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什么是生活悠然常乐

发表于-2012年12月17日 中午2:05评论-2条

什么是生活--读《安娜?卡列尼娜》所感

生命赋予我们太多太多,而我们又该给生命回馈什么呢?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回答可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应该是确定的,那就是大多数的人,对可以自己选择的生活,是无怨无悔的。

——题记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之前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未能拜读,近期一次偶然的机会,从芳菲那里看到了这本书,于是借来读,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以前从没读过从来不喜欢长篇小说的我,对这本书却是如此喜爱,为什么?我想是真挚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我,让我常常沉浸在大变革时期生活在广袤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的人民的生活中,并且自认为我就是书中的那个列文。

书是很厚的一本,1989年版,人物众多,但给我留下鲜明印象的只有三个人;而这三个人,恰恰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群;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代表了不同的社会意识;他们各自的生活则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社会生活圈子;虽是如此,他们三人却联系密切,包括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分别是:安娜、奥勃朗斯基和列文。

安娜是全书的主人公、高官卡列宁的妻子、伏伦斯基伯爵的情妇,典雅而有气质,脾气急躁。她感情丰富,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没什么情调的丈夫,于是在偶遇了年轻帅气而慷慨的伏伦斯基伯爵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不顾伦理道德、社会舆论,狠心地抛弃了丈夫和儿子,去追求自己所谓的真爱。她是如此地急躁,甚至厚颜无耻地跟丈夫说自己有了外遇还要离家出走;她又是如此地高雅,迷倒了伏伦斯基伯爵和一大批年轻人。和伏伦斯基出国后,渐渐的脱离了繁杂的社会关系网,一开始他们觉得心满意足,后来同样不甘寂寞的他们还是回到了国内,在伏伦斯基的庄园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安娜走投无路,想与丈夫离婚而丈夫不同意,按照法律规定,只要夫妻不离婚,做妻子的生的孩子都是丈夫的,为此,伏伦斯基也希望安娜与丈夫尽快离婚,不然,他与安娜的关系难说会走到哪一天。此时的安娜,社会根本不接纳她、舆论根本不给她喘气的机会,于是她希望伏伦斯基天天陪着她,可是伏伦斯基也有自己的生活和交际,他们的恋情似乎对他没什么影响。于是在绝望中、在怀疑里,安娜内心渐渐封闭,精神渐渐崩溃,最终她一个人选择了卧轨自杀,并自认以此可以来报复在乎她的卡列宁和爱她的伏伦斯基。她,是红尘里的一朵昙花。

奥勃朗斯基是安娜的哥哥、官员,生活在莫斯科,喜欢去乡下打猎,为人热情。他已经结婚,却与家庭女教师有了婚外情,得知此事的妻子悲痛不已,眼看着他们的婚姻就要破裂,后悔不已的他已然回头并请妻子原谅,但没成功,此时安娜出现了,她用心劝了嫂子一番,终于让哥嫂和好。奥勃朗斯基的职位,也是靠了妹夫卡列宁才得来的,他的生活每天都很阳光,要么与好友在城里喝酒,要么到乡下找列文打猎。读关于他的文字,总是可以找到开心与幸福,他微笑着和每个认识的人打招呼,亲切地介绍一个朋友给另一个朋友,乐此不疲。他,是热情的城里人,又是个活泼的乡下人。

列文一开始是奥勃朗斯基的好朋友,后来和吉娣结婚,与奥勃朗斯基又成了两桥(连襟),生活在乡下,有自己的庄园田地,为人朴实。为了婚礼,从不信教的他开始虔诚地朝拜诵经,他亲眼目睹了哥哥尼古拉的惨死、妻子吉娣生产的痛苦,在长时间的生活中他思索人生、宇宙、宗教,最终,他算是理解了善的含义。作为一个地主,他没有什么架子,相反,他经常在田间与农民一起劳动、交流,虽然大家对此看不惯,他喜欢如此,并因此感到非常快乐。他常常思考,思考农业的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他常常苦恼,因为管家往往不按他的想法安排事情、农民干的活也不合他意,他其实就是太过严格要求自己和他人了;他常常愤世嫉俗,讨厌自治会并决心不再参与。与吉娣结婚并生有一个儿子,他们过着舒适的乡村生活。他,是平凡世界里的一个平凡的人。

或许恰如托尔斯泰所说,作家笔下的人物不一定要按照作家的想法去做事,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做的事要符合其生活的时代。他笔下的安娜、奥勃朗斯基和列文及其他人,已完全由不得他去支配,都有了自己的思想、行为。可以说,安娜的死,算是咎由自取,她——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的悲剧怨不得她的丈夫、情人以及其他任何人;就算卡列宁答应离婚,她也还会自杀;就算伏伦斯基整天陪着她,她也会烦,也会自杀;安娜的死,其实也是必然,因为要维系她高雅的生活,需要大笔的钱,而她自己没有相应的收入;要维系她自由的生活,需要社会与舆论的理解与包容,而现实根本不可能如此。

全书最出色的地方,我认为是托尔斯泰精彩的心理描写——包括人物的和动物的。看看吧,他笔下的安娜、列文与拉斯卡(猎狗)是怎样的?第五部第八节中,与伏伦斯基在国外逍遥的安娜:在获得自由和迅速复元的初期,觉得自己太幸福了,幸福得简直不可饶恕。她浑身充满生的欢乐。回忆丈夫的痛苦并没有损害她的幸福。一方面,这种回忆太可怕了,她不愿去想;另一方面,她丈夫的痛苦又使她太幸福了,因此她一点也不后悔。第六部第二十四节中,与前来看望自己的陶丽谈话的安娜说,“世界上我只爱这两个人(指安娜的儿子和伏伦斯基),可是他们互相排斥。我不能把他们两个联结在一起。可是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却是我唯一的愿望。这一点要是办不到,一切也就都无所谓了。”第一部第二十六节中,在向吉娣求婚遭拒后回到乡下的列文:看见车站朦胧灯光下他那辆垫着毛毯的雪橇,他那几匹系住尾巴、套着饰有铃铛和璎珞的马具的马…——直到这时,他才觉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羞耻感和自怨自艾的情绪也渐渐消失了。第四部第十四节中,在第二次向吉娣求婚并成功后兴奋的列文:剩下了个人,觉得烦燥不安…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可爱:与哥哥一起参加会议,他觉得秘书心地善良、和蔼可亲。就连列文家的那条可爱的猎狗的心理,也描写的细致入微,在第六部第十二节中,一起在黎明前打猎并在沼泽地里发现了一只大鹬的列文与拉斯卡:“抓住它,抓住它,”列文推推拉斯卡的屁股,叫道。“我可不去,”拉斯卡想。“叫我到哪儿去呢?我在这儿闻到它们,可是一往前跑,我就不知道它们在哪里,它们是些什么东西了。”可是主人又用膝盖把它撞了撞,用压低的激动声音说:“抓住它,拉斯卡抓住它!”“好吧,既然他要这样,我就照办,但现在我可不能负责了,”拉斯卡暗自想,一个劲儿地往草墩中间冲去。现在它什么也闻不到了,只是茫然地看着和听着。

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读的过程中,发现第六部第三十二节有一处疑点,“他们(安娜与伏伦斯基)同华尔拉公爵小姐一起快快活活地度过了黄昏。”因为前文(第三十一节)交代:伏伦斯基当晚与众人在城里他的住处聚餐,之后赶回家,见了安娜,从时间上来看,他与安娜及华尔拉公爵小姐见面应该也是晚上,且在他们三人见面之后马上就有了安娜与伏伦斯基的谈话,一直到深夜,而书中他们三人见面的时间却写成了黄昏,令人费解。以上疑点仅代表个人观点,大家如有兴趣,欢迎一起讨论。

生活是什么?什么是生活?或许,生活就是个过程,发现别人的正确与错误并加以思考,以为自己所用;借鉴别人的经验与想法,以为自己所用;发现前方的道路,勇敢地走下去,边走边不断地找更好的捷径并告诉后人,以为他人所用。思考、行动、传授,以此生生不息,以此将生活继续下去。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安娜自杀前在火车上听见一个女人说的)话做结尾—— 天赋人类理智就是为了摆脱烦恼。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悠然常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夜雨不朦胧点评:

厚重的文字,学习了!

文章评论共[2]个
夜雨不朦胧-评论

(:046)厚重的文字,学习了!at:2012年12月17日 中午2:56

文清-评论

冬至来临,用真心送给你祝福,愿你平安快乐,永远幸福!at:2012年12月21日 晚上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