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说到张良,无非告诉人们三件事,一是天真鲁莽的张良,以为凭借刺杀的手段就可以复失去家国之仇;二是忍辱守信的张良,能在圯桥上一再忍受一个素不相识,衣衫褴褛的老人的百般侮辱,而终于得到从中受益匪浅的《素书》;三是智慧化身的张良,在楚汉战争中“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终于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比较史家所说的这三件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都凸显了《素书》之于张良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那么张良究竟从《素书》里汲取了哪些营养,或者说《素书》究竟给张良提供了什么样的启发,而使他成为在楚汉风云中脱颖而出的英雄人物呢?有人曾拿张良的功绩与《素书》的内容作对照,认为张良谏主安民,劝封假王,劝封雍齿,谏阻分封,智保太子,功成身退等一系列关乎刘姓大业成败和其个人命运的重大举措,都可以从《素书》里找到依据。且举几例如下:
例一:刘邦打败秦军,进入咸阳后,看到奢华的宫殿,数不清的美色宫女,他“好酒及色”的老毛病又犯了,便生出想留下来享受的念头。樊哙进谏,刘邦不听。张良又说:“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史记?留侯世家》)沛公这才领军队回到霸上。张良此谏应是得之于《素书》第二章 “见利而不苟得” 之句。
例二:汉三年(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十分忧恐,与郦食其谋划对策,郦食其虽为辩士,但谋略非其所长,他给刘邦出了一个馊主意:“复立六国后世”,以收买人心,刘邦同意,很快刻好了印,让郦食其前往行封。张良来见刘邦,得知此事,对刘邦说:此计谁出?陛下的大业必败。刘邦不解,张良说:当年商汤伐夏桀而将夏桀后代封于杞,估计完全能置夏桀于死地。你现在能置项羽死地吗?并从八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厉害关系,使刘邦茅塞顿开,随即大骂郦生:“竖儒,几败而公事!”下令毁掉封印。张良对刘邦这番指点,合于《素书》“决策于不仁者险”之义。如若没有张良的指点,刘邦采纳了郦生馊谋,岂止是险,恐怕历史将会重写。
例三:汉四年(前203年),韩信率大军平齐,声威大振,派使者见刘邦求封“齐假王”,以镇齐地。时刘邦正被项羽围于荥阳,形势危急,见韩信使者后,大骂韩信:我被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踩刘邦脚,暗示刘邦答应韩信,并说:“汉方不利”,“不然,变生。”刘邦立即省悟,转而佯装生气又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顺水推舟便答应了韩信封王的要求。当时如刘邦不采纳张良之计,暴露了对韩信的不满,轻则韩信不发兵相助,重则引起韩信动摇背汉,这样的话刘邦大业将功败垂成。刘邦内心对韩信是早晚要除之的,只是天下未定,还要暂时利用韩信。刘邦在韩信问题上的内心活动,就是“阴计”,如过早暴露,必败无疑。故张良劝刘邦遮掩盛怒而封韩信为王,符合《素书》“阴计外泄者败”意旨。
例四:汉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第二年大封亲信功臣,“其余日日争功不决,未得行封。”刘邦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相与坐沙中语”,问张良,这些人在干什么,张良说:在谋反。刘邦说天下已安定,“何故谋反?”张良说:这些人帮陛下打天下有功,现在陛下为天子,大封亲信功臣,他们担心不受封,又怕陛下追究其过失而被杀,故动荡不安。刘邦问计。张良要刘邦封仇人。于是刘邦封多次背叛自己,置自己于困窘之地的仇人雍齿为“什方侯”。众将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于是人心安定。张良此议,甚合《素书》“小怨不赦,大怨必生”之义,教刘邦按此行事,赦了与雍齿的小怨,避免了众人的大怨,使初建的西汉政权得以稳定。
例五:刘邦称帝后,因宠爱美姬戚夫人,要废吕后之子太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此举属废长立幼,违反当时常规,易引起政局动荡。以张良之明,不便拂刘邦之意,但隐忧在心。吕后为此很是担忧,可又无计可施。有人向吕后献计:“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使人请张良出计阻止刘邦废太子。张良说:有四位陛下很敬重的老者,因陛下待人侮慢,隐于商山之中,不为汉臣。如令太子“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则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吕后照此办理,为太子请来了“商山四皓”,刘邦见了大惊,认为太子高明,立即打消了废太子之念。张良以《素书》“设变制权,所以解结”,轻易巧妙地化解了刘邦欲废太子这个当时无人敢解无人能解的“死结”。
例六:刘邦打败了项羽,坐上了皇帝的龙椅,要封张良为三万户侯。张良却功成不居,谢绝了刘邦三万户侯的封赏,只选择小地方“留”为封地,说:“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真可谓谦抑恬退,亮节高风。张良如此谦让,应是依据《素书》本德宗道章第四之“吉莫吉于知足”一语。
以上张良因受《素书》之某章某句的启发而成就其功绩,虽系后人推测,并无史料记载佐证。但是,张良受书在先,建功立业在后是不争的史实,因此不妨视为不无道理。不过,认真考究,总感到在《素书》的观点和张良取得的功绩之间似有不小的距离,或者说张良将《素书》的观点转化为功绩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存在若干环节的过程,只有较为充分认识了这些中间环节,《素书》的观点和张良的功绩的衔接才会显得吻合自然,而无雕凿之嫌。那么,在张良将《素书》的观点转化为功绩的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中间环节呢?
毛泽东的《实践论》在谈到感性认识如何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时候,讲了十六个字,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所谓 “去粗取精”,就是通过分类、比较的方法,抓住最能反映本质的典型材料,扬弃那些粗糙的、可有可无的并不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所谓“去伪存真”,就是鉴别材料的真伪,不为假象所蒙蔽,发现事物的真相。所谓“由此及彼”,就是把来自各方彼此孤立的材料联系起来考察,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在空间、时间中的相互联系。所谓。“由表及里”,就是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发现事物的内部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毛泽东这段精彩的论述虽然是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但不妨借来分析从《素书》的观点到张良取得的功绩之间所存在的各种中间环节。
例一所述刘邦进入咸阳后“又犯了好酒及色”的老毛病,可以说是“粗”材料,很多男人都有这样的毛病,何况当年的刘邦不过是一个小混混呢?而现今已经独树一帜,且已树立统一大志的刘邦生竟然产生留下来享受的念头,这才是问题的要害,才是“精”材料。张良没有在“粗”材料上浪费口舌,没有劝他不要沉湎酒色,而是直接把精力花在“精”材料上,极言留下来贪图享乐就好比“助桀为虐”。这种去粗取精的办法果然凑效,终于促使刘邦醒悟过来而还军霸上。
例二中郦食其要刘邦“复立六国后世”以收买人心,张良知道后感到问题严重,立即进谏刘邦,从七个方面精辟地阐述了当今时代和周武王时代的差异:第一,往昔商汤、周武王伐夏桀殷纣后封其后代,是基于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以致其于死地的考虑,然而如今陛下能控制项羽并于必要时致其死地吗?第二,昔日周武王克殷后,表商容之闾(巷门),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是意在奖掖鞭策本朝臣民。现今汉王所需的是旌忠尊贤的时候吗?第三,武王散钱发粟是用敌国之积蓄,现汉王军需无着,哪里还有能力救济饥贫呢?第四,武王翦灭殷商之后,把兵车改为乘车,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陛下鏖战正急,怎能效法呢?第五,过去,马放南山阳坡,牛息桃林荫下,是因为天下已转入升平年代。现今激战不休,怎能偃武修文呢?第六,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给六国后人,则将士谋臣各归其主,无人随刘邦争夺天下。第七,楚军强大,六国软弱必然屈服,怎么能向陛下称臣呢?如果说刘邦和张良所处的时代是“此”,周武王所处的时代是“彼”,那么张良所述七个方面的差异,便是所谓由此及彼的分析,不能不使刘邦折服。
例三之韩信要刘邦封其为假齐王,理由是:“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边又与楚相邻,如果不设王,就难以镇抚齐地。望能允许我为假(代理)齐王。”可以说这个理由是“假”材料,而其随着实力的壮大,居功自傲,试图割据称雄,与项羽、刘邦评分天下才是“真” 材料。虽然和张良一样,刘邦也能做到去伪存真,也能看透韩信的真实意图,但在如何去伪,如何存真的问题上,张良却比例邦略胜一筹,刘邦的反应是要打发雷霆,而张良却是及时制止刘邦将要表露出来的震怒,干脆做个顺水人情,答应韩信封王的要求。张良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得更深,看得更远,因此能够通过利用韩信此举,通过去伪存真最终达到由表及里的最高境界。答应韩信的要求,不仅能稳住韩信,不至于韩信自立为王,而且能够促使韩信支持刘邦,解刘邦于眼前的危难之中,并有利于刘邦最终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
那么,在《素书》的观点和张良的功绩之间是不是只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四个环节呢?或者说只要做到这十六个字,就一定能够将《素书》的观点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例四所述刘邦当上皇帝后只封亲信和重臣,引起了没有得到封赏的中下级军士的不满和议论,这确是一件很严重的问题。西汉天下刚刚建立,根基未稳,封赏不公极有可能引发新的动荡。刘邦于是问计于张良,张良建议封为刘邦所厌恶的雍齿为什方侯,刘邦依计而行,果然凑效,很快平息了怀有疑虑和不满情绪的那些人的窃窃私语。对于暂时没有得到封赏的那些人来说,可以说张良采取的是思想情绪疏导法,而对于刘邦来说,这种方法则属于逆向思维法,即逆刘邦之好恶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自然能够达到平息众怨之效果。
例五中张良化解易立太子的方法,则是采取正向思维的方法,即在摸透刘邦最关切,最担心的心思的前提下,去迎合他的这种心思。可以说所有帝王都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后继有人,千秋万代,刘邦当然也不例外,他虽然爱美人,而且爱鸟及乌,但更爱自己亲手打下的来之不易的江山。张良正是抓住和顺应了刘邦的这种心理,通过有意造成太子刘盈羽翼已丰的“事实”,从而打消刘邦易立太子的念头。
例六之张良功成身退而得以善终,与韩信“兔死狗烹”的结局相比较,可以说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但形成这种智慧更多的因素是张良用自己的意志力抑制了贪欲念头的滋生。人人都希望得到荣华富贵,有功之臣当然会因为自己有功于社稷高更希望享受荣华富贵,张良也是人,他的内心深处亦应怀有这种心理,但是他却用高于常人的意志力抑制了贪欲的念头,这才是张良所以拥有过人之处的真正原因。
综上所述可知,将理论、观点和思想转化为智慧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不仅要掌握和运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样一种一般的思维方法,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和运用各种切合实际的思维方法,甚至需要抑制自己的心态、情绪和欲望,使自己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一个人智慧的高低,不仅仅是个智力问题,还往往与一个人的情商和德商的高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全文完-
▷ 进入草蓬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