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诗歌的国度,历朝历代诗歌名家更是多如怛河沙数,佳作名篇流光溢彩,光耀千秋。是中国文学里的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我们只能是说按着自己的理解及个人的喜好去看待中国古诗,也仅作戏说而已,若是认真权威的去评论,评判,那么我们后世的很多人怕是穷其一生之力也难以做到,更何况我这等浅薄愚钝之人了。
客观而论,今 天的人随着科技时代的进步以及通过科技而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以应用到新的生活领域,同时也以更广阔的渠道来欣赏文化,做为丰富大众精神生活的诗歌,反倒成了某种为应用而应用的东西。
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中。收集了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采自民间乐曲,“雅”是王都附近的乐曲,“颂”是祭祖祀神的乐曲。所有诗歌均可歌唱,但乐谱今已不传。其内容对统治者征战田猎,贵族集团奢侈荒淫的生活,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婚姻爱情都有所反映。形式以四言为主,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些创作手法为后代诗人所继承。汉代将《诗》列入儒家经典,称为《诗经》,为“五经”之一 [节出百度]到了唐宋,便是诗的辉煌时代,流派纷呈,诗体完备,流派各异,名家辈出,成就卓著。"
当然今天爱诗,写 诗的同样不少,相互之间也就各自以自己所理解的看法去评论,评判,各执己见而往忽略了文学成就,大有一叶障目的感觉,你说你尊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我说我向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等等,各说各理却反而不注重诗的内容创作。
就个人愚见,百花齐放是好事,尊循古诗的既定格式而允其内容创新 ,依格律的严格要求来写古诗。至于新开新派新还是应给于承认与肯定,然总体言之得多闻多见,有极高的文学修为修养才能写出好语好句来。相传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正在午睡,苏轼见案上有王安石写的两句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当时刚名动天下,不觉哑然失笑暗道;"菊花只有干谢枯蒌,何来落地?"遂接王安石的诗写道;"春花不比秋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呤。"后来王安石见了也只笑笑不语,并未曾点破,到苏轼被流贬黄州时才知,南方的菊花还是会落的。
不管故事的真与假,但说明古人提倡博闻多学。诗文的实用性也是个问题,词藻华丽却空乏内容,依据格调样式却言之无物或是无病呻呤,读来便令人味同嚼蜡了。
古诗本身即是语言精练,无一字不实,或清新,或 隽逸........无不精妙而独具特色。 标新立异而才能推陈出新,且莫文人相轻,互缠纠结。今有感而浅戏涂来,无知之极也。
-全文完-
▷ 进入梅林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