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充满着明争暗斗,局势波谲云诡,双方剑拔弩张,潜伏杀机,展现了刘项两大军事集团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刘邦几欲血溅五步,最后竟然险而又险的被化解。后人一直对宴上项羽的懦弱表现颇有微词,责其在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存妇人之仁,最后将大好河山丢失,终至兵败垓下命丧乌江边,留给后人不尽的叹惋。我们如若仅从宴会这一事件本身就事论事,断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项羽的失败固然有其性格因素,但不可全归咎于放过刘邦这一点上,应从当时双方实力及客观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方可厘清刘邦之所以得以全身而退这个结局的必然性。
秦二世三年,按楚怀王部署由项羽北面向秦,刘邦取道南面逼宫咸阳。并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所遇秦军抵抗顽强,进击艰难。但击杀宋义及巨鹿之战让项羽威震各方诸侯,遂使各方势力纷纷归附。等到招降章邯后项羽已然拥兵40万,俨然以上将军自居。但各路诸侯只是畏惧项羽的残暴,各自心怀叵测,项羽也并非真心器之。否则就不会出现后来分封的不均,遭来东方诸王的叛乱了。所以,项羽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却不具备。而刘邦麾下谋士众多,且善御人。西进途中得张良辅佐,绕过宛城,沿路招降势如破竹。又在武关、蓝田打了几个硬仗,彻底瓦解秦军。刘邦接受子婴投降继而西进入咸阳后已拥兵10万,具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加之实行约法三章威信大增,几欲同项羽分庭抗礼。
项羽残暴不仁,坑杀20万关中秦兵,早致天怒人怨。整个关中地区秦兵家属百姓是敢怒不敢言。刘邦破咸阳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约法三章大得民心,广大关中百姓是夹道欢迎,巴不得刘邦做关中王。项羽的做法正如在楚汉对峙时被刘邦指出有十大罪状,已经丧失了民心,令天下诸侯不服。如若再大肆杀戮,将会加剧自己的灭亡。不仅徒添恶名,而且无益一统天下大局。然而,项羽不欲刘邦继续坐大,稍弱的刘邦也欲王关中。双方欲置对方于死地,但又无绝对把握,从而就有妥协的需要,关键是刘邦愿不愿臣服让出关中,放弃做关中王。刘邦不王关中则事无大碍。
刘邦绝对不可为关中王。所以项羽必须将这基本的底线警告刘邦。于是项伯便成了传达信息的特使。项伯遂在夜间急告张良传达项羽要攻打刘邦的“绝密”。“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显系一桩政治婚姻,刘邦又急切声明不欲为王的观点,同时答应明日至鸿门当面表白。我们从“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可看出,是项羽授意项伯去的,否则可是叛国之罪。由“项王许诺”可知项羽并无异议,肯定了项伯的做法即同刘邦达成协议。
旦日,刘邦至鸿门开明见山向项羽表忠心愿臣服,项羽目的已达到自然无话可说。既然臣服,安排宴席中的刘邦坐下席也顺理成章了。酒宴中亚父三示玉玦,项羽视而不见,为之显然胜之不武。亚父又找项庄舞剑寻隙行刺刘邦肯定有违臣服的初衷,从而有了坐上席的项伯身蔽刘邦一幕。樊哙的横插一杠,其实正合项羽之意,分散大家注意,好让刘邦找个台阶开溜。要不然,刘邦岂能轻易逃离壁垒森严的军营,项羽得知刘邦遁去也并无丝毫惊讶。
综上所述,项羽根本不想杀也不能杀刘邦。鸿门宴其实是个妥协之宴,只是项羽先声夺人摆了个高姿态罢了。后人对此亦有中肯的评价,郑板桥有“新安何苦坑秦卒,坝上焉得杀汉王”,指出项羽招天下怨,不敢杀刘邦。明诗“公莫舞公莫舞,不必区区听亚父”,及“霸王百行扫地空,不杀一端差可取”更夸奖项羽惟不杀刘邦这事做得还可以。
鸿门宴上的项羽并非政治上愚钝、行为上优柔寡断,实则头脑清醒的很。正因为他有这种豪气、狂傲、诚实、暴戾,才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充满悲情意味的盖世英雄形象。
-全文完-
▷ 进入月城新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