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杨老师:
您好。我是您的学生阿雪。算来已有二十五年没见到您了。在这漫长的日子里,我无时不在想念您,总想给您写信,却不知寄往哪里。前些日子,偶尔从一位老教师那里得知了您的地址,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让我的学生亲自去查询核实后,才动笔写这封信。
杨老师,您大约是1964年调到定师附小的吧。您高大的身材,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十分和蔼可亲。您经常穿一双黑皮鞋,走起路来总是发出有节奏地轻轻的“吱吱”声。这在我们小孩子看来,是多么奇妙!
您那时任我们的音乐课。没有教材,您就自编教材,油印成活页发给我们。每节课开始,您总是先让我们站着唱“1、2、3、4、5、6、7、1……”后来我才知道那叫练声。在您自编的教材中,大多是儿童歌曲、革命歌曲、军旅歌曲、歌剧中的插曲、地方民歌……还有您根据我们的校园生活,创作的儿童歌曲。从那些歌曲中,我认识了抗战将领杨靖宇,革命先烈江姐,少年英雄刘胡兰,游记队长韩英,伟大的战士雷锋、麦贤德……至今他们的精神品质还深深地打动着我。
学校组织开展课外活动,我参加了学校合唱队。由您负责指导我们的活动,每周至少学会一首歌曲,在学校每周一的周会上,您用手风琴伴奏,我们演唱。当歌声回荡在校园中,当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时,您可知道,我们是多么兴奋,多么自豪!
记得,您教我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时,我感到歌曲难度很大,曾提出放弃。您鼓励我:你认为困难的,只要认真学,就能学会。学会了再回头看,就觉得不困难了。果然,那首歌用了两个星期课外活动的时间终于学会了。我现在仍然会唱,而且唱得很有气势。
记得,您教我们用四川方言唱《全世界的人民这样多》,用湖南方言唱《浏阳河》,同学们感到十分诧异——杨老师怎么会这么多的语言?您创作的儿童歌曲《小毛驴》,“……小毛驴儿,耍脾气儿,撂蹶子儿,摔了一个嘴啃泥儿……”是多么生动活泼,诙谐幽默。
给我印象最深的、影响最深的是,您根据四(三)班学生克己奉公的事迹,创作的歌曲《捡花生》。“……劳动完,把队站,互相检查不迟慢。口袋角,篮子边,八个花生藏里边。哎嗨哎嗨呦,看看红领巾,又把花生看。老师教导响耳边,劳动纪律记心间,八个花生一封信,送给解放军叔叔看……”我太喜欢这首歌曲了。至今,我还在唱它。因为您谱写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我们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您记录的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它歌颂了六十年代初期人们的纯洁、美丽的心灵。
当时,您在学校住我妈妈隔壁,这使我有较多的机会接触您。在工作之余,您经常帮助我妈妈做教具:画课本中的插图,画简笔画,写艺术字……还有一次,您自己动手修手表,我妈妈感到很惊讶:您真是多面手,还会修手表?您风趣地说:哈哈!我是蒙古大夫。那时,我是多么羡慕您、多么敬佩您。
我刚刚小学毕业,就遭遇了“文化大革命”。一阵锣鼓声,一阵口号声,一张大字报,我就跟着祖母回老家了。从此,再也没有见到您。也许我们前生有缘,后来听说您调到我爸爸他们学校了。我很高兴,总希望有一天能再见到您。
1969年夏天,我来到妈妈这里小住,正巧,我大哥也回来探亲。一天傍晚,一位老师跑来告诉我们,医院来电话说我爸爸住院了,让家属赶快去。我们娘仨急忙赶到医院。大哥让我在走廊看着东西,他和妈妈去了急诊室。过了许久,他才跑来告诉我,爸爸已经进了手术室。他安慰我不要着急,不要乱跑,困了就睡在长椅子上。小孩子嘛,没有熬过夜,两眼实在睁不开了,顾不得蚊叮虫咬,撂倒就睡了。第二天黎明,大哥把我叫醒,说爸爸已经醒过来了,拉着我的手去病房看他……
听爸爸几次断断续续地讲述我才知道,正在“接受劳动改造”的他,老胃病又犯了,犯的比哪次都重。是您用人力双轮车把他送到附近的公社医院就诊。看不了,您又顶着烈日徒步三十余里,送他到县医院来。经检查是胃穿孔,必须立即手术。这时,您才通知了我们。
杨老师,那天晚上,您吃饭了没有?您在哪里休息的?您是怎样度过的?……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知道是您亲自送病危的爸爸去医院,我一定要找到您,亲自向您道一声“谢谢”!因为是您的无私无畏,把我爸爸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
我的父亲于1986年病故了。他在世时,每逢我们回忆起这件事,他总是深情地说:杨老师
——多才多艺!杨老师——好人啊!
二十五年过去了,它是那么漫长,又是那么短暂,一切仿佛都发生在昨天。闲暇时,我经常回忆起那难忘的岁月。我幻想着,期盼着如若有来生,我还要做您的学生。
“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杨老师,您的恩情,至今无法回报,我只能象您那样——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也只能在这里衷心地祝福您——祝您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阿雪
1994年5月
-全文完-
▷ 进入阿雪追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