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老干部大学文学写作班有一群乐知的学员。几年来跟着良师长本事,感恩社会诸新章。在创造新生活,创造新自我中让晚晴再现余晖。
“以知会友,以乐为先”,师生同修
有了这样的教学宗旨,单老师又把“兴趣理论”(理论、技能、顺向等三大兴趣)拓展到教课中。在【理论兴趣】中,以学“理”、学“道”增知为主,侧重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在学习文学概论中发现大家对写作感兴趣,就侧重讲写作三要素。一个连加法等式把材料、主题、结构精练地展现出来。一个拓展分支,又让延伸理论像葡萄串般倒挂金钩,简明易懂。如篇章结构“6+4理论”大家深感兴趣: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度、照应……顺口就来。为加深理解,老师再形象比喻:血肉+大脑+骨骼=人。这样,“好文章”和“大活人”好有一比,鲜活明快的印记立马跳出。
精选习读各种题材的范文,让同学们百读不厌。每课单老师将一段段小文排版配图成3——5篇教学范文,复印人手一份。在同学们的渐次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奥妙和精髓,剖析文章的主题结构等。马克.吐温的《生活》;中国作协会员张丽钧的《不顾一切地老去》;《南方人物周刊》刘文硕的《“北京的爱情故事”另一面》等,让大家感慨万千以至落泪。习读单老师和同学们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让大家体会了:生活到处是文章,哲思小文见太阳。渐渐把写作当成了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秘密武器,找到了不吐不快的乐趣。很多同学不满足课堂的点滴写作练习,在烟雨、江山、红袖等文学网站中发表文章,最多一年近百篇。有的建立博客和qq空间,日常心得随手捏来,网内交流便捷开心。
搭建平台,开阔视野,师生同感
若说学习是静修,那么走出课堂就是动功。教师节师生搞联欢,假期前搞联谊会可算自搭平台。同学们说:上课大半年,不如一场聚。脸熟了,情牵了,老师同学联欢了;酒喝了,胆大了,习作人前敢侃了。友谊增进交流,交流提高兴趣。老师同学们建立邮箱、qq好友,习作在第一时间得到交流。会打字的同学帮忙不会打字的同学做成文章,相互鼓励投稿。老师同学融合也促进了教学相长,课堂活跃了,授课更贴近“第三年龄”人的求知需求。一些小测验在课堂上就寓教于乐地做了互动游戏,这使大家学习情趣大增。
要说最给力的平台就是单泽润教授本身。这个班级好多同学就是冲着他来的。他资历、学识、谦和度都成了人格的风景。学员也由刚开班时扩展一倍。全班60%的老同学愿跟随他再读。84岁的老红军龚指东;享誉国内的80岁“万帮老太” ——陈毓慕,77岁的老教师李清玲都是老师铁杆的追随者。有榜样的感召,60岁的同学们才倍感“正当年”,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搭建名校名人平台,单老师倾情鼎力。同学们两次参观大连大学。在学府殿堂中感受知识的浩瀚、神秘和力量。很多同学主动写了观后感。一篇《秋阳掠影大学府》获烟雨、江山网站精华推荐。绿山脚下一个夕阳沉醉的群体,悄然展示出她的整体的魅力。
老师会近水楼台,带领同学们参加“大连名人进连大”的论坛活动。今年3月14日倾听他的弟子全国金牌编剧高满堂论坛讲座,让同学们更加懂得了人生成功的秘诀:少年立志、青年拼搏、中年坚持、老年无悔。那次同学们当了一回“追星族”,仰慕和近贴都是感动。老师带领大家和名人合影,瞬间的定格成为美好的永恒。一篇《追星进连大,近贴高满堂》一个月后在全国十佳烟雨网站里发表,引起再度轰动。
今年4月23日单老师又带领部分同学参加“大连文化名人高校行,读书启动仪式”。听他的“高徒”,著名作家素素《读书让人生更精彩》的讲座。很多同学认她为心中的“散文女王”。欣赏她:朴素、空灵、深邃的散文至境。那天会后老师引荐,到会的同学幸运得到了素素《流光碎影》的最新赠书,又快乐难忘地签书合影。网名心无垠写来《又得索索签书后》,表达了17年前对素素及对文学的早年追随。这篇散文被烟雨网站推荐到【百家争鸣】最高栏目发表,也让全国的文学爱好者见识了大连的女作家及“老文青”的最新成果和动向。
搭建刊物平台。2011年初,于新人同学将《大连老年科学生活》杂志引进班级。人手一册的杂志,给同学们多开了一个窗口。今年11月16日单老师又带领同学参加大连大学、海燕杂志社编辑部的三方《文学青年见面会》。报告恳谈,使大家对该杂志的认知认可度再次提升,创作投稿的热情再次被掀动。
验证能力,收获多多,师生同悦
“文学艺术要有一个突破口。先装满行囊,努力学习,再将学习的概念转化成一种‘能力’,让文学践行于实践中去。”这是单老师最智慧最经典的“文学转化”理念。这使同学们茅塞顿开,大有找到“方向”、“组织”的感觉 。胆子大了,信心足了,投稿面广了,次数频了。
两年来老师和同学们向报社、杂志社不懈投稿百余篇。单老师的16篇作品分别被多家媒体采用。学员高原发表的《家不是说理的地方》、《以舞为媒》和于新人的《打赌》均被《老同志之友》杂志分期采用;杨林的散文《娘亲知性语》、《沧桑华夏觅陵人》诗歌《爱你,辽宁舰》;高原的《66岁圆梦》、于新人的《在读书写作中寻找快乐》、《乐游小海岛》、《大树有神》等均被《大连老年科学生活》分期采用。在大连晚报上发文章:于新人的《为大连晚报丰富多彩献一言》,不但表达了对文字的钟爱,还体现了对报业的关注、谏言和义务。丁建胜的徒步大会摄影及配文被采用,展示了才情并茂人未老的新章。高原的征文《第一次来,就爱上大连》让人感觉见报并不神秘,只怕你不关顾。这多成果都给学员“能力”以证明——“桑榆非晚”、“扶摇可接”。
在社区文化平台上,杨林的散文《追着太阳恋爱,抓住激情的尾巴》和于新人的诗歌《邻里情》在近40篇作品中脱颖。分别获得“喜迎十八大,幸福沙河口”【征文】二、三等奖。当这两位年已花甲的老学友登上颁奖台,在场领导和晚辈们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一刻,他们把荣誉分给了“老干大”,分给了良师益友,也留给了自己。
文学写作班走过三年,单老师的校园长篇小说《风力浪里》又成。王志文著书《唯我心声》问世。王雪丽的长篇小说在渐进中成章。杨林以女性及年龄的“大姐大”,在烟雨红尘全国十佳网站中不懈追求4年,被誉为网站十大杰出人物,获“感动烟雨奖”,还先后获得散文【初恋】征文《回头一望诸成笑》三等奖,同题诗歌《同煮一壶月光》一等奖。老博士刘达璋除了习文又弄墨,仅2012年在《辽宁七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刊物,《大连市甘井子区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刊物及《滨海秋色》“老干大”校刊中发表书画作品近10幅。
在认知利用网络中,很多老同学勇敢地上了电脑。用搜狗软件从拼音开始学。拼音不行就选择手写板。60%的同学有了自己的qq空间,40%有了自己的博客天地。杨林、丁建胜、王雪丽、苑成德等同学发表网络文章多达100至400篇不等。在“老干大”网站里,张耀林【“喜迎十八大”征文】《我的故乡之旅》获三等奖;杨林的散文《晨曦静婉水中央》、于新人的诗歌《老干部大学毕业感怀》、刘志文的多篇散文、诗作都得以发表。文字实现了信息化交流和展示,大大满足和快乐了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建立了文学班qq群,在自己耕耘的百花园中,不懈追随那种——“既无我,又相融万物”的至高境界。
“老干大”文学写作二年一班心无垠作于2012.12.27日
-全文完-
▷ 进入心无垠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