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西行路·洛阳坂井夏汐

发表于-2012年12月25日 晚上9:44评论-3条

始发前言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永远只能看见其中的一页。由七认同并且赞赏这句话,因为我喜欢旅行,我向往背着包,走在路上的感觉。小时候,读过李白,知道他站在庐山里,面前一泻千里的瀑布,被它雄浑的气势感染在心,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知道他早晨乘着一叶扁舟,告别白帝城,穿过三峡,一路东进,直至江陵,沿途的美景使他感慨万分;知道他一直在寻觅梦中的天姥山,这是一座属于诗人心中的仙山,是他依依不舍眷恋的圣境。他的足迹从不中断,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我读李白,不仅仅因为他的诗歌艺术风格高超,更是他在诗的世界为我展现出一幅幅美焕绝伦的山、水、田、园的仙景图。这也许就是我喜欢旅行的原因吧,这也许就是我一次又一次坐上启程的火车的原因吧。

由七把这称为人生的“梦想”,简单并且快乐。不追求尘世的利欲,不贪慕人生的功名,我站在这条路中间,它在我的脚下无边延伸,直到我望不尽的地方,我需要做的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去走,一路欣赏体会沿途遇见的风景,让记忆锁紧它们的存在。

洛阳城的一天

这个冬季里,火车渐渐驶离广州站,呼啸的轰鸣声伴随着我那颗起伏不平的心,一路向北。霜霜不安分地坐在座位上,她向我诉说着心中的冲动,说她从没有踏过这么远的远方,那里将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在等待着她。我能理解她的心情,自己何尝不是这样。记忆中,洛阳仿佛是很遥远,可如今竟触手可及,此时的心情,恐怕是身在其中才能体悟到的。

天气越冷,我们却怀着一颗炙热的心。我依然用平静的目光,透过玻璃,望着窗外那一掠一掠而过的景色,或低矮的房屋,或一望无垠的田野,或雪白亮光的河流,或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的景观是如此变幻多端,我的心已不再平静,它跟随着这样的景观跳动,仿佛要跳到跟前,诉说它的喜悦,与兴奋。

洛阳,它的古老与苍桑,深遂得已不是言语能表达。当我走出洛阳站的那一刻起,我有些不敢相信,我居然身在洛阳,如此零距离与它接触。我轻声对霜霜说道:“我们到洛阳了。”害怕惊醒,这是梦。霜霜说:“是呀,我们真的到洛阳了。”看着这座陌生却又熟悉的城市,我确信自己不是在做梦。

好啦,感慨的话就此为止,下面就开始我们的西行旅途。洛阳,是我们西行路里的第一站,我们向西的旅行,由此起点。还在小孩子的时候,就在书本上认识洛阳龙门石窟,就像人家说的那样——如雷贯耳。心中默默记下这座中原古都,他日一定要亲身去看看。长大后,我打开这个小时候埋下的梦想,仿如昨日生,往事历历在目。

刚到异地他乡,很多人都说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所以回来的时候纷纷寻问,你们是怎么去的。这确实是比较困难的,就说我们吧,这次旅行之中,全程是没有预订酒店,没有预订车票,没有行程计划,这一点与现在的其他驴友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不知道,那就看看我们是怎么走这条西行路的吧。

我们在洛阳站打了一部车去西关,在那里找到一家叫百时快捷的酒店落脚。放下行李之后,居然不累,谁也抑制不了心中的激动,决定去走走。况且,肚子早就在抗议,一看表,才知道是中午时分,正是吃饭时,洛阳的美食早就名闻天下,既然来到,怎能不尝尝当地的一些小吃呢。

出酒店,往右走几步,就是公交站,有好几路的公交都到王城公园,我们商议后决定去那边看看,一来可以去逛街逛王城公园,二来附近也许就有吃的。这样决定之后,我们跳上101的公交,因为它的上面缠着一根电线。

车直走,洛阳的路面都很宽,且是单行道,很少发生堵车现象。我们很快就到站,下车后,就看见王城公园,于是转身去找吃的。在网上看过,记得附近有家老洛阳面馆的。于是决心把它找出来,经过几回问路,几回周折之后,终于找到它。这里要赞的是,洛阳人很热情,而且不坑爹,只要你问他,他知道的,他都很热心告诉你。

只是可惜的是,我们到的时候,面馆已经打烊,被告知要下午五点才开市。无奈的我们只好就近找一家解决午餐。

洛阳这里好用驴肉汤做面汤,虽然第一次吃,但也习惯,几天下来,居然上瘾了,回来中山之后,再也找不到这样的面汤,十分怀念,对这里的面食竟食之无味,苦逼呀。午餐里,我们每人吃上一碗烩面,也是洛阳的特色,其中那个份量就把由七吓着。霜霜说:“我恐怕要吃不完了。”可是后来她居然吃完了,因为味道很赞。难道都说北方人豪迈,从这里的饮食习惯都可以体现出来,由七喜欢这样的豪迈直爽。

吃过午餐之后,我们就去逛王城公园。打定主意,晚餐就一定要在老洛阳面馆解决。我们到洛阳的时候,已经是11月,天气不冷,一些网友听说我去洛阳,纷纷劝说:如今现在来到洛阳没啥好玩的,且冷得要命,别来啦。由七听后是死活不同意。是的,那时在洛阳的室外温度接近零摄氏度,但是由七和霜霜都只穿两件秋衣,外加一件外套,一条裤子,一双登山鞋,就觉得不冷了。讽刺的是,现在我在广东中山自己的家里的房间内敲打这篇文章,身穿同样的衣服,室外的温度二十一摄氏度,我是一边打哆嗦一边在打字呀,坑爹的广东冬天。

现在不是牡丹花节,王城公园的游人并不多,且也不需要门票,随人进出自如。这是一个休闲轻松的好地方,地儿大,环境好。穿过公园那面红色的古色古香的墙,映入眼帘的就是大道前端的那尊大大的四脚方鼎,代表王权,帝都之气在这里浓聚。据历史可考,这里曾经是东周时期的王城所在地,公园就是建在这个王城遗址上,历史的沉积给这里增添不少的肃然之感。它是洛阳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也是牡丹花节时,洛阳的最重要展区。

走过大道,在高大的树枝间,一个巨大的摩天轮高耸而立,使我仰而观止,那里便是王城公园的游乐场,我们却是没有过去。而拐进了一侧的牡丹园,一条小道曲折前行,弯成许多不同的路径,把巨大的牡丹花丛切割成十几个不同形状的花圃。

说起牡丹,无人不晓,它是中国的国花,而这样的国花犹以洛阳的最为著名。谁都知道“洛阳牡丹甲天下”,这样称号也决不是盖的。据说,就在这个王城公园的,就以牡丹文化为名,单是种植的种类就有八百多种,有十万余株。于是,洛阳人每年都会有个牡丹花会,他们以花为名,向世人展开盛大的宴会。到那个时候,园内,红的,粉的,白的,黑的,绿的,黄的,各色各样的牡丹,争芳斗艳,百花争萌,真是“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天下犹为奇”。可惜的是,这个季节看不到的。

我们穿过一片枯黄的牡丹,来到一片小广场,这里,三五个游人在拍照,还有几个小孩子在吹着泡泡,映着阳光,这些泡泡仿佛染上光辉色彩,如此晶莹剔透。而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中间的一樽白色雕像,那是牡丹仙子。

公园的北部是一个动物园,要门票,我们也没有进去。就这样,在那里围了一圈,天已开始阴暗下来,原来太阳要下山了。洛阳的夜来得早,我们刚出公园之时,已是夜暮降临。看着路上车来车往,昏黄的路灯接连点亮,而我们却走在陌生城市的一隅。这种滋味,未必不是好的。

才发现,这里的马路是那样的干净,这里的店铺是那样的整齐,在这里,我们是如此渺小。穿过马路之后,我们找到原来的那家老洛阳面馆,它已经是点亮了那盏温暖的黄灯,古朴的店面,给我一种说不出的舒适之感。推开门进去,服务员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入座,并且沏上一壶热乎乎的香茶,使人心中甚感一丝丝温暖。

晚餐,我们一共点了三个菜,都是洛阳的特色美食,洛阳的卤水面,凉粉还有小碗汤,是有名的洛阳水席,加一瓶洛阳宫啤酒。这些美食都是我们不曾吃过的,所以,菜一到,就迫不及待地要尝尝。味道真的很不错,我却没有太多出色的语言去描绘我当时的心情。只是当时环视着四周的环境,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很多,有些是本地的,有些则是像我们一样的旅行者,他们同样是吃得很开心。这里的服务员态度极好,总是耐心向你解释每一道菜的意义(不至于我们这几个大头虾看着菜单里的菜名莫名其妙,以致于一开始每人叫了一个卤水烩面,后来才知道那个卤水面的份量除非你是鲁智深,否则没办法一个人啃完),总是在你的杯空时,适时给你加上一道热乎乎的香茶。

晚饭吃得香,而且满足。缘于这里的饭菜可口,缘于这里的环境古色古香,更是这里的人热情可亲,在我们用餐后,走出餐厅时,站在门口的几个服务员一句“慢走!”使我们这些身在魔都已久的凡人感动不已。

我们决定走路回到酒店,一来可以饭后散步有助于胃的消化,二来可以欣赏洛阳的夜景。洛阳的夜景并不似一些大城市那样璀璨辉映,它的建筑也没有直插云霄,它的夜灯,无论何种颜色,总是柔柔的,像流泻的月色,像静止的时光,像罩着面纱的美丽女神,仿佛透现出一种清雅和高尚,这大概就是千年古都积厚千年之后幽幽散发的文化底蕴。

龙门石窟

洛阳最为有名的地方,恐怕只有龙门石窟了。在伊水之阙,龙门山和香山两侧,隐藏着一个龙门石窟,是洛阳人的幸运。恐怕就是元宏当年也没曾想到,他的这个造窟行动伊始,会有这样的影响和价值。

既然来到洛阳,就不能不抽出一天时间去看看龙门石窟,不管它有怎样的影响,还是多大的价值,它都是值得去看的。龙门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中国最有价值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也是霜霜向往已久的地方。它位于洛阳伊河两岸,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也就是公元493年,距今1500多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的开凿扩建,历时400余年。至今存有规模是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作品2800多品。

在市区有直达龙门石窟的专线,所以交通就用发愁。我们早上睡了个自然醒,十点多钟才出发,早餐吃的是洛阳小吃——驴肉汤,很不错的,好吃,经济又实惠。

坐上直达公交的那时起,霜霜就压抑不住心中的兴奋,不时就对我说,我们的梦想要实现了,我可以亲眼见到那座卢舍那大佛啦。是呀,多年以来的企盼,龙门石窟可就在眼前哪!

下车后,就有车说要载我们到景区的门口,我们习惯步行,就拒绝了。沿着路标上的方向,我们慢慢走路,路过一列的小店,那里面卖的都是洛阳的特色食品和工艺品,其中就是一种叫火烧画,看上去很好,它是用一个燃器喷火在一块木面上烤出一幅精美的画,有风景的,有人物肖像的,都很好,只是我们最后也没买成,主要是考虑到带着不方便。然后就一路走过去,洛阳的手棰姜糖到处可见。几乎走不了几步的路,就有一家,在门前摆开阵势,把煮沸的姜糖倒入一个石盘里,然后两个人各执木棰,一下一下地打,看着挺有兴趣的,于是在归途中,就买下一些。

这个季节,龙门真的清净。景区内都是一些散客,零零星星的,这样的感觉真好。检票处就设在一个石桥下的门拱里,一派古老的风格,两个门拱中间用黑底黄字漆着“龍門”二字。穿过这个门,就走到一条伊水河边的石板路,路面干净整洁。伊水缓缓流淌着,从石桥的两个桥孔穿流而过,千百年间,它一直就这样流梭,见过这里发生过多少繁荣和衰落,岸边柳树黄绿相间,随着微风舞动。走没多久,出现另一个门,这才是龙门石窟的大门,门旁有一个禹王池,池壁上长满绿草和青苔,一股清泉徐徐从泉眼里涌下,往下注下池子,池子有几条金鱼在自在游着。

穿过门口,我们便走上参观西山石窟的石道,此时的心情,恐怕已经不是用兴奋或者激动所能形容的。往前走不远处,就来到第一个石窟——潜溪寺。这个石窟是西山里的第一大窟,巨大的石窟让我无法想象它是人工而为的,可它的确是开凿出来的,而且是凿于1300多年前的唐代。石窟里坐着主佛是阿弥陀佛,两侧分别有两尊佛像,是迦叶和阿难,然后再数过去,就是两大弟子,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它们的雕刻都十分精美,神态自若,表情文静。可惜的是阿弥陀佛的手指被切断,实为遗憾。

看过潜溪寺之后,就爬上阶梯,来到宾阳三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宾阳北洞,它始凿于北魏,完工于唐代,主佛依然是阿弥陀佛,洞壁上火焰纹生动美丽,仿佛是刚漆上不久,历红千年却不褪色,使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宾阳中洞是北魏期间开凿并完工,它里面的佛像形态瘦削纤细,具格严格的时代特点。而宾阳南洞的主佛是阿弥陀佛,洞窟是北魏时开凿,但是里面的佛像却是唐代完成的。当年,太奈李世民的儿子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可是考虑到开凿一个洞窟花费太大,于是就在北魏原来的基础上,完成这些佛像的雕琢,唐代的佛像石刻脸部饱满,体形丰腴,体现了唐代人以胖为美的时代特征。值得一说的是,在宾阳南洞的北侧有一块巨大的石碑,这可是罕见的古代书法雕刻艺术瑰宝啊。这块石碑是刻于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由当年的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当时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碑高288厘米,宽190厘米,碑面历经千年,虽然斑痕累累,但字迹至今清晰可见,是为唐代楷书雕刻精品。

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参观这些石窟,仿佛穿梭在古代之中,看着这些山壁上密密麻麻布满着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石窟时,我的心时起伏不平,好像又听见当年这些艺术工作者用简陋的工具,每天早出晚归,在这座山岩上,不停地刻凿,这样的情景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转身去俯瞰伊河,它潺潺而流,千年不变的姿态,宛若一位使者,向每一位来到它跟前的游人诉说,这座宝库的故事。

我们继续登上这些阶梯,来到一个宽敞的平台上,面前是摩崖三佛龛。这是武则天时期凿造的石窟,有七尊佛像,三尊是坐像,四尊是立像,主佛是弥勒,大概是武则天信弥勒吧,众所周之,弥勒是未来之佛,是佛的接班人,武则天继位后,她曾自称“慈氏”,大力推行弥勒信仰,于是这座石窟就开始凿建,可是武周政权不久就覆灭,石窟的凿建也随即停止。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座半成品的石窟造像,虽然有些遗憾,但是可以看出当年建造的工作过程。

走过去不远处,就到达万佛洞。万佛洞,它的壮观在于洞窟内的两侧洞壁上雕刻着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多尊小佛像,每一尊只有四厘米高,雕工精细巧致到使人叹为观止。

别过万佛洞之后,我们一路前行,下到伊河岸的大道上,边走边仰观着岩壁上的这些洞窟,它们都是来自千年之前,摆在现代人现前,心中想的除了叹服,还只能是叹服。一个显眼的黑色石匾上写着“卢舍那大像龛”,霜霜跟着一声叫道:“我们到卢舍那大佛前啦”,她激动不已,拉着我的手,快步跑上阶梯,转径后,一排长长的台阶,可以拾级而上,眼前便是那尊大佛像。曾经无数次在电视上,在书本上,在网络上,见过它,但是要是真容,来到它身前,那还是第一次呢!

霜霜的亢奋心情就不必言表,她早就先我上台阶。卢舍那大像是龙门石窟里最大的佛像,它高17.14米,位于奉先寺,奉先寺也是龙门石窟里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摩崖造像群,它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皇后武则天出脂粉线两万贯,四年后,上元二年完工。洞窟内的佛像具有明显的唐代佛像特征,面部圆润,形态丰满,神情安祥。卢舍那大佛,是我见过的最好看的佛像,没有之一,它的雕刻者没有付于它太多华丽的装饰和生动的神态,而且朴实简单的通肩式袈裟,安祥自在的神情,给人一种简单却圣洁的肃然之感,使人敬而不畏。

西山石窟走到尽头,就到南门,在这里可以从桥上过伊河,来到东山石窟。东山石窟的规模和精品也较西山石窟要少得多,所以在这边的游人就更少得可怜。但是我们是乐于穿行在寒山的石径之中,偶而有只没见过也不知名的山鸟从林中窜飞出来,也惹得我们的引目注视,心中好几阵激动。东山这边的石窟小,而且空窟的很多,这大概是以前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毁坏的,这些人,早该是天打雷劈。

我们也不急,徐徐作休闲之行,偶然从河的这边望过去西山石窟,那石窟群是这样连绵不断,在河的一岸的岩壁上延伸,仿佛没有停止的意思,那种震憾之感,从未有过。

下东山石窟来,在大道上一路走来,很快就看见香山寺。香山寺与石窟联票,所以不必另购。我们拾级而上,山路曲折九弯,寺院就隐身在这丛山与密林之中,景色是十分不错的。香山寺历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北魏年间,但是令香山寺盛名天下的,还是在唐朝。这里与两位历史人物有关,一是女皇武则天。当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她非常钟情于伊阙山水,又信佛,自然对香山寺更厚爱无加。这里有一个典故,叫作“香山赋诗夺锦袍”,说的是,当年武则天在一次春游香山寺里,心血来潮,要举行一次“龙门诗会”,左史东方虬随即赋诗而成,武则天十分赞赏,就把锦袍赐于他,但是宋之问的诗也出笼,而且诗品更在东方虬之上,于是武则天就把锦袍转赐于他,随后,群臣各不相让,纷纷赋诗,这样来回好些次,最终大家都认为宋之问的诗最好,于是锦袍终落于他手。这就是“香山赋诗夺锦袍”的典故出处。现在,在这里,一些墙上的壁画,使我们还能看到当年群臣为争夺锦袍,纷纷赋诗的文化盛宴的痕迹。

还有一个人物就是中唐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十分眷恋于龙门山水的秀丽与清幽,晚年他来到龙门,重修香山寺,从此在此居住,并把这里当成他最终的归宿,现在,就在香山寺的旁边不远处有个白园,就是一代大诗人的墓冢。白居易曾经写过: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和入香山。从诗中可见,白居易早已把自己的人生终点定格在这里。

龙门的山水确实使人迷恋,两岸青山,岩壁千年的石窟,穿山而流的静静伊河,都像在诉说着远古的故事。白居易是幸福的,洛阳人是幸福的,他们都可以怀抱着这份千古情缘。我们在傍晚时分,缓缓走在横跨伊河的大桥之上,遥观岸边那一排五彩的树木,心情已是如此平静。

白马寺

在洛阳,有一座号称“中华第一古刹”的寺院。它是白马寺,虽然我不是信佛之人,但是,我却十分喜欢寺院里清静幽雅的环境。来到洛阳,就顺道去看看吧。这里要赞一下的是,洛阳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在这里呆得已是第三天,除了觉得这个市的马路街道十分整洁,每一个路口都有警务人员在维持秩序,还有就是交通十分通便,公交系统已经覆盖整个城市,无论你想到哪里去,都有途经的或者直达的公交车,而且等车也十分快速,几分种就有一路的公交。不像某些自恋的珠三角小城,公交系统极度报废情况下,还整天在嚷着要建什么rbt,什么地铁,听得使人作呕。

在西关去白马寺有专线,从白马寺去关林也有直达车,十分方便。于是,我们决定先去白马寺,然后再去关林。

第三天的早餐,我们依然在酒店对前街口的那家匡记驴肉汤解决,他家的驴肉汤真的很鲜美,百吃不厌。然后我们就乘车前往白马寺,去参观这座“中华第一古刹”。

抵达白马寺之后,我们下得车来,眼前是一派低矮的古式建房,走近一看,原来都是一些贩卖香火的店铺。在这里离白马寺的正门,还有一段路要走的。我们习惯不理会这些小贩的叫卖,径直寻路前进,直抵白马寺的正门。

白马寺的正门,黑瓦红墙,正中呈三个拱门通内,两侧小门旁边各有一只石狮,而真正意义在于石狮更远处的那两只石马。相传,东汉明帝刘庄在位期间,忽一日夜里梦见一高大金人,次日便在朝堂之上说议此事,其中有大臣认为,这个高大金人是西方的佛,刘庄认为有理,于是就派人前往西方求佛。使者一直往西,在大月氏遇见迩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于是迎还当时东汉的都城洛阳,并用白马驮回了佛经和佛像。次年,由政府营建一座寺院,因白马驮佛经佛像有功,故寺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是中国本土上第一座佛教寺院,中华佛教禅学始行于此,以发扬四海。我们踏入寺门,迎面是一条石板路,正通天王殿,而在石板路的两则有廊道通入,在茂盛的柏林之中,各有一座坟冢,那就是当年传经译经的两位高僧迩叶摩腾和竺法兰之墓,回程的时候,我和霜霜分别前往朝拜。

我们走进天王殿,虔诚地跪下,向神灵祈求平安。抬头仰观,正面是一尊弥勒笑像,它吐纳烦恼和痛苦,笑看世间,而它的两侧则是天王塑像。

穿过天王殿,便来它的身后,是另一座佛殿,殿是大佛殿,殿内三尊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两则分为弟子迦叶与阿难。在三佛像的旁边是普贤和文殊两位菩萨,它们代表着智慧和贤能。我们在这个佛殿里供上自己的一份香火,祈求幸福安康。值得一提是在殿内有口大钟,十分眩目,可惜敲的话要给钱,我们就此罢手。

大佛殿过后,就来到大雄殿。大雄殿就是大雄宝殿,之所以没有“宝”字,据工作人员解释,就是此殿浑身是宝,所以宝不外露,故殿名隐“宝”字,直称大雄殿。那么,这个佛殿里到底有什么样的宝呢,请随由七一起来瞧瞧吧。

此殿是白马寺里最大的庙宇,殿内正中是一个贴金花的大佛龛,看起来十分庄严,佛龛内塑着三尊佛像,代表着佛在三个时空里的状态,分为中间的是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上,人间充满疾病,痛苦,人们需要虔诚信佛,多做善事,不做恶事,多积德,才能得到解脱,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左边的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生活没有病痛,平安健康;右边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里的人们生活幸福,没有疾病,没有饥荒,没有战争,没有死亡。这可真好,难怪佛家里说,行善积福。

在三尊佛像面前,是韦驮和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各执法器,威武霸气。在殿里两侧,是十八罗汉的塑像,它们形态不一,神情生动。这些塑像的制作手艺十分独特,相传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工序繁杂却精湛,在全国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白马寺的最后一座佛殿是毗卢阁,坐落在清凉台上,清凉台原是刘庄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辟为两位高僧的译经所。可惜我们去的时候,不让进,详细情形就无法表。尽管如此,白马寺依然是值得一去的,唐代诗人王昌龄曾游白马寺并赋诗道: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

从清治台转则回程,走在柏松荫郁的寺内小道之中,看尘世花开花谢,感人生始为平淡是好。在白马寺内,外国友人却是特别多,白的,黑的皆有。不管怎么说,白马寺依是盛名四方,慕名前来的是挺多的。

回到入口处,见一路标标示“齐云塔”方向,看时间允可,便转径,直往齐云塔。经过一片幽静无比的园区,这边的游人已然稀少许多,大概真的是慕名而来的多吧。在园中的茂盛的林间,忽见一墓,心中甚为惊奇,到底是谁,会在如此幽静的地方安放自己的终身呢?走近一看,坟冢不大,冢前立一圆顶黑色石碑,上刻有:大唐名相——狄公仁杰之墓。落款为:印硕居士落书。其中缘由,我已不知道,但是感于狄公之名,我在墓前鞠躬拜谒。

齐云塔这边,人更少,我们来到,并没有绕塔身转三圈,而是站在塔下,直愣愣地望着那高高的塔,带着崇敬的心。塔是金代时重修的,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历史古老的建筑。

关林

离开齐云塔之后,我们便从白马寺坐车直达关林。

关林是我们在洛阳必去的一个地方,因为我和霜霜都是十分敬仰关羽。被他忠仁义胆,义薄云天的精神感染。所以,来到洛阳,怎能不去拜关林。

相传,关林是埋葬关羽首级的地方。当年,关羽兵败麦城,大义归天之后,首级被割,被孙权送于洛阳,用以嫁祸曹操之鬼计。曹操,一来识破此计,二来他一直敬重关羽之人品,于是以王侯之礼安葬关羽首级在洛阳城南十里,并立庙祭祀,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虽然只是相传,但我宁愿信其真。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身困当阳,头在洛阳,魂归故里。说的就是关羽,每当想起这句话,我的心就是堵得慌。

走近关林,有一个巨大的广场,广场前是一座舞楼,我们没有过去。而是直奔大门,门前两侧立有明代时候的两只石狮,它们守护着关林,凛然不可侵犯。大门是绿瓦红墙,墙上白底红字,漆有“忠义,仁勇”四个大字。大门之后是一道仪门,仪门上使人醒目的是“扬威六合”四个大字,可讥的是这四个大字居然是慈禧这个老不死赐的,这给关林的形象抹去不少分。过了仪门,可见一条长长的甬道,上插满幡旗,甬道两旁的甬柱顶处,刻有一共104尊石狮,每一尊的形态都不一样,真是不简单啊。

我们一步一步慢慢走近大殿,大殿前右侧则有个巨鼓,敲祈福却要收钱,我们没干。鼓前有柄大刀,已然生锈。进得大殿,关羽金身塑袍端坐眼前,肃穆庄严,使人敬畏。而殿两则的门板上,刻着《桃园结义》,《水淹七军》等与关羽有关的十二幅历史故事,内容十分丰富。

拜别大殿之后,我们绕过了二殿,直接来到关冢前。关冢就是埋葬关羽首级的坟墓,墓前有两座石坊和一个八角亭,石坊一大一小的柱立在冢前。大的石坊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遗物,正坊额匾上写道:汉寿亭侯墓。然后正坊正柱前分别刻有对联:盖世英雄皈圣域,终天仇恨绕神丘。侧坊柱上也有对联,名曰:义参天地,道衍春秋。读之古朴悠长,使人深思,仿佛那个遥远的乱世又浮现在你的眼前,那战场上的角声,关羽横刀立马,奋勇杀敌的神态,就在脑海间不停回荡。小的石坊年代要近些,是清代康熙年间立,正坊匾额上书写着“宛在中央”,诠释关冢的意义所在。八角亭后就是巨大的坟冢,关羽的头颅就在里面吗?我想很多人不仅都会这样一问。我不怀疑,我和霜霜只默默地,带着一颗敬仰和虔诚的心,绕着这个巨大的坟冢,慢慢走完一圈,以了我们多年的仰慕之情。

倒回来的时候,我们找到三殿,在这里,我们看到关羽的睡像图,夜读春秋图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再也不能抑郁,感情一泻而出。霜霜紧紧抓住我的手,我看她已经是有泪珠在眼圈,只是在忍。记得,当时她看《三国演义》之时,看到关羽败败走麦城时,也是如此神情。她说:不知为何,一想到关羽的身和头分在异地两处,心中就十分难过。

出门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虽然不知道这么多人去拜关林,是否也会有些人是这样的感觉。在这里,埋葬着一颗忠魂,无论多少年过去,不管是传言否真假,不管统治者如此对它嘉赏,它依然散着独特的光彩。这里,缘于一个悲惨故事的开始,但却深深之处,隐藏着关羽感天动地的忠义。

洛阳的丽景门

去白马寺的时候,就看到丽景门所在处。原来就是我们每天吃早餐前走不远处拐右直入就到,如此看来,一定要去走走才行。再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走丽景门,枉到洛阳城。

洛阳,是为九朝古都,从夏朝始,一直到五代,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定都,其中称王,称帝者就有104人之多,其中有九位功绩卓著的帝王仿真塑像就供在丽景门的九龙殿内,可惜我们没有上去,实为遗憾。

洛阳,古有“天中”之称,意为中央之地,“中国”一名就此由来。历朝历代的野心家在此争战不休,多少英雄豪杰在争相表演,多少战事在这里惨烈发生,所以大史学家司马光曾说过: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在隋朝时,洛阳为东都,而丽景门恰是皇城的西大门,历史地位不可小看呀。

端书袋子的缘故是让诸位知道洛阳丽景门的历史背景,请勿喷。言归正传,我们在丽景门外的一家百碗羊汤用晚餐,那里的羊汤白色浓郁,味道十分鲜正,而且价格不贵。吃过晚餐之后,我们就穿过城门,因为是晚上,也没有久逛。眼前是一条商业街,交纵错杂,里面是衣物饰品,本地特产,小吃美食,繁荣多样,一应俱全,最重要是价格不贵。看来,洛阳人的夜生活,还蛮有地方可逛的,真是羡煞我们。

洛阳的最后一天

最后一天,本来是要去洛阳博物馆和古墓博物馆走走的,可是后来临时计划变化,就没有去。虽然是可惜,但是可惜也是一种机会,一种借口,天知道我们是否会在将来倒回洛阳,会吗?呵呵,谁晓的。

临走的时候,霜霜对我说:在杭州、黄山之后,又一座城市让我爱上了。我假装不知问她道:哪一座呀!她笑笑对我说:洛阳呀!

是呀,洛阳虽然不是一座十分惊艳,使人眼前一亮的城市,但是它有足够的魅力,让你为之伫足留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坂井夏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许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的履历,
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世间万里路,总有许多书中难寻的真谛。

文章评论共[3]个
文清-评论

彩色的雪花,白色的冬天,红色的圣诞,暖色的季节,在这宁静的时刻,衷心祝你圣诞快乐!at:2012年12月25日 晚上11:18

风儿那么缠绵-评论

欣赏佳作,问候朋友清晨愉快!at:2012年12月26日 凌晨4:56

绍庆-评论

送去迟到的祝福,祝福朋友圣诞节快乐!(:012)(:012)at:2012年12月26日 早上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