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一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使战争赢得胜利,为统一做出重大贡献。在采用战略战术上,以知人著称的曹操眼光独到,信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以借助人才来发展自身势力,严肃法纪,纵横乱世,南征北战。为维护和发展势力,巩固自己的实力,三次颁发“求贤令”等措施,用于强大国力,恢复农业生产上,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他特别注意“唯才是举”,善于提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不管对方身份高低。其中,蜀汉昭烈帝刘备就是他所挖掘和提拔,才能成就一番大业。
据《三国志》记载,公园194年,刘备出任徐州牧时被吕布攻占,走投无路,他投奔了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人才,在官渡之战,便派刘备去截击准备逃往青州投靠袁绍的袁术。建安五年正月,刘备利用董承不服的心理,遂与董承等人同谋,谋诛曹操事件暴露,自己出兵占领了徐州,以此为据点,脱离了曹操。曹操知晓后长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没想到刘备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逃奔袁绍去了,官渡之战后又投奔刘表。众臣看到了刘备以图称霸的野心,想诛杀他,而曹操看重刘备虽然喜怒不形于色,但能谦恭待人,善于收买、笼络人心,爱惜其才能,两次都免予死罪,并以礼相待。
客观说,刘备的成功,也离不开曹操的提拔和帮助。曹操一生慧眼识才,他能从刘备喜欢结交豪爽之士,不少人争相依附这一系列特点,发现刘备自身潜在的才能,这也是刘备能逞雄一把,走向成功的重要武器。一个能把自己的敌人都当做人才来赞咏,可见曹操对待人才,是宽以待人,心胸广阔。不过,他的“唯才是举”也给自己引来了不少敌人,为自己后来称雄称霸埋下了祸根,成为一个让人佩服的悲剧人物。
关于他的典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很多,其中“方寸已乱”说的就是他为了得到一代名士徐庶而使用的心理战术。
根据《汉晋春秋》记载,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只得往投汉室宗亲,荆州牧刘表。而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曹操采用尚书令、侍中荀彧的策略,自己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担心自己势单力薄,便派了个使者去请求投降。刘备听说此事,不得不率领他的人马向南推进,徐庶也一同前往,让曹操扑了个空。
一心想要消灭群雄,统一北方曹操深知,虽然刘备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家境贫寒,所以还能崛地而起,成为自己的对手,无非就是他城府极深,善于收买、笼络人心。致使他身边有不少贤人能士,畅谈天下时势,共谋天下大业,是他成功的关键。为了彻底挫败刘备,必须要从他身边的人下手。而被刘备称赞有王佐之才的徐庶便是首要人选。
他知道,行侠江湖的徐庶,富有谋略,机警善变辩,不仅是刘备手下得力的侠士,而且对刘备是忠心耿耿,不会轻易就范。想获取这样的能人异士,只需要攻其不备,以其人之短取其人之长,为自己所用。无奈之下,曹操只能利用徐庶的心理和情感作为把柄,为此达到求贤若渴的目的,因为徐庶还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曹操占领荆州后,立马派人抓到了徐庶的母亲,然后派人到处发散消息。
徐庶左右为难,为了自己的母亲的安全,无奈之下,对刘备说:“我一心想和将军共谋天下大事,建立一番大业,但是,现在我母亲被曹军扣押,不知道她现在如何,我内心极度的痛苦和孤独,心中方寸已乱,留在这里,恐怕也没什么作用,对您也没有什么好处,日后帮不上您了,就在这里向您道别吧。不过,我的朋友诸葛亮非等闲之辈,日后他能助您一臂之力”听了徐庶的一番心里话,刘备再也无力挽留,毕竟人生五伦孝为先,只能让其归顺曹操。徐庶临走之前,向刘备推介了诸葛亮,以此表达自己对刘备的忠心。曹操就这样不动一兵一草,轻而易举的得到了徐庶。徐庶在曹操身边,官至中郎将、御史中丞,直到病卒。但是,曹操得到的只是徐庶的人,没有得到他的心,从不为曹操设谋。故此出现了“徐庶进曹营 —— 一言不发”的事情。
虽然徐庶忠直坦诚、孝敬亲尊,一生命运多舛,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向刘备推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力荐英才的人格品德被人推崇。用现代眼光去看,他是很有眼光的谋士。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为友,同为刘备手下得力谋士,虽然后来为了生计,离开了刘备,但是他还是为后来三足鼎立的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在爱才、用才上,不择手段。但在徐庶和刘备事情上,是彻底的失败。他不光是挖掘了人才,培养了人才,从反面上说,也逐步扩大了有才干人的野心,为自己树立了强敌。得到了一个能人,却没有能更好的笼络豪杰,深得人心,得到其才干,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全文完-
▷ 进入贺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