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黄英版的《英山红》
(一)
作为一个音乐家,不久前我才注意到了青年歌手黄英。
黄英的歌,音色柔美而不失粗犷;演唱自然随和但却很注重“台风”。
我对黄英演唱的一般评论是:“大大咧咧”、自然亲切——而这,正是许多歌手所不具备的一种天然的音乐素质和天赋。
黄英的“山妹子”形象和天生的“大嗓门”以及她“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演唱风格,堪称颠覆了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的中国歌坛。
(二)
我是研究音乐美学的。
电影《闪闪的红星》,我们可能都看过。但对影片的插曲《映山红》也许没有那么深刻的理解。
影片中的插曲——傅庚辰老师的《英山红》,原本我就很喜欢,在当时,感觉它曲调很“山歌”,很“小调”;而且别开生面,显得“另类”。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电影插曲《英山红》,一直没有“火”。
是黄英一举打破了这种僵局。
音乐的创作和改编真是一对孪生姐妹。
从音乐美学的层面看,作曲家的作品一矣完稿,他的一度创作就大功告成了。
而音乐改编,再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完善和提升原作的音乐美学价值。
黄英版的《英山红》的改编是成功的。而它的成功却仅仅在于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作曲技法——“转调”(我个人认为称为“离调”或许更贴切一些),也就是在最后一次重复“岭上开遍英山红”歌词的时候,改编者巧夺天工地运用一个升“大二度”的“转调”,使原本稍微显得有点“平铺直叙”的旋律,得以实现了令人“振聋发聩”的华丽转身,赋予了歌曲《英山红》以全新的音乐形象听觉冲击力。
-全文完-
▷ 进入马贵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