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苏味道有一首诗写道:
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
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
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
方谢公超步,终从彦辅游
写的是什么呢?我们都想得到,那就是雾。在他的笔下,雾多美啊!
也一直记得白居易的几句诗: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所以雾这物,在我心中就是很朦胧的,很神秘的东西。所以我有时会特意在雾中停留。尤其是浓雾的时候,除了自己,再瞧不见别的东西,便感觉是到了仙界,大有遗世独立的幸福。
重庆因为位于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缘,周围有高山屏峙,而且地面也崎岖不平,风速十分小,风力微弱;同时它又在长江和嘉陵江的汇合处,水汽来源相当充沛。白天,地面温度相当高,蒸发作用不断加强,从而使空气中容纳了许多的水汽;夜间,尤其是秋季和冬季的晴朗微风之夜,夜间相当长,而且地面的辐射冷却十分明显。与此同时,盆地边缘山地的冷空气会沿着山坡下沉,最终导致空气中能够容纳水汽的能力不断降低,而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而形成雾。它成为了全国著名的“雾都”。雾都茫茫,城市建筑宛如海市蜃楼,倒是增添了很多风景。
另一个“雾都”伦敦却不是这样。上世纪初,伦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为家用燃料,产生大量烟雾。这些烟雾再加上伦敦气候,造成了伦敦“远近驰名”的烟霞。 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间,伦敦烟雾事件造成了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于1956年推行了《空气清净法案》,要求伦敦部分地区禁止使用产生浓烟的燃料。80年代以来,由于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伦敦的空气质量已经得到了明显改观。
但是让人遗憾的是,我国的这类“雾都”却在增多。比如我们成都,本来是一个鱼米之乡,但如今雾也是很常见的,尤其是秋冬季节的早晨,越来越多了,并且持续最长的竟然一天都无法散完,空气中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好的味道。看了最近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方知原来这些灰蒙蒙的裹挟着我们的,时常让车出现意外状况,伤害了不少人的生命的东西很多时候并不是雾,而是霾。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其实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出现雾时空气是潮湿的;而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霾的形成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空气变混蚀了。最关键的是,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会对人体有害,严重的会致死。
骇人听闻!即使是重庆,雾早就在减少了,增加的就是霾。真实的情况是残酷的: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以前认为能见度恶化都是雾造成的,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霾。也就是说,城市工业化以后就是个‘霾都’。在我国,这样的“霾都”竟然处处可见。根据2009年的数据,中国省会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海口市,排在第824位,而我们的首都北京排在1052位,最差的兰州则排在了1075位,是倒数第25位。
原来如此!难怪天气稍微冷一点,就觉得口干舌燥的,嘴唇都会脱皮,而且一感冒就咳嗽,一咳嗽痰就多。都是“霾”这东西在害人啊!我就说古人怎么会骗人,怎么会把脏东西说成具有美感的好东西呢?此“霾”非彼“雾”,原来我们和他们接触到的根本不是一类。怪谁呢?还不是人类自己?
越来越深入我们的霾和渐行渐远的雾,该让我们警醒了。
-全文完-
▷ 进入琴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