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终于播完了,看到汉飞将军李广和匈奴单于“一只鞋”(伊稚斜),均“英勇”战死沙场时,心里百味杂陈,不知对编剧改编历史是赞是弹。
清楚地记得史书上说“李广自刭、单于夜遁”。披衣下床,在阴冷的蜗室书架上翻查书籍,被夫人一通臭骂。只找到《通鉴》,没翻出《史记》,只好将就了。
据《资治通鉴·世宗孝武皇帝》上载:(李)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电视上却是,李广率军诱敌,寡不敌众而战死,场面拍得很惨烈、壮观:李广仰面倒地时,掷剑反毙匈奴。看得人热血沸腾、潸然泪下。编剧竟然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公案上动笔改编,我是为之拍案叫绝的。因为这符合艺术真实,毕竟,电视不是教科书!
倒是“一只鞋”单于“英勇”战死,觉得改的不好,人物塑造不符合角色的逻辑。历史上,汉军首次向匈奴开战的“马邑之围”,匈奴方是军臣单于(伊稚斜之兄,而非其父)。电视剧改为“一只鞋”,可能是为了集中刻划人物。既然已经改了,想来是说明匈奴狡猾的,要知道,当时胡汉已多年未大规模交兵,应该不怵后来才“威武”的汉军,可是匈奴就是溜了。
所以,按照逻辑推理,“一只鞋”发现上了大将军卫青的当,就该“单于夜遁逃”,他残暴,并不等于他不怕死!况且,历史上“一只鞋”真就是跑了,为此,卫青才未得任何封赏。
汉军执法甚严,李广不自刭,回来搞不好也会杀头,要不就像以前那样贬为庶人。这对一个职业军人来说,绝对是极大的侮辱。而李广年已六十,基本上没机会立功翻身了,封侯更别想了,这次出战都是再三向汉武求情,才得的机会。与其如此,不如自杀,让你们活着的人难受去!
我在想,大汉军人性子刚烈啊!其实,“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苏轼的《留侯论》,就宣扬忍的哲学:“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拨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是为勇也”。我认为,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与其苟且偷生,不如轰轰烈烈去死!以《南京大屠杀》一书闻名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自杀,震惊世人,真巾帼不让须眉也!
职业军人,视死如归,就没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怕死怎么带兵打仗?我喜欢有缺点的英雄,因为他们也是人,不应为了其他什么原因,拔高或降低、神化或鬼化。鲁迅先生不是说了: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不过是苍蝇。
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再说电视中的霍去病射杀李广之子李敢。我认为改编的也算成功,借鉴了西方勇士的“决斗场面”,符合少年英雄的性格走向。关于此事,《通鉴》上只一句话: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射杀(李)敢。
看来偷袭的成分大些。但我觉得改的好,至少比郭老的《王昭君》强,什么“反抗汉元帝的意旨,自愿出嫁到‘穷荒极北’的匈奴”。历史上,昭君出塞时,呼韩邪都是个糟老头了(史称“老番王”),没两年就死了,他儿子又续上了。和《汉武大帝》中的南宫公主一样的悲惨,甚至还不如(南宫是兄死弟续,未违人伦)!
什么tm乱七八糟的事儿,让谦谦君子雨果也不由得骂娘。怪不得传闻当代大儒梁漱溟作诗《悼郭沫若》:
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
唉,历史真实乎?艺术真实乎?
-全文完-
▷ 进入hugomyson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