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泉村,中国豫北地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村,行政区划归属新乡县朗公庙镇。全村十六个姓氏,三百四十多户农家,老老少少一千五百来口人,几乎还是完全依靠耕种不足两千亩土地为生。村里没有特别发达的工副业,也没有出过高官,更没有显富人家;然而,这个小乡村却依然歌舞升平,安乐祥和。若是仔细体察,这里还可以随处嗅到一种浓淡相宜的文化书香气息……
我的乡下老家南固军村与大泉村毗邻,少年时代还在新乡县一中读高中的时候,我一周之内至少要两次徒步经过大泉村。仿佛依稀记得,每到逢年过节时,还会看到大泉村村民演唱的古装地方戏哩。然而,世事沧桑,白驹过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对那里的变化也就不甚了了了。
今年年初的一天,在一次乡下亲友的聚会上认识了刚刚上任不久的大泉村村委会主任史世江。史主任四十岁上下,一米八几的个头,方方正正,一表人才,性格内敛,不擅谈吐。从亲友的言谈话语和简单介绍中得知,史世江在任村委会主任之前,曾长期在外打工,后来还当上了建筑工头,承揽过建筑工程项目,也挣了一些钱。究竟挣了多少钱,谁也说不清;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不修房盖屋,不置豪华家产,够下半辈子吃了……” 然而,就在史世江事业小有成就的时候,2011年年末大泉村村委会该换届了,于是一拨接一拨的村民找到史世江苦口婆心地相劝:“你是大泉村最有出息的人了,如今挣钱了,发财了,家富了,可不能扔下老少爷儿们不管呀……”史世江经不住乡亲们的劝说,终于被感动了。于是,正处于事业红火期的史世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放弃,跟随村民一道参与了大泉村村委会主任的竞选。结果不负众望,全村1200多名具有选举资格的村民,史世江竟以高达1100多张的赞成票成功当选。
记得还是在那次亲友聚会上,史世江向本乡镇贺堤村独门小户但却在村委会主任的职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年的村官杨章合讨教经验,老主任语重心长而又不无幽默地说:“其实我也没啥绝招,要当好村官呀,只要坚持做到‘三无心’、‘三不沾’和“三管好”就行了,那就是:无私心,无贪心,无花心;不是自己的金钱不沾,不该自己去的地方不沾,不是自己的女人不沾;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腿,管好自己该管的‘正经事’。”大家听后只是哈哈一笑了之,史世江听后却非常认真地说:“精辟,精辟!这绝对是经验之谈,我一定牢记……”然后他陪我们喝了不少酒,也谈了不少“正经事”;其中谈得最多的就是关于大泉村的文化建设问题。我非常清楚史世江的用意,他之所以大谈乡村文化建设,主要是想引起那天在场的几位媒体记者的关注,以便对大泉的文化建设多提一些宝贵建议;因为在他心中,包括我在内都属于舞文弄墨的“文人”。
只此一面之交,我就知道史世江是一个办事特别靠谱的人,除了他的谦恭虚心和专注聆听之外,一个村官在世风浮躁的今天还能具有浓重的乡土文化情结,能够念念不忘乡村的文化建设,这一点也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单凭直觉我就意识到,说不定史世江的“葫芦”里还装着好药哩……
果然,今年五一刚过,史世江就通过亲友让我约几个媒体朋友到大泉村去走一走,看一看,并特别提醒要让大家欣赏大泉村的“武旱船”表演。我退休之后赋闲无事,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那天恰逢周末,天气又好,我与几位媒体朋友便一拍即合。当我们刚一走进大泉村,就被村里整洁的村容村貌所深深吸引了,原来满脑子对落后农村那种脏乱差的老印象一下子便烟消云散,荡然无存了。更让我们感到新奇的是,大泉村的老戏台和村南空地上那个设备残缺不全的老年休闲健身广场也被重新整修一新,新添了不少健身器材,时不时会有老年村民在这里休闲健身和娱乐。
傍晚时分,休闲广场上响起了锣鼓家伙声,闲暇的村民们也慢慢地向广场上聚集。不一会儿,化好戏妆的大姑娘小媳妇儿和船艄公等角色便开始了“武旱船”表演。
我事前做了一点“功课”的缘故,知道旱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开始流行(见《太平广记》)了。开始只限于民间表演,后来经过改造还成为宫廷中的舞蹈。据宋朝田况《儒林公议》上说,五代时前蜀皇帝王衍曾做蓬莱山,以绿罗画水纹铺在地上,上置莲花,让跳舞的人乘彩船在绿罗上转动。宋朝时仿效这种方式,宫廷舞队中有采莲队,跳舞的人身乘彩船,手执莲花而舞,名称叫做“采莲队舞”。与此同时,民间划旱船也日益盛行起来,不少记叙宋代风俗的著作,都有关于节日街头民间旱船表演的记载。
“旱船”,顾名思义自然是指陆地上所跑的船。“旱船”表演,是民间模拟水上划船的动作用舞蹈表演的艺术形式。“旱船”的制作方法也比较简单,就是利用竹蓖或木棍制成外观类似船形的架子,然后再在架子周围围上绘有海蓝色水纹的棉布裙,上面缀上红绸、纸花等饰物,有的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品,这样一艘华丽的“旱船”就算制成了。
“旱船”表演的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或者双人,也有四人甚至多人共乘一船的。乘船表演者多为大姑娘小媳妇儿,称为“船娘子”,手拿“连响”,相当于撑舵人;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演员中还有一人饰演丑角,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船桨,鼻子抹上白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也有扮演成古装戏中其他人物进行表演的。其余参与者则在旁边敲锣打鼓,伴奏大锣、小锣、鼓、镲等乐器,“旱船”根据配乐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随着“波浪”旋转时起时伏,默契配合,颇为形象。
与传统的“旱船”表演相比,大泉村的“武旱船”则更富有独到的特色。一是大泉村“武旱船”表演引船的“艄公”必须会几套“武功”,比如前后滚翻、打踩脚和劈叉等功夫动作,这样表演起来才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和喝彩;二是大泉村的“武旱船”表演还被称作“怀梆武旱船”,就是“船娘子”和“艄公”在表演中还能穿插河南特有剧种“怀庆梆子”(俗称“怀梆”)进行演唱,更加令人喜闻乐见;三是大泉村的“怀梆武旱船”历史悠久,据现年77岁的老艺人张乐知回忆,他听老辈人讲,大泉村的“怀梆武旱船”表演早在清朝末年就比较盛行了,他从14岁开始就跟着“旱船会”学习,曾经跑遍了新乡和焦作一带大大小小的各种庙会,一度享誉豫北。然而只可惜,大泉村的“怀梆武旱船” 十多年前就已经荒废了。
好在直到2011年底,大泉村改选并组建了新一届村委会和党支部,史世江当上了村官。他走马上任之后,决定从抓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大力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焕发村民的精神风貌,不仅投入大量宝贵的资金,恢复了老年活动室和村民休闲健身广场,而且还整修了戏楼舞台,添置了锣鼓家伙,重新组建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怀梆武旱船”表演班子,由老艺人传帮带,让几近失传的“怀梆武旱船会”重新焕发了风采。
饱尝眼福之后,大家感慨良多,一致建议史世江要将大泉村的“怀梆武旱船”当成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新乡市申报。后来在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通过几次有效改进,最后经上级审核验收,大泉村的“怀梆武旱船”项目还真的成功进入了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今年秋季,史世江又花重金从辉县南太行山区买来一块外形美观的大石头,塑在村北头的大路旁,为大泉村建起了一个标志性路边石。路边石正面雕刻的“大泉村”村名,还是史世江托我请新乡市书法家协会主[xi]周云峰先生题写的;背面雕刻着《大泉村赋》的文字:“牧野古鄘,故堤为朋;河洼水盛,大泉定名。明朝初成,迁民洪洞;荆姓首至,建村营生。赵李张荆,史杨高丁;刘陈郭曹,王买梁宋。十六宗姓,同辱共荣;团结互助,其乐融融。旱船舞动,怀梆妙声;和谐盛世,人睿政通。”远远望去,颇为壮观;人来人往,驻足观瞻。
不久之前,史世江又托亲友通知我,说是12月22日,大泉村要举行文化中心挂牌揭幕仪式,特意邀请我与新乡市书画界名人届时前往助兴。我心想,史世江啊史世江,你可真有心计。盛情难却,那一天我就又约了周云峰和苏茂智两位书协主[xi]一同前往。大泉村文化中心大厅热闹非凡,有写字的,有画画的,还有镇领导,名流云集。在商议活动议程时,史世江想让来宾代表讲个话,周云峰主[xi]带头一推六二五,结果最后史世江让我当了回“替死鬼”。在史世江和镇领导讲话之后,主持人宣布说:“请我们的好老乡、原新飞电器集团宣传部部长李连印讲话!”我说:“只当滥竽充数吧,我就讲三句话。第一句是祝贺:值此大泉村文化中心挂牌揭幕之际,我权且代表所有来宾向你们送上衷心的祝贺;第二句是祝颂: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泉文化厚重,以文立村,意义深远,值得称道;第三句是祝愿:文化铸魂,基业长青,祝愿大泉村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红火”……
其实,以我的个性,当时确实还有许多话想说,只是囿于场合与身份,只好就此打住。就在那一刻,我联想到史世江为市书协主[xi]周云峰题字拟写的一副条幅内容:“翰墨歌国富,琴瑟颂民强”。飘香翰墨,琴瑟悠扬,这不正是大泉村的一道靓丽风景么……
2012年12月26日
-全文完-
▷ 进入耳关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