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美术教学的工作说难就难,说易也比较容易,就看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东西。教学大纲里面规定的都很详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是事倍功半,让学生掌握,是很难的,一个是现在扩招之下,学生的理解力并不那么值得期待,另外一个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前提之下,教师要想突破格局,以启发式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也是很难做到的。
这其中有一个最大的框框是:看得见的教学成绩,是学校明确要求的。但是美术教学的实质是:不是看得见的教学成绩,而是潜移默化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潜力,以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改变学生的视觉审美为目的。这样的教学,是很难在短期内看得见教学成果的,必须是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去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学会多维的观察方法和思维角度。然后让他们学明白美术的精义:即在变化中控制,在控制中求新求变求美。
只是这样一来,就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相冲突,很多时候,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是死的,当然也是最容易作为教学标准而被规定的。
但是艺术类教学和其他科目的教学是完全不同的,艺术不同于数理化更不同于文史哲,艺术类教学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深入而广泛的理解力和创造力。也就是说,如果审美力没有培养出来,只是在技术层面上把学生的写实绘画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绝对是相当失败的教学。这种教学的实质,充其量不过是提高了学生的模仿能力,即模仿物象进行刻画的能力,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而没有审美能力的学生,没有得到创造力开发训练的学生,其在学校所能学到的东西有限,从学校毕业走上社 会再去当老师的话,那么误人子弟的事情只会是变成恶性循环,然后他们所教的学生再考大学的美术专业,然后有幸考上的学生只是在大学里继续其考前班的学习内容,只不过是在描绘技术上更加深入一些罢了。
我认为美术教学的思路,不应该局限于教学大纲,也不应该规定出看得见的教学成果。学生的创造潜力其实是可以无限开发的,在绘画技术层面上讲,师不必比生强,生不必不如师。好的老师是那种有能力把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培养得比自己还强的老师。但是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大部分老师都做不到这一点,我认为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艺术类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符合社会不断前进的基本目标。如果青出于蓝而逊于蓝,那么如此循环个几十年,必将形成不可挽救的大倒退,也会对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灾难和损失。
因此,我认为美术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创作的能量,把综合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多维思维能力作为重点进行教程设计,并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完全个人化的辅导和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具体结合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公共审美和个性发挥的能量交轴,以此轴为基本坐标,让学生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寻找突破点。
美术类教学,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基础的描绘技能,而是彻底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决定观察方式,这是很明显的。观察方式源于思维方式,什么样的思维决定什么样的观察。学生怎样观察事物,是源于老师给学生灌输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定格的,单维的,那么这个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就肯定是历史化的,是那种既成事实不可改变的僵化。这样的学生,是注定培养不出多元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这种教学结果无疑是教师的失败。
-全文完-
▷ 进入山野文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