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艺苑中根植于古代民歌沃土,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而盛开于宋代的一朵独具芬芳的鲜花。1000多年来,它在文坛上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唐宋以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我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深受历代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珍爱。虽然,时至今日,能填得好词的人不多。但是,意境清晰而又琅琅上口的优秀词篇,却仍是拥有大量的读者群的。今,偶入烟雨,见佳作频出。甚羡之。今将本人所知的一些关于词的知识拿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抛此砖块,希望引出诸多美玉!
广义上的词就是诗歌的一种裂变体,或者说是发展后了的具有自己特色的诗歌。它最初是适应古代乐曲歌唱的需要而产生的。词的原意就是歌词的意思。当该文字配合音乐的时候,音乐部分叫乐曲,文字部分就叫做词。正由于古代的词都是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者曲子词,也叫琴趣、乐府和乐章等;又因起句子长短不齐,故又有人称为长短句;又因早期的词多为五、七言绝句演变而来,因此它还有一个别名叫诗余。
词,尽管同古诗、古乐府乃至唐代近体诗都是可以配合音乐演唱的。但是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无论是古诗、古乐府还是唐代的近体诗,都是先有诗歌而后再为之谱曲的;而词则是根据现成的曲谱,而倚声填写歌词内容的(最初创作新的词牌,情况不一,当属例外)。刘禹锡在《纥那曲》中云:“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此处所说的“调”,指的就是曲谱;“词”就是歌词内容。“调同词不同”一句。就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词的创作特点:按现成的曲谱倚声填词。
词,分为小令和慢调,依慢调填写的词也叫慢词。最短的词是《十六字令》。顾名思义,仅仅十六个字。虽则如此,却也把内容演绎得气象万千。比如伟人泽东的《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最长的词是《莺啼序》,又名《丰乐楼》有二百四十字。
按照古人的分法,一般五十八字以下的词都被称为“小令”(参见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单调小令也有演化成慢词的,如《浪淘沙》原调既为二十八字,后来发展为五十四字,又进而演化为《浪淘沙慢》成一百三十三字。从词的发展史来说,在宋代著名词人柳永以前,词多为小令。柳永是大量写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从他以后,词就以曲调舒缓的慢词为主了。
所谓“单调”,常常就是一首小令只有一段。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所谓“双调”:有的是小令,有的是慢词。前者如《菩萨蛮》、《浪淘沙》等,后者如《念奴娇》、《沁园春》等。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也叫上下两片。两片的字数完全相同的,犹如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字数不同的,一般都是上下片的首句或前两三句字数不同或者平仄不同,这叫做“换头”,或者称为“过变”,“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当然。词也有三叠的(即三阙)比如《兰陵王》,也有四叠的,比如《莺啼序》。只不过这两类的词因为特要功力,所以比较少见。
词的第二片开头叫做“过片”(也叫过遍)。上下片的关系要衔接连贯,不能割断词意。唐宋以来的优秀词篇,上下片的关系都能做到似断非断,似承非承,既有联系而又不混同。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上片正面描写话别,业已淋漓尽致。但是在换头首句“多情自古伤离”仿佛陡然推开一层,泛说离愁别恨,自古皆然,但是紧接第二句“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又立刻翻进,言清秋离别尤其可悲,遥接上片起句,其艺术技巧堪称绝妙。花僧在《水龙吟◎咏雪三寄小于二 》中 也把这一点渲染得淋漓尽致,大家不妨一观。
词,从形式上看,句子参差不齐(除《生查子》等少数词句式整齐外),接近于口头语言的自然表达,比起五、七言诗歌来,似乎灵活自由得多。其实,词所受的限制和束缚也是极多的。因为词必须按谱填字,又要用来演唱,对于声律、平仄等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只不过今天的人们在填词时,对于这些要求已经不象古人填词时那么讲究了。
填词用的曲调名叫“词牌”,如前面提到的《沁园春》、《念奴娇菩萨蛮》、以及《水龙吟》等等。
今人在欣赏前人留下来的词时,对起内容尚可理解,但是对于词牌的含义则是感到莫名其妙,不懂其寓意究竟为何?其实,万物皆有因由的,词牌的命名也不例外,都是大有来历的。比如《沁园春》,据说就是东汉大将军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的一座园林,而后代的诗人便拿沁园做景色秀丽的园林来歌咏。金人耶律楚材有诗云:“昔年曾赏沁园春”。再后来,就被词人拿来做词牌名了;再如《雨霖铃》,据宋人王灼的碧鸡漫志所载“明皇杂录及杨妃外转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回,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簧管乐器),因吹之,遂传于世”。
词牌名也有就本词的字数命名的,如《十六字令》,便是因为全词只有十六字而得名;还有用词中的句子命名的,如前面提到的《忆江南》,本来的名字是《谢秋娘》,是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后进入教坊,改名《望江南》,白居易依此调填词,取其词中末句三字,名为《忆江南》。
最初的词,词调和词题的大都是统一的。词调即同音乐有关,又同文辞有关。后来由于作者是依照固定的格式来填词的,于是逐渐造成词的内容同词牌名称分家的现象。这时,词调仅只代表乐曲,同内容已经无甚瓜葛。《四库全书总目》在沈端节《克斋词》的“提要”中说:“考《花间》诸集,往往调既是题,如《女冠子》就是咏女道士的;《河渎神》则为送、迎神曲;《虞美人》则咏虞姬之类。唐末、五代诸词,例原如是。后人题咏渐繁,题与调则两不相涉。”这段话,简要地说明了词调和词题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以《渔歌子》为例,唐代张志和用这个词牌填的词则是完完全全的渔家性情,所以被人尊为“风流千古”,他的词调和词题就是统一的,只是到了后来,被人们逐渐分家。到了宋代,大多数的词都在词牌下另加题目。今天人们填词,完全都是题与调两不相涉。
总之,词是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喜闻乐咏的一种短小精炼的文体。要想在数量有限的文字中,容纳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内容,作者必须要具有“纳须弥于芥子”的功力。词的曲调是丰富多样的,多种多样的曲调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只要作者思想高洁、感情真挚、生活丰富,并掌握了词的基本知识和填词的艺术技巧,就一定能创作出感人肺腑的篇章。这一点,远的不说,单就烟雨中的诸位写手来说,不论是情如茶还是芙蓉晶亦或心海岸边,都是值得初学者借鉴的对象。
本文已被编辑[轻轻走来]于2005-2-12 17:59:49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惜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