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味知《论语》(外两篇)南山岭人

发表于-2012年11月28日 晚上7:48评论-6条

味知《论语》

灯下捧读儒家经典《论语》,开头和结尾两句便深刻在了心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细细味知,甚觉有味,一个有修养的人对生活总是那么从容,对人生的态度总是那么坚定,有意无意中显示出不同寻常的道德修养。别人一时还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急也无益,愠怒光火是大不该,捶胸顿足吹胡子瞪眼就更显得没有修养了。

潜下心来读《论语》,会帮助人们找回并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健全自己的人格,在古代先贤圣哲那里寻觅到修身养性的路径,何乐而不为呢。打开《论语》我们会发现,“君子”、“小人”、“仁”,都是其中的关键词,“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仁”是区别君子小人的分水岭和试金石,我解读这些话中的“君子”和“小人”,不是一个道德概念,而应是一个人格概念,无论是寻常巷陌的百姓,还是山林草泽的民间,是非常熟悉不过的人生格言,早已家喻户晓人人明白。离“仁”愈远,那就快成小人了,物欲横流泛滥起来,信仰崩溃就道德沦丧,随着欲望的日益膨胀,就人性迷失欲壑难平,成了欲望的奴隶。于是就深谙“与人斗其乐无穷”的道理,权谋算计绞尽脑汁,勾心斗角穷尽智慧。一旦沦为小人,便心理偏狭,人性阴暗,行迹卑劣,心胸狭窄,落井下石,愈来愈成为货真价实的小人了。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是鲁迅先生写自己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文章中引用过的,那时候囫囵吞枣,不甚明白,现在一捧读《论语》,才恍然大悟。以“仁”区分君子小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从这里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君子勤奋,热情,善良,智慧,自尊,他们一般都具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平和的心态,宽厚的胸怀,他们举止文明谈吐高雅,着装并不刻意但很得体和谐,他们注重礼仪热爱生活,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关注人格修养,并把艺术修养作为人格修养必不可少的一课。时下的许多东西很令人费解,所谓的用人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不过是一句漂亮的言辞罢了。中国人把古代的帝王政治、帮会传统发挥到淋漓尽致,小到村官,大到厅局,要翻云覆雨就拉江湖,吹拍拉扯,搬弄是非,两面三刀,阳奉阴违,打压自己看不顺眼的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白行。”这种十足的小人一旦得势,特别患得患失,从官位的升迁,席次的排定,主持、发言的安排,甚而一句话或一个眼神,都在他们的算计之列。这些“小人”煞费苦心经营上层,不惜像狗奴才那样摇尾咋舌,竭力巴结可能对他有用的人。“小人”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维和眼光看待正常的人或事物,常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者得意忘形于一时。孔夫子对“仁”的解释是“仁者爱人”,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君子”而非“小人”,而得势于一时的正宗小人,往往自称君子,在那里歇斯基里的叫骂真正的君子,我说不清这是心理不健康的病态呢,还是体制不健全的弊端,或者是这些小人钻营有奇术投机有妙招呢。

体味《论语》,深感“仁”以立身之重,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虽时移世易,夫子之学于人于世,均未过时。我读《论语》,追怀圣贤之美德,不能只知皮毛,要深入进去明辨静思,取精去腐,择善而从,科学发展,开发心灵,启迪智慧。我读《论语》,仰夫子的博学多艺,诲人不倦,为人师表,躬行垂范。他是我中华平民设教创学第一人,万世师祖,并在授课之余潜心著述,删诗序书,整理典籍,传礼正乐,系周易作春秋,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教育方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格物致知,举一反三……夫子之德,万世师表之楷模,夫子之道,匡时救弊之良药。

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课卷之余潜下心来味知《论语》,看看心中之“仁”还远吗,下最大的决心找回自己的精神后花园,把在喧嚣中折腾得伤痕累累的心,安顿的妥帖下来,研读而味知,保持健康的心态,修炼成健全的人格。

己丑冬月初八 于南塬 

再读《论语》 

语文课堂给学生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立即想起了有一位女教授,芳名叫做于丹,她在央视上开了一个栏目 ,专讲《论语》,掀起了一拨一拨的《论语》热。我讲的《论语》,乃是面对初一的学生,需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通俗易懂。于是,为了教好这十则《论语》,我认真备课深入钻研自不敢懈怠,参考书之外,还翻了许多有关书籍。

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很多,有人说是学习并且要常常温习,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有人说仁德的思想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不是很快乐吗?仔细想之,都很有道理。联系自己读《论语》的体会,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一生都在为仁而奔走,我试着解释,把“仁”拿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实践,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这样的理解能讲的通吗,我在灯下沉思静想。也是啊,古代人中,如司马迁、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等,他们都用自己生命耀眼的弧线,划亮了儒学的天空。几千年之后,中国出了一位伟人叫孙中山,用一生的革命实践得出了临终时的几句话,以“习之”教训启示来者。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革命实践,推翻了三座大山,打到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这是一个伟大的实践,他的哲学论文《实践论》演绎的就是“习之”啊。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更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从中国南海边画的那个圈出发,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事业,这其后几十年中国的发展,也是最好的“习之”啊。新世纪新阶段胡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全党和全国人民不光要学习,更要实践,这就是“习之”。因此在我看来,孔老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未必就只做一种解读,放在学习上,他注重的是温习巩固,说的是学习方法;放在做人上,他注重的是道德修为,说的是做人的准则,两个方面都讲得通,两个方面都有意义。

《四库全书》中记载了一位古人,一位大儒,姓赵名忭号阅道,是宋衙州西安人。景佑初官任御史,弹劾不避权势,被誉为铁面御史,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谥清献。此人“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故俯仰无愧天地,“晚年学道有得,临终与后人诀别,神志不乱,安坐而歿”。一个人的道德修为达到仁的境界后,除却自己快乐,还有什么好处呢,《论语》里没有说。后人考证发现,孔门出了一位圣人,家道两千余年不衰,家谱已记载到第七十二代 ,未见衰相。夫子是个大济世家,行道并非出于求得善报,这也许就是达到仁的境界的好处吧。可是两千年后的今人,不说达到至仁至善的程度,连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都谈不上了。现实社会中,时下城乡里,都有。据报载,一对老人养有三个女儿,两个嫁出去了,一个招了上门女婿顶门立户,盖有新房,生有子女,可老两口仍住在即将倒塌的破窑里。其父死了,互相扯皮,没人主持送埋,村上干部凑钱集体埋了。其母故后,又值大暑天,三个女儿互相指责对方得了母亲的遗产,硬是不埋,臭气熏天,影响附近村民正常生活,乡政府派人协助村干部与村民一起埋了。无独有偶,有一家父亲去世,母亲养有两个儿子,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后成家立业,过起了小日子,而老母亲却沿门乞讨,最后死在一个深沟的破窑里,也不知是饿死还是冻死 。道德沦丧,人性殆尽,他们自然遭到了世人的唾骂 。他们读书至初中毕业,难道没受到品德教育,不懂得孝敬父母,只是不打算也不准备“习之”啊。

由此看来,《论语》中的这句话还真不简单,尤其是“习之”二字最重要。放在学习方法上,通过温习巩固精思,把知识学活用活,并有独到的见解,大家心悦诚服,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放在道德修养上,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只要“吾日三省吾身”,日日习之,虽成不了圣人,也算是一个有品德修养的人啊。《水浒》《说岳》《金瓶梅》里写了不少贪官,明清至民国也有贪官,直到当代中国,反腐倡廉中也见一批又一批贪官落马,又有新的贪官出现,什么原因呢,缺乏“习之”。这些官员坐在主[xi]台上讲话时,说起廉政可能也是一套一套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是我等无法比拟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真正去“习之”。有一位县区级交通局长 ,当官没几年,家中的现钞上千万,豪宅六处,凭工资可能吗,如今遭到了法律的严惩,他以及家人亲友 心里能愉快吗。

对于“习之”我终于有了新的理解,对于一个党员,按照党章要求自己,就是“习之”,一个公务员,敬业奉献就是“习之”,一个编辑,多编发有益世道人心的稿子,就是“习之”,一个教师,就是教书育人,多为国家培养经国济世的栋梁之才,一个政府官员,就是要知荣耻担责任,关注弱势群体,践行科学发展观,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廉洁奉公,三省吾身,时刻“习之”。

《论语》是古老的文字,之乎者也,似乎很枯燥,但是读着读着,反复的读着,你就会从这从前枯燥的文字中读出味儿来,这些看似枯燥的文字,便在眼前活起来,心里打开一扇扇窗户渐次亮堂起来。读《论语》不能绕开一个“仁”字,不能躲过一个“习之”,不管是学习还是做人,只要习之,你就会感到一种全新的快乐,一种从未体验过得快乐,你就会感觉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觉高生命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讲《论语》我不敢和于丹比,尤其给初中学生讲,我更应该在“习之”上狠下功夫了。

已丑冬月十作

苦乐味书

小时候喜欢读小人书,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样,爱得如醉如痴,常常忘记吃饭睡觉。那时候,并不懂得书是什么味儿,略知大意,只求热闹,囫囵吞枣而已。及至稍长,交了一群爱书的朋友,又有了一些人生的经历和生活的阅历,深感“有味诗书苦后甜”了。

年轻时常被书感动得泪洒沾襟,像“江州司马青衫湿”,卷卷诗书溢满一个深深的情字。我山高水长的一路行来,对书一直保持着绵绵无尽的情愫,直到世上终于也有了一本我自己写的书 ,我对书的钟爱居然有增无减,在我的书箱书柜里,有我自己几十本手抄书,有剪贴的特殊书,有我自己花钱买来的心爱书,还有十几本省内外作家的签名赠书。在那如豆的油灯下,在夜阑更深之时,手抚书卷,拜读古今中外的文学长卷,与高人谈心,翻阅人世间的万千气象,感受书中的万种风情,触摸书中故事的经脉,审视人物画廊,触摸人物内心世界的秘密,从中感受世间的人生百态,感受社会的世态人情。有味诗书最耐读,无穷的内涵有的得用一生的时间去读去品,那词句如行云流水,那美妙如花雨缤纷,那情思如七彩虹霓,一卷在手,心潮澎湃,立即唤醒你沉睡的心房 ,如花朵在春阳里舒瓣绽放,如凌汛在寒尽中狂奔疾突。

读秦汉、唐宋、明清的散文,会品出截然不同的味道,读唐诗、宋词、元曲,会感受到截然不同的韵味,读不同风味的小说,会感受到截然不同的风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书的海洋遨游,文学的基因会深入每个细胞,文学的营养会在血管里奔流,因为感染而激动,因为陶冶而崇高。“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流溢着乡情乡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充满着慈母之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牵挂着无限亲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蕴涵着多少友爱之情。我读书、写书、更教书,我视写文章为不朽之盛事,视教书为经国之大业,老师乃是元良之导。我已经教了近四十年书了,最深切的体会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因而不管有多么忙,我都要读书品书味书。看来我这一生与诗书作了室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了,只有在不断的深究深层的品味中,书才能常教常新。司马迁《史记》中的篇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美文佳章,每教一次,我都能味出新的意味。

我从屈原的《离sao》品味夫子血泪与惆怅,从《天问》里味知夫子的悲情与愤懑;我从《史记》中感受英雄的壮怀,我从《宋词》感悟志士的心曲;“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陶渊明冷静的人生选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文正公政治家的责任感,“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杜老夫子危难时普度众生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伟人毛泽东对神州大地历史性叩问……

我讨厌不学无术的人,我更瞧不起轻掷光阴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人。我敬佩勤奋学习学有成就的人,我敬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学习的人。十二生肖一个轮回,是生命的一个单元,五个单元就是六十年了,这是一个有力的年龄。我知道我正在向生命终点前进,这不能成为不读书的理由。生活中有遗憾但不必悲观,生活中有得意也不必轻狂,拥有现在就要珍惜现在,有好书读就是幸福。奔向六十岁的时候,我真感到无情岁月增中减了,庆幸我还有读书的机会,有一帮读书写书的朋友,读书写书,品书评书,这真是我穷年的一大乐事,到那时谈笑有鸿儒,谈书有雅兴,只感到有味诗书苦后甜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南山岭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悲秋道人点评:

很喜欢先生这富有内涵的作品。对于现代人,《论语》过于深奥,需要老师导读、解读。而先生正好给烟雨朋友提供了这么一个很好的机会。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羡慕先生“谈笑有鸿儒,谈书有雅兴”。

文章评论共[7]个
悲秋道人-评论

现代人多忙碌,心情难免浮躁。建议先生将此类文章分开来,做几篇发表。每篇文字在1500~2500之间。at:2012年11月28日 晚上10:35

绍庆-评论

欣赏美文,祝朋友写作愉快,万事如意!(:012)(:012)(:012)at:2012年11月29日 清晨6:52

南山岭人-评论

一定考虑您的建议,多向这方面努力!at:2012年11月29日 中午1:33

chunguiwumi-评论

一部论语,永读不衰at:2012年11月29日 晚上9:27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让清风带去我的祝福,明月捎走我的问候,朋友冬安!at:2012年11月29日 晚上9:29

南山岭人-评论

谢谢紹庆、文清,谢谢悲秋道人,谢谢各位文友的关注!at:2012年12月03日 中午1:14

南山岭人-评论

各位文友过年好,新春愉快!at:2013年02月18日 上午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