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人的历史风飘絮

发表于-2005年02月02日 晚上9:11评论-3条

上高中的时候,听老师讲《史记》,讲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坐在讲台下的我就开始出神,脑子里隐隐约约浮现出这样的镜头:破旧的草席,矮矮的缺角木桌,前方垛叠的是一捆捆竹简。透过竹简的缝隙,可以看到豆大的火苗下刻满皱纹的面庞,那是这部宏伟巨著的作者的苍老的脸。他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冥思苦想;时而展露欢颜,时而忧郁痛楚。我这样想着,然后心就开始隐隐作痛,为这个人,更为我们这个民族。

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家的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使得人民颠沛流离,生活苦不堪言。这种随处可见的痛苦,唤醒了文人最原始的同情心和使命感,尽管他们奉行的原则一贯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时候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身边最朴质的劳苦大众受难。他们用各种方法努力求索,却四处碰壁。到最后只能用手中最忠实的笔来抒发内心的凄凉。于是,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诞生了。

而当国家的不幸与个人的不幸同时压在一个文人身上时,则更能促使文学作品流传千古。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三吏、三别,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曹雪芹的《红楼梦》……我们可以随便举出好多例子。

可是难道只有这样的苦难才能造就出如此辉煌的著作?我的心在颤抖。如果说这些文人的苦难只换来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那未免太不值得。他们在苦难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才更加重要!正是这些精神促使了他们的作品可以流芳百世,正是他们的思想灌溉着中华的沃野,正是他们的灵魂指引着后人前进的方向。

于是,我觉得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不是那些闻名于世的发明、著作的历史,而是人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因为真正伟大的而又为数不多的闪光人物而变得厚重,变得动人心弦。

屈原的伟大或许不在于他的《离骚》,而在于他在文中所体现的刚直不阿,处于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在那个时代,能写出如此文章的可能不止他一个,只因为它在文章里寄托了更加深厚的纯洁的思想,才是这部著作经久不衰,为后世人所敬仰。

同样的,我也一直以为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虽然是“无韵之离骚”,可是从影响的范围上讲,他深受腐刑仍然坚忍不拔的精神更能激励后人。

我们从小听着一个又一个伟人的故事长大,从小被教育者要树立崇高的品德。所以当今天我们再来看这些人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崇敬和自豪。中国的历史是人的历史,那么现在我们也要沿着祖辈先哲们的道路继续前行。

中国的历史写过灾难,写过辉煌,可他究竟要写出复兴!

本文已被编辑[漠孤寒]于2005-2-3 11:49:02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风飘絮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漠孤寒
☆ 编辑点评 ☆
漠孤寒点评:

历史历史,数历,成史。
回想过去,看着现在,想着未来。
我们的方向,需要用历史来修正。

文章评论共[3]个
漠孤寒-评论

建议换个标题。此题过大,而文却小。
  【风飘絮 回复】:谢谢纠正,我现在也发现有此毛病。不知有何高见? [2005-2-2 21:54:42]at:2005年02月02日 晚上9:34

hugomyson-评论

拜托,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不是《报仁安书》!
  【漠孤寒 回复】:已纠正。 [2005-2-3 11:49:14]
  【风飘絮 回复】:伤害你的眼球了,对此深表歉意。不小心打错了。 [2005-2-3 18:23:00]
  【风飘絮 讨论】:一个人的历史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简而言之,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与人的历史三者是血溶于水的关系,显然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果结合“历史”详细地诠释人的历史所包容的内涵与外延,那么,文章就显得有骨有肉,读来更加有滋有味。 [2005-2-6 11:27:38]at:2005年02月03日 早上9:00

飞来-评论

结尾那一句最振奋人心。虽然我是老师,但一样热血沸腾了哦!at:2005年02月07日 下午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