳作,问好,祝写作愉快。(:012)at:2013年01月25日 晚上7:44

江楼望雨-回复谢谢您呐! at:2013年01月27日 早上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