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习读中国古代文学,读到陶氏渊明的《桃花源记》,甚觉韵味十足,区区360个芳香汉字,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里哗哗流淌了1500余年,文字优美,故事传奇,朴实无华,清秀似水,真乃是一篇又简又仄、神韵无穷的高文美文奇文也。成年后做了一名中学的语文教师,把这小文一遍又一遍的教,直教到不用书本就能在课堂吟诵且滔滔不绝的讲说。为学不日进则日退,每每备教翻阅资料的时候,又总能有一番思悟,有一点新的发现,及至有一天,我在一本杂志里读到一位教授文章,立即睁大了眼睛。教授之文引用了陶诗,“刑天舞于戚,猛志故长在”,“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我在想,一个不愿做县太爷而甘心情愿戴月荷锄“种豆南山下”的农夫,一个采菊东篱誓与政治绝缘的隐者,何以对刺秦的荆轲如此的关心和歌赞,难道他的骨子里还有政治的基因,我为自己以前推销给学生的关于五柳先生陶渊明的定论开始惴惴不安了。
花甲之年已经不是做学问的年龄了,即使出现知识性差错,恐早已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今读陶渊明,是为了探寻《桃花源记》文并诗的文心指向。一篇真正征服读者的美文佳章,那是经过岁月打磨的经典,需要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去阅读的。
从秦结束割据扫清六合统一天下到东晋时代,分分合合600余载,陶渊明的家族曾经参与过政治,他的曾祖陶侃就是一位对晋王朝立有大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自己也曾出入于高门大户。可是东晋王朝王气暗然,重臣刘裕发迹前是一个十足的无赖,嗜赌成性,借账不还,被人绑之树上鞭打。有富人王谧可怜他代为还钱。刘裕发迹后,把王谧扶上了相位,将绑他的刁氏家数百口人尽数抄斩,后来干脆篡位灭晋而建立宋。黑暗的政治环境中,陶渊明四隐四出,因无力养活自己的六个孩子,为了生计在公元405年,已42岁的他不得已第五次出山,违心的当了彭泽县令。这些都是我在以往的研习与备课中所忽略了的地方。在彭泽县县令的任上他更是近距离的看穿了东晋的腐败与黑暗。东晋从377年实行的按人口收税,每人每年需缴米三石。有权势的大户隐瞒人口,每人所缴的标准不断抬高,当抬高至五石,老百姓不堪忍受,纷纷逃亡,国库更空,如此恶性循环。陶氏到任就在自己的治下大刀阔斧地搞改革,先拿恶人开刀。这就不难理解他颂赞荆轲“猛志固长在”了。由此我约略明白了陶渊明绝不只是一个东篱采菊者,南山种豆人,而是在骨子里和他后世的范仲淹一样,心忧国家,胸有黎庶啊。陶氏有诗“莫谓我隐伴菊眠,半醉半醒酒半酣。翻身一怒虎啸川,秀才出手乾坤转。”陶令在彭泽县削富济贫、充实国库的整改实验一时间轰轰烈烈。孰知利益集团以邪恶对付善良自有他们的一套潜规则,他们那里容得你个书生来“刑天舞干戚”呢。这一年,县级干部年度考核,于是考察官员政绩的“督邮”被人买通了。有部下告诉陶渊明,按惯例要给前来考察的官员“意思”一下,陶渊明书生气来了,大怒道:“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是他在回家之后写的《归去来兮辞》里怒不可遏而言的。他向往尧舜,向往《山海经》里的神仙世界,向往人人平等的和谐生活,向往古代隐士的超尘绝世。于是他“种豆南山下”,在乡间读书、思考、种田,终于在弃官十六年之后,写出了这篇仅360个字的《桃花源记》,成为他的经典传世之作,而这时的他已57岁,离去世仅剩下6年的光阴了。这是一篇经典的美文,更是一篇高文,奇文,绝对不能说先生是神来之笔,他是陶氏一生观察与思考的结晶,是他思想和艺术的高峰。细思五柳先生的神韵,他没有像李白那样喷泉一般一泻千里,他把千般忧伤万般愁绪压抑心底,化作千树桃花,不急不躁、不偏不激,淡淡地写景,娓娓地叙事,这里铺排出的难道不是陶氏渊明心中的久蓄的热烈的治国理想么,这里勾画的难道不是一个最佳的幸福社会的宏伟蓝图么。你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往来耕作,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自自在在的社会,轻轻松松的生活,人人安居乐业,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没有欺诈,没有人压迫人,没有烦恼,没有污染,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不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一个热词叫做构建“和谐社会”吗!陶渊明在东晋太原年间,即公元376到396年就说这话了,这比《共[chan*]党宣言》(1858年)还要早1400多年呢。政治家们喋喋不休所争论的治国理念,文学家只提笔濡墨仅用了360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政治蓝图,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治,正是陶渊明这一声“不如不治”的轻轻叹息呢。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何方化作身千亿,一处山水一桃源。在我居住的新城渭南经开区有一个白居易主题公园,白氏乐天乃是唐代下邽人,诗人有一首《下邽庄南桃花》的诗:“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从诗中的“无限”和“红满地”来看,那桃花可不是一树两树,而是一个环境优雅相当不错的去处,可是“不知为谁开”,只有我们多情的诗人“独自来”啊。那么多的桃花,又如此的静谧,我看这里的环境就像一个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近读清人张端的文章,感觉清代渭南的沋河川也有桃花源的韵味,“南山一带,巨川甚多。而在渭者,惟沋为大。南出象山,北入渭水。两崖横亘,一水中穿。逶迤而来,将五十里。而在乎其中者,有佳景焉;夹岸桃李,春日争媚。数弯芦苇,秋末飞花。入夏,则香秔满地;经冬,则翠柏参天。黄鹂鸣乎垂柳,白鹭戏乎红连。舍旁秧马水,村边杨柳烟。无限红蜻蜓,几处白菡萏。樵夫入山而采薪,圃人桔槔而灌园。士子临水而赋诗,农人分秧而插田。蓑衣雨笠,牧童驱犊而归去。芒鞋钓竿,渔翁提篮而往还。瑞泉瀑布,秦宫女于斯求道。密畤晚霞,汉宣帝在此封禅。楼台山头,郎士元曾游其地。担水坡下,南司空尝筑厥园。泰宁晨钟,居沋之东。风门堆雪,在城以南。西门万里桥,乃渡沋之要道。东关文昌阁,是入渭之喉咽。上有凤凰山,中有跑马泉。登高秋眺,乃是丰原。可拟之西湖,佳话信矣乎,名不虚传。”这里,沋水滔滔入渭,夹岸桃李,又有象山雨霁、渭水春涨、沋水夜月、瑞泉瀑布、密畤晚霞、泰宁晨钟、风门堆雪、丰原秋眺的渭南八景,真乃有桃花源的感觉呢。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各地旅游开发纷纷打出了桃花源的旗号,在古城西安就有一处以桃花源命名的住宅小区,只可惜居于闹市之中不易清静,难得那种真正的韵味和情致啊。咸阳还搞过一个桃花节,万亩桃花一时竞相开放,灼灼一片艳红,只是游人如织,很难清静。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琼浆浸润过的,又是被理想的光环笼罩着的,是既无形又有形的一种精神世界啊。桃林夹岸,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世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一处桃源一陶翁啊。湖南省有个桃源县,山水幽静,史上多有文人凭吊,孟浩然、李白、韩愈、苏轼都留下诗作,这说明桃花源已经不是一处自然山水,它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符号了。
清人龚自珍诗云:“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言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份《骚》。”默诵《桃花源记》这360个散发着芳香的汉字,抚摸着陶以后这段历史画卷,我们就会发现在桃花源的深处,有阵阵的雷鸣之声滚滚地的震响,遥相传递,在历史的大峡谷中久久回荡,隐隐而不绝啊。诗仙李白吟道:“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时到彭泽,狂歌陶令前。”唐代渭南人白居易江州谪居时作诗:“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苏东坡在偏远海南的逆境中以陶潜为老师,“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他把陶诗置于曹、李、杜之上,居然把陶诗逐一和了一遍,东坡先生隔代神交如此,恐怕是早已精神相通了。我还读过一首写渭南的五言绝句《鱼父》:“峰外西风起,轻舟上钓滩。波翻天际月,鱼乱水中竿”,从这有水而清静的轻舟垂钓中也能找到桃花源的感觉。
我所教过的初中语文教材,多次入编陶公的《归田园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叹息我领着学生,终于始终未能找到诗中的文心,如今惶惶然已到退休之年,仍然于心不甘,担心成为学者之耻永存遗憾。思想起陶公之一生,多少次处于逆境,而他却永是开朗,化烦躁为平和,四斤拨八两,轻轻地化去心头的愁苦,不让苦难在心中发酵放大,而是化为一坛美酒。农耕生活中他粗茶淡饭,但他从这种清苦的生活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和美好享受。《桃花源记》中他所设计出的理想社会极具普世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他设计出了一个人应有的最佳心理状态,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平和自然,揣平常心,做平常人。他用短短360个字定格、升华,委婉的表达了这种感觉。这让普世之人每个人心里都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子,在斗转星移时序轮回中,只要一读陶文、陶诗,心中就万亩桃花艳艳灼灼、灼灼艳艳。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无论是居庙堂之高的权贵,还是小康殷实的庶民,往往嫉妒、哭穷、牢骚;贪婪、虚荣、邀功;恋官、恋名、恋利,每一天都过得不快活。想想1500年前的古人,富也富过,穷也穷过,官也做过,民也当过,顺利与坎坷相伴,五出五隐,他与诗书相伴,晋亡后写诗从不署新朝的年号,又不为五斗来折腰,把人格看得比政治更重要。归隐回乡,日子过得相当紧巴,为避战乱也曾两度逃亡,家产被仇家一把火烧的精光,在他的诗文中看不到,没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哀叹,有的只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自然。穷困时安贫知足,不和自己过不去,不为权、财、名、利、苦所累,回归自然,这就是他的人生境界。正因如此,他远高于今天的有些人的跑官要官、贪污受贿、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务虚图名,更不会去争什么镜头、版面、死后留个什么传记、文选之类。
陶渊明曾有诗“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他曾给自己早拟了《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翻阅一部史书,但凡真正建功立业的大人物,心中都有一个非常静谧的桃花源,或隐或出,能动能静,收放自如。诸葛孔明出山后是何等的宏图伟业,而自己的人生格言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一生也四起四落,积一生之跌荡,总一生之情思,发出灿烂的思想之光,如此强烈的政治抱负,心理支柱却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辛弃疾有词:“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都把轩窗写遍,要使儿童懂得《归去来兮辞》”。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有文革之难,在江西囚禁之日,这位当年指挥淮海战役的将帅,在绿树红砖的小院里养鸡数只,种菜几拢,担水挑粪,劈柴烧火,过着桃花源似的生活,他说自己是桃花源中人,不知秦汉不知有魏晋。带月荷锄,守拙田园的他平和淡定,心中却装着国家民族的劫后中兴,后来他出山,从“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开始,十余年后,中国让世界翘首。他曾淡淡的说了一句:“我无大志,只愿国家富裕,我做一个富国的公民就行。”“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国家的政局稳定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他在功成之后又悄然淡出政坛。
区区360个字的《桃花源记》是一篇小文吗,它是一篇美文,它岂止仅是一篇美文,它实在是一篇又简又仄的高文。陶渊明不是一位政治家,却给后世的人们设计出了理想社会,让人们去为之追求、去为理想奋斗,时至今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把小康社会建设作为工作目标,且把“建设”一词换成了“建成”,并且有了明确的时间表,真正是催人奋进啊。陶渊明不是徐遐客,为我们展示奇山异水的美丽画卷,但他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世间堪奇的山水图案,让人们不断地去找寻,去探索。陶公不是专门的圣哲,却用人生智慧设计出了最佳的处世心态,让人们放下各种心理包袱,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入大自然。近年来兴起的“农家乐”,我曾陪文友去乐过几回,我们在田园山水之中,在感受农家生活农村风光中去乐,农人在我们到来中乐,又在我们离去之后乐,真正是农家乐了。山水田园如诗如画,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文史上有哪位诗人能及陶公,用一种山水布景,把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浓缩在360个字的短文,历经1500年之后仍深深地根植于人心,并且追寻的脚步永未停住,这难道就是陶公诗文的文心吗?
《桃花源记》是陶公传世经典,是经过1500年淘洗磨砺的美文,我要说它是高文。桃花源未在世外,它绝不是云霞明灭、烟涛微茫的“海客谈瀛洲”,是虚无飘渺的空想幻想,而是留给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们不断的去评说,不懈的去追求的政治思想境界啊!我深深的佩服这位五柳先生丰富的文学想象力,他只是用憧憬的心情写下了这360个字,却让我这个拙人苦读了一辈子。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篇360字的美文,经过1500年岁月的打磨,让人一读就沉浸在它所营造的美感里,神韵无穷。人不能望美而驻足,应该跳出“美文”的视野,走出文学的圈子,当更深入一层看到它的第一含义。
可惜我在中学白教了一辈子语文,空讲了一生《桃花源记》,如今头顶银白,面对“教龄”这两个字,心中一阵又一阵的发虚。我到底是说不清当年在课堂上,抑扬顿挫,形神毕现,滔滔而不绝地为我的一茬又一茬的莘莘学子门怎么说怎么道的。如今,灯下掩卷,才刚刚对这篇小文悟出了些许新的见解,却要离开自己站了将近一生的三尺讲台了,面对着这篇文章,面对着自己往日用过的备课教案,我满面羞愧,说不出一句话来。
壬辰十月二十八于雅园
-全文完-
▷ 进入南山岭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