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关于离异中年男女再婚难初探司马剑雪

发表于-2012年12月26日 晚上7:49评论-1条

离异,在很大程度上是来看,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们的婚姻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时至今日,人们不再将离异作为羞于人齿的话题。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谈婚论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就像小姑娘要变成小媳妇,最终变成老太婆一样,这是人生的规律。当今社会,随着离异群体人数的增多,这个群体的也渐渐浮出水面,其存在的形式以网络群体居多,以本市为例据粗略统计不下100个。固定的活动场所、网络媒介和定期的交流时间,这三大要素构架了离异男女相互交流的平台,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婚介的可信度高,且又是公益的群体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人们所接受。即使这样,离异中年男女再婚难的现状仍然无法改变。笔者就这个课题作如下的探讨。

一、经济利益的一致性。无论男女在择偶时,不约而同的会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作为女性会把房子、车子和经济收入纳入择偶的先决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予的再婚的制约。上帝为我们开了一扇窗,却又关上了另一道门,这样的心态对于男女双方来讲时时感到困惑。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一文中指出:“各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互相的差异的地方,就中还在于消费它们所需要的时间不同。一个大面包一天就吃完了,一条裤子一年就穿破了,一所房屋比方说一百年才住得坏。”他同时指出,工资收入的偏低与高房价往往让人们对住房生畏。这就表明住房,不仅是以物的形式存在,更是个人财富的显示。作为个人财富,住房具有继承性,没有任何一位男女愿意将住房惠赠给对方,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子女;也就是说男女双方只能分享,却没有继承权。要解决房子、车子和经济收入这三大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中年男女再婚时将婚前财产划断,以此为界,这样就可以避免婚后因财产纠葛带来情感上的纠葛。经济收入的高低,也是男女双方择偶时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泉源和一切商品的价值尺度,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已经不适用了,这在于人们致富时间的缩短,那种通过勤勤恳恳的劳动未必是致富的手段的必然途径。依靠第一桶金,加上不断的积累,可能更容易使财富增长。应该说绝大部分的女性在择偶时不希望找一位比自己收入低的男士,除非这个男人的气质或才艺深深的吸引了她。经济收入的高低不一定决定婚姻的幸福,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活的质量。对于经济收入多与少且付是否愿意付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还是试金石,包括女性对男人责任心的考验,看是否对家庭有一种勇于担当的态度。作为经济独立的女性,相当看重男人对家庭生活的责任意识。

二、情感的依托性。笔者发现,绝大部分离异女性,其离异的时间均在两、三年以上,有的长达十年之久。从离异的时间段来看,不能以女性“鼓起勇气走出闺门”一语概括。实际上绝大部分女性往往是在孩子读大学后或者参加工作后,才会考虑个人的再婚问题,子女在女性的心里所占的比重比自己要重得多。这个年龄层,除了收入稳定,经济负担也减轻了不少,故而有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的感觉。这时,曾经压抑的情感才会显露出来。找“伴”的心理也越发执着,变得强烈,这也应验了一句话“少为夫妻老为伴”。“伴”的概念,自古有之,不过在当今社会里,“伴”更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它不再是儿女膝下环境中的白头偕老,而是俩个人的相守。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离异中年男女越来越不相信依靠儿女养老送终的家庭模式,因为在各有各自家庭生活的情况下,两代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包括经济的独立和住房的独立,这样的状态下,离异男女更希望找到一个能与之牵手晚年的伴。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所处的社会环境,无论男女之间多么是真诚,但总是要披上一件社会冷峻的外衣,大多数人喜欢以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来权衡利与弊、得与失、善与伪,其中还包括文化差异、性格差异、情趣爱好差异,这就构成了男女各自的价值取向、生活理念的多样化。为此,这样的接触和交流的磨合期总是很长,如果某一方在对异性不了解的情况,只凭感官印象贸然提出要求往往得不偿失。实际上这样的要求也是不实现的,这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的确,眼缘是吸引彼此男女双方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因素在于男女双方经过不断的了解和权衡综合各方面因素后,经过反复思维,才可能有一个结果。在这样的状况下,既然爱情不可能不蹴而就,那么离异中年男女更愿意接受的方式是淡然处之,把自己置身于休闲的状态,以娱乐为主,由此使得群落更加宽松、更加令人感到舒心。单身群的组织活动,对于个人来讲,原本是情感的再造和修为。

三、群体活动必要性。作为单身群具有固定的活动场所、网络媒介和定期的交流时间这三大要素,那么群体的优势就明显的发挥出来了,与其说是要素,更贴切的说是平台,通过平台可以延伸离异男女的想象,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进入这个群干什么?可能很少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面对现实,这是多么的不言自明,不管是被动的加入,还是主动的加入,目的性始终如一。一方面是静若处子的安然;另一方面内心的憧憬如同一张美丽的画布,从来没有被抹掉过。单身男女不会因为接触和交流感到这是俗不可耐的事情,相反倒是给了自己一个放松心情和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至少可以渐渐的淡忘情殇的隐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没有任何人愿意谈及过去破碎不堪的婚姻,即使谈及那也是轻描淡写,因为如果谈及更多,人们往往会质疑某人对婚姻的驾驭能力。既然如此,何必把昔日的悲情抖落出来,变成别人的笑料呢?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探究别人的隐私,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除非对方愿意向你倾诉。这样单身男女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佳,彼此尊重对方,多谈风轻云淡的乐活。就一个单身群来说,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群的活力和走向,首先是群主的个人能力及管理能力,其次是热心于群内工作的管理员,他们的作用在一个群里是不可忽视的。一般情况下,作为群友来说是友善的,真诚的,热情的,正是因为群主、管理员和群友的共同努力才推动了群里活动的多样化。许多单身群喜欢注明“松散”这样的标签,就笔者看来,应该说宽松更妥贴一些,只有宽松的氛围才可能出现和谐环境,只有宽松氛围才能促进群友的凝聚力。人的素质表现在温良恭俭让方面,这是群内和谐的前题条件。没有个人的素质,那么群体的素质就难以表现出来。群内的宽松,并非没有边际的,它表现在组织性、约束性和协调性等方面,组织性即发挥管理功能作用;约束性即群内的规章制度;协调性即调节各个方面出现的困难和矛盾。实际上一个群体要发展,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这说明群体组织是宽松且具有活力的。勿庸讳言,男女之间的隔膜是接触和交流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一障碍需要男女双方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爱情具有排他性,但情感不具有排他性。这就是说爱情是以占有为目的的,而情感不是以占有为目的的,情感在道德范围内的表露是一个人的本能。卢梭也在《忏悔录》一书中提到,异性之间存在彼此欣赏的现象,包括形体、肌肤、头发、语言和气质等等,实际上这些在群内场合下构成了男女欣赏的风景。当个人的机缘来临时,那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欣喜会油然而生,爱情变成了不可抗拒的力量。

存在即合理。尽管单身群也存在着种种弊端,但它的优势仍然是明显的,这对于离异单身男女无疑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平台。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司马剑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洛神仙袂飘点评:

人到中年,少了诸多爱情的绚烂,多了更多生活的质感。 生活就是平平淡淡,实实在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精神,但人又往往不全部被物质禁锢,就有了“缘分”的说法。无论如何,网络Q群确实少了些商业网站的商业气息,为遭遇情殇而单身的人们,提供了一方相对宽容的平台,善莫大焉!

文章评论共[1]个
月光下的贝壳-评论

晚上前来欣赏,祝写作快乐!at:2012年12月26日 晚上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