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理发鲁公青夫

发表于-2012年11月29日 上午10:16评论-3条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理发,理发其实是一个新名词,最初是叫剃头;自古以来,头发、和理发的故事就精彩纷呈,留下了太多的故事。 

我们的古人是不理发的,都是顺其自然,头发长了只是盘一下,当然这是指男人说的;而女人为了美观,会修饰妆扮,把头发做出很多发式,这叫梳妆,也应该归在理发范畴之内,因为理发的另一名字称护理头发,现代女性经常去理发馆“做头发”。古时发式上就能看出女子的婚姻情况,未出阁的少女可以留长发扎辫子,已婚女子只能挽发髻。头发是可以表示年龄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头发自然地披垂于肩叫“垂髫”,“垂髫”是指儿童,黄发则表示是老年人。李白在《长干行》里也用头发表示年龄:“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小姑娘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而男子到二十岁时要行“冠礼”,即把头发盘成发髻,叫做“结发”,再戴上冠(帽子),表示成年了,“结发夫妻”表示是从小的夫妻,如今多表示是原配夫妻。头发还可以表示时间,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形容时间过得很快,早上头发还是像青色丝缎一样,晚上就变成白发了;时光如穿梭,时光不等人。

头发是上天所赐而受之于父母,终生珍爱;而男人还多了一项钟爱,那就是胡须。历史上有名的大约就是美髯公关羽了,三国演义里关羽出场时也就是二十五六岁,就已经是长须飘飘了;小时候看连环画,岳元帅也是留着胡须,像是一员老将,其实岳飞到死的时候也才不到四十岁。《孝经》里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把头发胡须这些人身固有的,和忠孝节义联系起来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资治通鉴》有一段记载,唐太宗手下大将李勣,得了重病,需要用人的胡须做药引子,唐太宗亲自剪了自己的胡须,为李勣熬药,李勣感动的磕头流血,唐太宗说:“我这是为了国家,不必深谢。”头发、胡须这些东西都是神圣的,动不得的,这大约就是现在小孩子理发要大哭的原因了,你动了他的神圣的头发,他当然要抗议了;这不禁又想起来我小时候理发。

小时候我弟兄三个,再加上父亲,就是四个男丁,在低收入年代,如果全花钱理发,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的家庭是承受不起的。因此我们弟兄都是父亲给理发,最初的印象那推子好像还是日本货,中国当时是造不出这类产品的。推子再好,用的时间长了也得磨,而父亲不是心灵手巧的,从事的是会计专业,对各类工具使用也不得要领,也不知道到哪去找磨推子的,这也就免不了在剃头时推子不快,经常夹住头发,记得最惨的一次,夹住头发怎么也弄不开,也剃不下去了,只好顶着啃了一半的头,去了理发馆。

那年代很多家庭是不去理发馆理发的,实际是去不起;都是等串街的剃头匠到大杂院里理发,剃头匠拿着一只形状像音叉,叫做“唤头”的响器,用一只铁棒在中间一拉,就发出噹—嗡、噹—嗡的响声,传得很远;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剃头匠来了,剃头匠在大院里理发时,我们就拿着那个“唤头”敲着玩。

大哥长大了,也买了新推子了,我们的头,包括父亲,就都在自己家里由大哥剃了,说起来这能省不少钱,但大哥也不是心灵手巧的人,也就是把头发剃短点罢了;后来二哥也长大了,剃头的活就由二哥接了班,二哥心灵手巧,能捉摸着自己磨推子,从此我们不再受夹头发的罪了;我们一直在家里剃头,现在倒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图个方便,直到父亲去世。

剃头本来是为了生活需要,也有的是为了美,留什么发式也是白菜萝卜各有所好,但剃头不剃头和要不要脑袋联系在一起,实在是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这事偏偏就发生在清朝初年。清代顺治帝发布了“剃头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百姓必须剃掉头发,在脑袋后梳一个满族人一样的小辫。清军在街道、路口搭个棚子,旁边竖一根旗杆,上面悬挂着“剃头令”圣旨,谁要是敢不剃头,割下头颅挂在旗杆上。也有的百姓以自杀的方式保护头发,苏州有一对卖面饼的夫妇,一生与人无争;剃头令下来之后,老头吟唱一首“发兮发兮,白者父之精,黑者母之血兮,吾无发兮其何以见父母兮。”两人悬梁而死。看史料当时百姓为了留住头发,与清政府进行了殊死反抗,仅南方地区就被杀数十万人。几次屠杀之后,人们也认识到为了辫子丢命,多少有些得不偿失,于是也就在暴力面前低头了。

辛亥革命胜利了,推翻了满清政府,人们纷纷剪去了令中华民族耻辱的长辫,但满清的遗老遗少,却顽固地不剪辫子,要是给他们剪了辫子,就像要了他们的命,当年的老祖宗“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前赴后继,要是知道这些不肖子孙,顽固的不剪辫子,又何苦为不留辫子抛头颅,这真是极大的讽刺!

我们经历过的“文化大革命”,当时不少“黑五类”被剃成光头或被剃成一半有头发,一半没头发的“阴阳头”,脖子上挂上大牌子被游街;不知这些人的头发与红卫兵的革命行动有何关系?!前不久,山东一位叫李欣玥的初一中学生,才十四岁;为了抗争学校一再要求统一剪发的规定,从五楼跳下,结束了花一样的生命;“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样的悲剧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发生着,这学校霸道的要剪掉所有女生的头发,这和清政府残酷的要剪掉人们的头发有何区别?李欣玥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秀发,却留下了一段悲壮,令人唏嘘;头发是留下了,命却没了。要是李欣玥生在清朝初年,也不会畏惧“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诏令,也会以死抗争。只是我们要问一句:这样究竟值不值?鲁迅在《头发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很多女性都爱自己的秀发,也见过忍痛剪掉辫子而大哭一场的,女性爱自己的秀发,是有历史渊源的,《木兰辞》就有这样一句:“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花木兰代父从军立下赫赫功勋的十二年之后,回到家的首要任务就是梳理秀发和装扮自己,可见女性是多么看重自己的秀发。古时,女性在丈夫离家远行时,会小心地剪下一绺头发,珍重地请他带在身边,以表示自己时刻跟在他身边,这大约相当于现代把爱人的照片带在身上,时刻思念的意思。《红楼梦》里就有一段贾琏趁女儿出痘疹,家里请了娘娘(迷信传说中的神),只好在外住了十几夜,但期间却和一个叫“多姑娘儿”的媳妇偷腥,在离别时带回了这个女人的一绺头发,并被平儿发现:“次日早起,凤姐往上屋去后,平儿收拾贾琏在外的衣服铺盖,不承望枕套中抖出一绺青丝来。”平儿替贾琏隐瞒了凤姐。这也是用头发表示的一种男女关系。

很多文人、诗词有对头发的描述,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首诗是比较经典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大家都认可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其实,理发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鲁公青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月光下的贝壳点评:

理发是我们日常再普通不过的事了,作者通过自家的一些经历开始,逐步对理发这一普遍现象背后的文化和政治进行剖析,语言朴实,条理清晰,推荐欣赏!

文章评论共[3]个
绍庆-评论

(:012)拜读佳作,早上好,祝天天开心,事事顺心!(:012)(:012)at:2012年11月30日 清晨7:34

月光下的贝壳-评论

祝朋友写作愉快,遥握at:2012年11月30日 上午11:13

一叶秋419-评论

(:012)问好老兄,最近可好!at:2012年12月03日 下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