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冯小刚要拍一部规模宏大的电影,因为是根据刘震云的作品改编的,讲的是河南人民在1942年遭遇了特大旱灾和战争的双重苦难——这是一段不太为人了解的沉重的历史,是值得拍成电影的,所以我一直对它充满了期待。
今天晚上,我终于走进影院看完了电影。出来后,我一直在思考用什么形容词来表达我的感受。想了许久,终于想到了一个词:无奈。
因为我不能不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故事是凄惨的,导演的良苦用心和演员的真诚表演我们是看得见的。很感谢他们,让我们知道了这段历史,“走下去,活下去”这句话让我们知道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可贵。因此,我认为这还是一部值得去看的电影,我的35元的电影票是值得的。
但是,我不得不说,它作为一部电影作品来说,真的显得粗糙了些。不是因为仅有三成的上座率影响了我的判断,而是我真的感觉到了它的不足。打个比方来说,这部电影像一汤锅,可以加很多的菜来煮。开始吃着还不错,但是如果加得太多了,味道就淡了。甚至你吃完了,都不记得刚才吃了些什么。
逃难的灾民是着墨最多的,应该是主线。倘若就沿着这条线深挖下去,表现人性的扭曲,人在特殊环境中的无奈,该有多好啊!可是有了外国记者的加入,并不是说这不可以,而是总感觉这记者是来打酱油的,可有可无。也看不出这位最大牌的好莱坞明星有什么精湛的演技,反而很有给这名演员加戏的嫌疑。那位外国神父呢?更是不知道是来干什么的。连带着张涵予饰演的小安突然地出现,突然地在中途消失,都有些莫名其妙。还有李雪健饰演的河南主[xi]和蒋鼎文将军等人,蒋介石,宋美龄,宋庆龄等人的戏份,重庆大轰炸,一些欢迎欢送的场面固然是大,但出现得也很别扭。又为了表现日本鬼子的残暴,重复出现了两次轰炸很血腥的场面,还有栓柱的惨烈被杀等,总之看着看着我越来越搞不懂导演要表现什么了。就感觉他什么都想说,很害怕观众了解得不清楚,所以面面俱到,然而结果却是既不让人伤心,也不让人感动。譬如一篇文章,总得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跟主题没有多大关系的东西能去则去。有面有点,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才算是一篇好文章吧。再说,历史上真正的大灾荒的时候,人吃草根吃树皮吃观音土,乃至吃人的现象是不奇怪的,但片中仅用几处对白淡淡带过,根本没有表现出灾民的悲惨。还有一些细节也处理得不好。比如本来是日本人投了很多炸弹,表现炸伤炸死了很多人,但镜头上展现给观众的似乎却是轰炸完后,灾民们像没事似的一下子就都爬了起来,除了多点灰土,人就没见少几个。难道炸弹的质量竟然这么差?尤其是那位生了孩子就死去的儿媳妇被公婆撕开衣服露出ru*房的镜头,更是一个败笔。那明明是很丰满的ru*房,哪像演员口里说的几天没吃东西了,非常干瘪?
人在灾难面前本身就是很无奈的。无法与拥有伟大神力的大自然抗衡,几乎只能坐着等死。比别人多活几天究竟是一种幸运还是悲剧,根本就不好说。如果再加上政府的救济不得力,就更会让人感到悲哀。片子中不是说有日本人给灾民粮食,让他们吃饱了再去帮日本人打中国军队的事吗?这是多好的一个内容啊!倘若继续追着灾民这条线,表现灾民在日本人给的粮食面前的多种表现,我想更能体现人性的复杂,也更让观众深思。
真的很遗憾,《温故1942》比起如行云流水般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确实差了一些。这就难怪前者的上座率只有三四成,而后者的上座率尽管过了一周却还是高达9成,甚至满员,甚至还要抢票了。观众并不挑剔,也不蠢,他们需要的是让人感动,更让人思考的电影。小刚导演之前不估计票房,因为害怕低估了,我看完后感到他的做法是对的,只不过我对这部电影的前景很是不乐观,我好害怕他会非常失望。
其实简单一点有什么不好?何必来这样的大杂烩?譬如《忠犬八公的故事》,多简单的叙事啊!就一条主线,不是让观众泪如雨下吗?那是多好的一部电影啊!不知道小刚导演有没有看过?
-全文完-
▷ 进入琴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