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金钱、住房、汽车等等,均属身外之物。谈论这些身外之物可能会有人认为是一个陈旧的话题,或许在某些人的眼里还是一个很俗气的话题。可我们都是红尘中人,虽然不过是在尘世间暂时借住几十年,但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都要食五谷杂粮,当然也不能免俗,因此还是想在这里谈谈那些身外之物。
【1】 * 名 誉 *
首先谈谈“名誉”。
所谓“名誉”,依据字典上给出的释义一是指“名声”,还有一层含义是“名义上的(含尊重意)”。
有些人之所以流芳千古,而有的人却遗臭万年,我认为全是“名声”使然。因为人们常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一些要培养荣誉感的告诫,由此可见大多数的人都是非常看重和在意自己的“名誉”,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会努力学习或工作,乐此不疲地挣得一个又一个诸如“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劳模先进、专家学者或某长某书记等名誉上称号的原因吧。
又一年的工作结束了,年度考核的结果经过一番评定后也出来了。
因为近几年来,自己一直都是身兼二职:即在金融行业任职时还在大学兼职上课;而在大学工作的同时也在金融行业兼职,所以每年既要参加金融行业也要参加大学里的考评,自己的个人档案里每年都会存进两份年度考核表。
有趣的是,在每年一度的考评中,自己在金融行业的等级都是“优秀”,而在大学里的考评等级却是“良好”。(据说大学里每年考评百分之十“优秀”的指标从来都是给那些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一般的小字辈只能望尘莫及。)
虽然自己周围的人都说我这个人性情中的那份随意与浪漫,会经常从骨髓里溢出来,并且自己也时常拥有一副“去留无意,笑望长空云卷云舒;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心态,可自己却私下认为,那或许是相对于生活中的某个角度而言,因为无论是对待学业,还是工作,自己都是非常认真的,尽管不会去刻意追求或索取什么,但对每年的考核结果也会看重,因为那些考评等级毕竟可以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个人的业绩、工作能力及人缘亲和力等。因此,虽然不会刻意去争当什么先进,可还是苛求自己每年都必须努力工作,尽责尽职,至少要在年度考核时达到“良好”以上。
但或许是天性使然,有时候在名誉的诱惑和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相互冲突时,我往往会选择后者。
比如说前年为了参加某省级论文竞赛,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写成了一篇二万四千字的专业论文,几个老专家看过后,给那篇论文下的评语是:“观念新颖,非常有广度和深度,但字数超过了竞赛要求的五千字以内,是不可能获奖的”,要我拿回去删减,但自己明确表示,一篇富有深度和广度的论文是不应该用字数来局限的,至于获不获奖都无所谓,所以只将自己的那篇论文拿回来,一个字也不肯删减。后来过了一个星期,科研处通知我重新报送那篇论文,可以一个字也用不着删减,因为几位老专家学者已为此专门开了一个会,研究决定忽略竞赛中关于字数要求的因素,破例将那篇论文评为二等奖,可还是有个别专家对我说,如果字数符合论文竞赛要求的五千字以内,那篇论文是完全可以评为一等奖的,但自己的心态却很淡然。
还有几年前的某一天,突然厌倦了专业论文的绪论、本论及结论的三段论八股写作模式,于是便在一篇论文中打破了以往的固定三段论写作模式,全篇都以案例分析和社会上的一些相关经济现象来布局写作,弄得单位里的几个老专家学者大跌眼镜,先是纷纷指责我写作的模式不符合论文写作要求,但到了最后却又不得不接受和认可,我认为学术贵在创新,因此写出来的论文只要观念新颖或富有深度和广度,又何必拘泥于所谓的形式呢?至于写出来的文章能不能获奖倒是次要的考虑因素。
一直以来都很欣赏某位名人的几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因此,走好自己的路,尽管让旁人去评说好啦!
因为每一个都有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所以在名誉的诱惑和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相互冲突时,我宁愿也常常会是选择后者。
【2】 * 金 钱 *
其次,再谈谈“金钱”这个话题。
经常有人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行的”:还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那么,金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呢?
因为自己学的是财经专业,毕业后,要么是在金融行业管别人的钱及数别人的钱;要么就是在大学里教别人怎样去管理他人的钱和数他人的钱,总之,都离不开“money”一词,因此经常接触到“金钱”这个名词或实物。
我只知道在自己和我的银行同事眼里,那些不是自己的钱其实就是一些纸而已,而且因为不是自己的钱,每天数起来感觉也是一件非常辛苦和枯燥乏味的工作。
五年前,那还是在某家银行一线营业网点工作时,有一天,我和一个女同事数了四麻袋五百多万元别人的钱,而且大多是零钞,从早上八点上班时开始数,中午也未休息,直到下午快下班了还没有数完,累得我的那位平时性情温和的同事,在数了两麻袋钱之后,便忍不住用脚使劲地踢着那几麻袋钱,咬着银牙说,恨不能把那些纸全部扔掉才好,我在一旁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权当那几百万都是你自己的好啦,这样数起来也许就不会感觉那么累了!”她回答说“可惜不是自己的,所以看起来就是一堆废纸!”
其实她说得一点都没有错,不是自己的钱的确就象废纸一样,我的一些同事有时相互之间开玩笑时,还经常会把那些一把一把(每一把一百张,一把就是一万元)的百元纸币扔来扔去的,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那些钱和一般普通的纸没有什么两异,并且除了新币以外,那些已流通过的旧币是非常脏的,上面沾满了细菌,因此每次数完钱以后,我们都要用消毒液洗手。
依据字典上给出的“金钱”释义是指“货币”。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人们吃、穿、住、行等所需物品,都要用货币去购买,人们非常熟悉货币,可到底什么是“货币”呢?
古今中外,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对“货币”有着不同的理解:
英国经济学家纽伦和布特尔认为,任何发挥一般交换媒介作用的东西都是货币;
美国弗里德曼与施瓦兹在理论上将货币定义为“购买力的暂栖所”;
1959年“货币体系运行研究委员会”的“拉德克利夫报告”认为,货币实际上是流动的,其范围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而且包括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所创造的所有短期流动资产;
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他所著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第三卷中指出:“货币是交易的一种媒介与价值的共同尺度”;
罗伯逊(d·h·robertson)在他所著的《货币》一书中指出:“被广泛地作为商品支付或偿付其他营业性债务而接受的任何东西,均可称为货币。”
而在诸多的财经专业书籍里和大多数经济学家根据货币的功能给“货币”下的定义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与一切商品交换的能力。
但是除了专业人士以外,在一般人的眼里,“货币”就是平常我们所见到的钞票,却不知道其实货币的形式,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的,总的说来,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五个阶段。平常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钞票或铸币,仅仅只是信用货币中的一种。
记得还是在上大学时,一位性情耿直的老教授,在上《金融学概论》课讲述到货币与货币制度基础时,在课堂上对我们说:“金融行业诱惑太多,掉入诱惑陷阱的机会也太多,你们毕业后,也许不到五年时间,肯定会有一些人身居要职,但也许还会有一些人身陷牢狱。”记得当时我们听了此话后,议论纷纷,甚至有一些同学对老教授的最后一句话异常反感,嫌他是一张乌鸦嘴,因为别的教授都祝我们前程万里,唯有他却预示我们当中会有人身陷牢狱。
现在回过头仔细思考一下老教授的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前年有一个同学当了某支行的行长后,竟然私设小金库,挪用十多万元的公款去炒股票和私放贷款谋取私利,结果被检察院查处并起诉,不仅被追回了全部非法所得,还同时被判了六年的徒刑。而且,依照金融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相关条款规定,即使出狱后他从此也不能够再在金融行业从业,大好的前程便断送在区区的十多万元里,真是令人惋惜,因为按目前一些商业银行的工资待遇水平,以他的职务及才华和能力,一年的年薪也不止这个数目。
再比如说自己在金融行业主管某业务部门时,只要在一张“头寸”(银行内部习惯把现金称为“头寸”)调拨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和加盖上公私章后,便马上可以调到几十或上百万元的现金;把小小的授权卡在会计部门轻轻地一刷,再输入自己的密码之后便可以将几十万或几百万元立即转到另一个帐户上。因此,在工作时来自金钱诱惑的机会的确很多,倘若一不小心便会掉进那诱惑的陷阱之中。所以面对来自那些诸多的诱惑陷阱,关键是要洁身自爱,把握好自己。
因此,虽然有人认为“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行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不为“五斗米折腰”,也要让自己的每一分钱都来得很干净,都来得正当合法,这样花起来时才会觉得心安理得,才不会胆颤心惊,夜夜噩梦。
【3】 * 住 房 * 汽 车 *
最后谈一谈身外之物“住房”和“汽车”。
房子之于现代人来说,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者之一。房子,是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毕竟,我们不能露宿街头。
有房有车,一直以来,都是男人们的奋斗目标,但是当今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女性,把它视为自己的生活坐标,而且是来势汹汹,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
可以说,这是产生在今天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色彩浓重年代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它的实质是,许多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都希望房子能给她们一片独立的空间,用这片空间来承载她们彩色的梦想和善感的心。
有新闻媒体说“房子是女人最好的情人,女人之于房子是有一种情结的。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布置优雅的、温馨的房子几乎是每一个现代女性的梦想,它更多的附属意义是一个家甚至是一段爱情。”
虽然没有过多地去考究过此种说法是否具有代表性,但仔细想想自己也是天生具有一种恋房情结的。
也许是缘于自己绝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喜欢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也许是从小便住惯了单独的房间,或许还有一些身为女人的天性吧,能够拥有一套无论面积大小,但却完全是属于自己独立空间的、布置优雅温馨的房子一直以来都是自己的愿望和梦想。
长久以来,喜欢下了班之后一个人缩在自己的房里,想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喜欢的梦。也许对于独自在异乡漂泊的人来说,所谓的“家”的概念就是房子,就是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因为它可以使自己多年在外漂泊的那颗心的疲惫在私密的一方空间里,不会轻易地展示给旁人看见;此外,还可以使自己活得自由自在,而不必顾忌旁人的生活习惯及喜好。
喜欢自己房间里淡雅的窗帘、简洁的浅色家具、精致的餐具和那些情趣盎然的小摆设……
其实,有时也很想找一根擎天柱来支撑起一方柔情的天空,只因缘份未到,于是只好一个人精彩了。虽然有时候未免有些寂寞,但是想想好在自己还有一片我行我素的空间,有一个最好的情人——房子,它对自己很忠实,也就知足了。所以自己的房子便是自己的快乐老家,在真正的爱情没有来临前,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状态,我行我素的空间。
于是,每每调动工作单位,有没有房子便成了自己考虑是否决定调动的首要因素。
每次在调动工作之时,当对方单位问我有何要求时,自己提出的唯一条件便是要有一间单独住的房子,惹得对方单位主管人事的处长往往会笑我:“别人开口问的是工资待遇和职位,唯独你是只要房子,太容易满足啦!”
当今社会,商品房广告以各种途径四处传播,经常跃入人们的眼帘。
前些日子,有位朋友看了某商品房广告后,开着车,叫上我一起去看房。
朋友兴致勃勃地定购了一套海景房,并劝说我也买一套,可我却摇了摇头。要是在两年前,自己肯定也会买一套的,但现在感觉住在单位的公寓里其实也不错。
曾经有一段时间,倒是很想买一辆车,并且把它改装成象有些美国人住的那样的汽车房子,如此以来,便可以随时把全部的诗书和电脑及几套换洗衣服都装在汽车上,如吉普赛人或游牧民族一样在异国他乡如云般四处飘荡……
但后来思来想去,联想到自己出门便扬手打的的习惯还被单位里一些年龄大的同事批评过许多次,说我太大手大脚了;再看看还有一些每天挤公交车上班的同事,倘若自己真的买了一辆车的话,未免太过于张扬了,因此努力压抑住了买车这一愿望。毕竟鸟也知道爱惜自己的羽毛,其实有时候的自己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名誉”的,当然也只是在不违背自己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情况下才会如此。
而现在的自己,时常会想,我们来到世界上,吃吗,能吃多少呢?一箪食,一瓢饮,足矣!住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有一间斗室,容得下一铺床、一台电脑和自己的那些诗书便已足矣!
其实仔细想一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只有那太阳,只有那些星与月,只有那些山与水——才是尘世中永恒不老之物!我们——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都只不过是红尘中的匆匆过客而已!
因此,我们可以经常高谈阔论那些名誉金钱住房汽车等等身外之物,但却万万不能时时为其所役。
因为,世间我们不过是暂时来借住几十年,赤条条地降临于尘世之中,虽芸芸众生各自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命运,可是到了生命的终点,无论是位居权位、荣华富贵,还是地位卑微、贫穷潦倒的红尘过客,不管身外之物多与少,最终能真正带走的,都只不过是身上的那一套衣服而已!
本文已被编辑[风动云飘]于2005-2-10 16:03:37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风动云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