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眼,再瞧烟雨
“正眼”,根据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大致有以下三种正眼的视角角度:第一种是正眼俯视。站在这个角度,你是站得高看得远,一览众山小,大地在你脚下,天下苍生尽在你掌握之中,你会立马生出个天下之大舍我其谁惟我独尊的感觉。第二种是正眼平视。站在这个角度,你看到的事物、人文都与你平行,你的心态也会平和,对问题的看法也会显得客观公正。第三种是正眼仰视。站在这个角度,你会发现世间万物浩大之极,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感觉到一个人的无助,也许你会变得自暴自弃,变得可怜可叹。本文中的“正眼”依然只是表明一种态度,表明一种心态。
用一种平和直观的态度去看烟雨,你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烟雨家园中存在的四大问题:
问题一,自大心理的问题
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种现象。谁是头儿,谁说了算。谁是权威,谁说了算。山中有老虎,老虎是大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那些头儿们、那些权威们、那些老虎们、那些猴儿们,自我感觉日趋良好。自己说得话就是金科玉律,是绝对不能更改的,比过去皇帝的金口更金口。谁敢说我半个不字,那你就等着我的飞机大炮吧!轻者,对你打击报复,让你没有好的工作环境。重者,让你一辈子翻不了身,甚至卷铺盖走人。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社会上的习俗也流进了烟雨。谁先进山门,谁为大!在烟雨这个天地里,我是大哥,我是大姐,我写的文章都是精品,我写的点评也是经典,谁要是给我点批评,这可丢了我的脸!什么时候轮得到你在这里说东道西的,你算老几,我压根儿就瞧不起你!你不就写过那几篇文章吗!我看你写得也不怎么地!你这个样子还敢说我!他(她)们说得也许是对的,一个闲人来管什么闲事啊!可他(她)们也许只知道烟雨的发展有他(她)们留下的辛勤汗水,有他们不可磨灭的功劳。可是他(她)们忘记了一件事,烟雨家园是属于烟雨的兄弟姐妹们的,不是烟雨中哪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的小天地。
自信固然很好,如果过了头就成了自负自大,那就无益于身心健康,就无益于文学修养了,那就无益于烟雨家园了。想当年,力能扛鼎、文功武治皆能的楚霸王项羽,就是因为自负和自大,从而丢失了江东的八千子弟,从而丢掉了楚家大好江山。
问题二,论资排辈的问题
论资排辈的现象,在生活中更为普遍。任职要讲求个任职经历,评定职称要讲求个文凭,就是去医院看医生,也得找个年老的医生……在烟雨家园中,论资排辈的现象,也隐隐凸现。你写个批评文章,马上就有人就会说,你才来烟雨几天啊?你对烟雨了解吗?你就是个根本不了解烟雨的人!言下之意就是,我先来烟雨,我是烟雨的元老,我会对烟雨不了解?你来多久啊,就品头论足的,当我不存在啊!
我们都是文学爱好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爱好来到烟雨。他(她)们也许忘了有这么一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前进,正因为有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我在这里发问:对事物的认识仅仅是依靠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的吗?
如果只是依靠时间的长短来辨别对事物的认知程度,那“同床异梦”、“一见钟情”、“一见如故”有作何解释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烟雨中是否有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要有存在的问题,才有被发现的可能。并不是说谁先进烟雨家园,就能先发现烟雨的问题。或者说你是烟雨的元老,就一定比一个初进烟雨的人聪明能干、能发现问题。我认为,对事物的认知主要还在于善于发现。
在破除论资排辈的问题上,还得佩服汉武帝。汉武帝决定兴兵讨伐匈奴,想让年轻的将军霍去病担任。一位大臣颇有忧虑的提醒汉武帝,霍去病才只有20岁,太年轻不可用。汉武帝对这位大臣说,我看中是霍去病的能力,谁叫我看中的将军只有20岁呢!结果在此次战役中,霍去病不负汉武帝的重托,以五万铁骑横扫半个匈奴,大获全胜。如果当初汉武帝听从了大臣的建议,论资排辈,年纪轻轻的霍去病也不知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脱颖而出!
问题三,浮躁情结的问题
浮躁情结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上就曾经多次有过。我们或是听说或是看到那场“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大跃进”在思路上激进,管理、制度上保守;生产力上激进,生产关系上保守。国家和人们企图逃避脱胎换骨改造的守旧情结,显示出一步登天的急躁和浮躁。其结果就是人为的造成“三年自然灾害”。
在烟雨家园里,问题当然没有这么严重(我在拙文《斜眼看烟雨》已有所描述,这里再作补充),但也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个时代某些人的行为,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个时代某种社会风气的影响。烟雨中有些编辑,也有着浓浓的浮躁情结。
一为走捷径。有些编辑热衷于称兄道弟,你好我好大家好。只要朋友间一篇文章一出世,遵循的原则就是你帮衬我,我再帮衬你。你给我个精华,我就给你个美文。有句古话“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把一个编辑应有的责任心甩在了一旁。
二是瞪白眼。有些编辑可能原本就根本不胜任,因种种原因进入了编辑行列;有些编辑是对自己所编辑版面没有兴趣;有些编辑忙于日常事务,心思浮躁,放弃继续学习等等,编辑素质已经不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要求。审阅文章时,不能深入作者内心,只能靠复制粘贴作者的一段话,作为点评。或者是干脆什么也不说,给你个大眼瞪小眼。
烟雨中的编辑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这不假。但是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在这个分工日趋细化的时代,文学鉴赏(评论)和文学创作是二个概念。一个文学鉴赏家不一定写得出好的作品(鉴赏评论性文章除外),同样一个作家也不一定写得出好的鉴赏(评论)文章。
一篇美文(或称精华文章)或是思想性突出,能发人以深省,给人以启迪。或是文学性明显,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心灵的抚慰。曲高和寡的作品不能说是精品,不管是哪个文学大师的作品。格调低劣的作品当然也不是精华,不管你文笔多么优美。
问题四,接受批评的态度问题
接受批评的态度大致有三种接受方式:第一种是虚心接受,真心悔改。这是一种谦逊的做法,也是一种真心改正错误的表现;第二种是虚心接受,就是不改,这是一种敷衍的做法,也是一种假装真诚的表现;第三种是对提出的批评我既不接受,我也不改。这是一种偏激的做法,也是一种根本没诚意改正错误的表现。
我们烟雨中可能是能人异士皆有之,除上述的三种接受批评方式,并且出现了第四种。在这里姑且叫它“太极拳法”的接受批评方式。这太极拳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好几百年的历史,一招一式柔中带刚,可以指东打西、望南荡北,往往是你倒在地上都不知道是怎么倒的。用这太极拳法应付批评那可不得了。你说是文字游戏,他偏给你说是个精品再现;你说相互吹捧,他偏说你说了全烟雨编辑们的无能;你说精华不精,他偏说精华出于编辑之手正常;你说有浮躁情绪,他偏说你是哗然取宠、在博出位。总之,把你搅个晕头转向。这样你总不能再提什么批评意见了吧!
用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用一个概念替代另一个概念。用这种方式对待批评。这就有益于烟雨的发展?有益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益于自己的文学创作?
我们生活在这个尘世,总会沾染上凡心,我们都是俗人一个。其实谁都知道一个人听到批评的话语,总会觉得不舒服,表扬的话谁不愿意听呢!有道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不过人活在世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不会永远只听到表扬而听不到批评。伟人毛泽东,历史对他的功过也只定了七三开。功劳七成,错误三成。在生活中,在烟雨里,对你进行严厉批评的,也不一定是坏人,对你大加称赞的,也不见得就是好心。对待批评一方面要春风化雨,另一方面主要还是要用一种平常心,去认真对待遇到的批评。古人对待自己的失误,尚且一日要三省吾身,何况我们处在这样的信息时代呢!
毋庸讳言,我们的烟雨网站和别的网站相比较,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正视问题,找出差距,这也正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只有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质的跨越。
芙蓉晶说得好,(对待批评)要自查、自省、自警。
毛主[xi]他老人家说过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他老人家还有这么一句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文后语:我去过唐诗宋词、红袖、黑蓝等网站,看到了烟雨编辑的身影,在那里他们的文章是不是精华呢?
闲人其实并不闲,闲人也有自己的工作。闲人是一个公务员,在单位也做这个上有领导下有下属的干部。特别是临近年底,闲人更不闲了。说闲人,也只不过是表明一种心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对待工作如此,对待生活如此,对待文学也是如此!(花了二个夜晚写了这么一篇东东,希望能对得起烟雨——我们的精神家园)
-全文完-
▷ 进入江南闲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