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国学?国学也被称作“国故”,就是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国学就是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就是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等等。其中儒家思想就是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十人九儒。为什么这么说呢?几乎人人都想升官发财、成名成家,这就是积极入世嘛。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文化可以提升道德,尤其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国学。
其次,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说的直接些,就是要使我们智慧起来。智慧就是智商加情商。你智商高只能说你聪明,聪明不一定智慧,会为人处事,情商也高才叫智慧。比如三国时期的魏延,他就只能算作聪明,而算不上智慧。其实他面对诸葛亮的对他不看好有两个选择,一是离开,二是改变自己适应诸葛亮,而他即不离开也没有改变自己,搞得自己空有才华却不能得到最大发挥。诸葛亮死后他觉得自己的出头之日到了,结果被马岱一刀砍了。当然马岱是在诸葛亮的授意下。
所以,我们学习国学就是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也就是古为今用。
人获得经验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就是亲自实践的来的经验,由于人的精力有限,所以这一条经验的得来也相对有限;二是间接经验,也就是靠学习得来的经验,学习是随时随地的,也不局限与书本,所以这一条经验的得来相对宽泛、芜杂也更实用。
我们还小,主要是通过书本获得间接的经验,以备日后使用。所谓“幼而学,壮而行”就是这个意思。
诸葛亮是大家熟悉并喜欢的人物,那么就分析一下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威力。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用诚意打动孟获,使他用实际行动带领南蛮永远感谢诸葛亮的好意。我们没带回任何奴隶,没有掠夺任何资产,也没派官员管理他们,反而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归并到我们的版图里面,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中国慢慢扩大版图的时候,我们是不用侵略的,我们不动武力,我们只是把自己修好,然后使四方的人望风而来,自愿地归到我们的版图里面来,这种情况是世界上非常少见的。孔明七擒七纵孟获是值得的,当时他可以安心北伐,现在使得贵州、云南属于我们中国。我们用我们的文化去吸引他们,我们的优势就是文化。
一说文化,人们就会想到物质文明,其实我们有更好的非物质文明。诸葛亮的行为也正是儒家讲的:修炼好我们自己,四方的人自然就回来归顺。别看诸葛亮穿着道袍,他的行为他的思想确是地地道道儒家的:积极入世;讲究收服人心而不是武力征服;爱好和平。
孩子们长大也是要建功立业的,情商高才经得起挫折,才拿得起放得下,更需要智慧,所以必须要学国学。
第三,学习国学的重要性。
现在我国的教育状况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行不悖。国学属于素质教育但也对应试教育有所帮助。
从素质教育方面讲,这门学科是受用一辈子的。孔孟之道就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教你如何做人看人识人知人,使我们深谙君子之道,在这个世界上拥有安身立命的本钱。这就是孔子讲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诸子百家中的兵家使我们从一场场战役和不同人的军事思想中感悟兵家智慧,不是教你使诈,而是是你立于不败之地;纵横家让我们知道“好人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这句俗语的分量,深刻体会“一言九鼎”与“一言之辩胜于百万雄师”并非夸张;而管仲、老子、商鞅等等先贤的智慧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还是后来以至当今的大人物,在思想上无不是相通相系的。例如孔子说: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武则天说:凡事不可以不筹划,筹划不可以不周密;毛泽东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屈原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毛泽东说:共[chan*]党人要学孙猴子,要会72变……等等。
从应试教育方面讲,国学就是大语文,而语文知识就是靠积累,积累到一定量,就会发生质的改变且永不下降。小升初与中考在阅读这一块,现代文阅读与古诗文阅读分数是一样的,而《论语》、《史记》是年年中考高考的必考题。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学习语文、做大事都需要这个态度,没有这个态度无以成大事。码一块砖简单,码成一座大厦就不简单了;认几千字简单,把这些字转化为智慧就不简单了;学习几节课看不出什么,坚持下去不知不觉中你的锋芒就掩不住了,智慧就增加了。
文、史哲、不分家,所以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学习国学的时候跟学习语文一样思考问题多元化,而不是一刀切,也就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且会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理解的同时,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古诗文部分更是不能忽略,不学诗,无以言。没有满腹诗书,你的嘴巴再怎么巧嘴八哥也算不得锦心绣口,更做不到文质彬彬。《红楼梦》里王熙凤就是例子。
以上就是个人对国学的粗浅认识,发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交流学习。
-全文完-
▷ 进入老焱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