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悲惨世界》人物议江楼望雨

发表于-2012年11月28日 早上8:56评论-0条

圣者冉阿让

年轻时初读雨果的《悲惨世界》,直是目光文字伴和着泪水;激愤于冉阿让所处的那个法律和世俗对下层劳动人民双重压榨的社会,也感动于冉阿让的圣洁。有了一些社会阅历之后再翻此书,对书的背景,对人物,便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书从拿破仑滑铁卢惨败写起,一直到法兰西人民反对七月王朝的巴黎人民大起义之后,故事跨越半个世纪之久;冉阿让的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相结合,徐徐展开了一幅漫长而宏大的历史画卷。画面上,有外省偏僻的小镇,有海滨新兴的工业城市,有昏庸的法庭,有暗无天日的牢狱,有肮脏的贫民窟,也有宁静而阴森的修道院。作者无疑肯定了革命的暴力,然而他是坚定的人道主义者,对仁慈博爱的力量确信不疑;全书的主导思想是以爱制恶。他认为,以刑罚为基本手段的法律社会,只会滋生昏庸的官僚体制,不会解决任何问题。贪官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一个本来可以凭体力养家糊口的壮年男子,失业伴随着他;看不下姐姐和她的七个孩子饿肚,走投无路的他不过是打碎一面玻璃,偷了一块面包,从此就沦为苦役犯,他挣扎,他逃跑,于是终生受到鹰犬的追捕。他,就是冉阿让。

他要报复社会了,他破罐子破摔了,他偷了好心收留他的主教米里哀的银烛台;令他想不到的是,主教大人在警察面前为他开脱,原谅了他的罪,对他说:“冉阿让,我的兄弟,你已经不是恶人了,你是在善人一方的了。我赎的是你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还送给他另外一些银器,让他卖掉借以自立。在仁慈的力量面前,他感受到了温暖,决心再创新生。然而法律化身的鹰犬不放过他,于是一系列故事发生了。

年轻时读此书,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冉阿让救赎小珂赛特的那个情节。当看到珂赛特惊喜万分地抱住那个“穿紫红色衣裳嵌着蓝色玻璃珠”“村里没谁买得起”“至少值三十法郎“的布娃娃时,竟然禁不住热泪盈眶;而当冉阿让在桌之上拍出一千五百法郎终于领走了珂赛特时,那份痛快,那份激动,只好暂时掩卷,激动得读不下去了。后来重读,才发觉最最震撼人心的,还是冉阿让成了马德兰市长且事业蒸蒸日上而沙威这只顽强的猎犬竟然嗅出了一些气味,危险日趋迫近,忽然法庭上又出现了另一个”冉阿让“做替死鬼,他完全可以听之任之从而完全地解脱自己,良知却在泥沼里艰苦跋涉的那一情节的描述,那一夜,是他灵魂在激烈的碰撞中灿烂升华的最神圣的时刻,他从世俗的高位上,自动重新跳回世俗的地狱,而心灵,却加重了善良的砝码;尽管他又开始了无尽的躲躲藏藏,马德兰市长又成了逃犯冉阿让。一次逃亡中的偶然机遇,使冉阿让在一处修道院变成了园丁割风的弟弟割二,而受他庇护的珂赛特成了修道院的寄读生。冉阿让在这难得的暂时安定中再次受到上帝光辉的沐浴。“他的心完全溶化在感恩戴德的情感中了”。此后,街垒之战中,他的人格力量,唤醒了鹰犬沙威的良知,沙威在职责和良知之间无法抉择,内心受到极度的煎熬,只好跳进黑夜中塞纳河的滚滚洪流。

冉阿让一生,步履沉重,圣者的光晕,最终在他头上凝聚。作者人道主义的思想,在他身上得以完美地体现。

沙威其人

最初,对沙威这个塌鼻子、深鼻孔、络腮胡生到嘴边,头盖骨小,牙床大,头发垂到前额,目光深沉,嘴唇紧合,张嘴就露出牙肉的狞狰家伙,可以说恨得咬牙切齿:冉阿让,多么好的一个人,圣洁得世上少有!就因为在当初饥寒交迫至绝境的时候打破了一块面包房的玻璃,偷了一个面包,便沦为土伦堡的苦役犯,此后又被打上了逃犯的烙印。而这个沙威,如疽附骨般的追捕了他十几年,任他东躲西藏,隐名埋姓,却始终不依不饶,穷追不捨。沙威,地地道道的封建地主王朝的鹰犬,冷血动物! 

渐渐地,悟出了新的道理,有了新的认识:沙威其人,完人也! 

首先,做为法律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他是恪尽职守的。其敬业的精神,颇堪钦佩。他刻苦、克己、禁欲、绝对地公而无私;他尊崇权力,却从不滥用职权为非作歹;之所以对冉阿让一再过不去,完全是本着法律的精神,忠于法律的原则。法律告诉他,一个人要是犯了罪,便一辈子都是罪犯;更何况冉阿让,不仅有案底,而且有现行累案(一次次的越狱逃跑)。他就是法律的代表,他的责任就是清除象冉阿让这样的罪犯,把他们统统投进监狱,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运转。在诸如流浪汉、娼妓、盗贼面前,他有无上的权威,他是法律的化身,。他的冷酷,来自工具的理性;他头脑中没有“人情”二字,更谈不到投机、钻营、因情诳法等等恶行。古今中外的执法者,少有这样的楷模。 

其次,职责上的事,他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勇于认错。作为一名警察,他的嗅觉是灵敏的。当他从马德兰市长先生身上发现了蛛丝蚂迹而且断定这个市长大人就是当年的冉阿让,便毫不犹豫地向最高警署予以揭发了。而当半路又出现了另一个被最高警署认定是冉阿让的人,沙威的记忆也发生了肯定性的错乱,他没有不声不响地逃避责任,而是坦诚地去向市长先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请求最严厉的处分。这里我们看到了他正直无畏的一面。他心中没有自己,有的只是法律的纯洁和尊严。 

第三,他最终的归宿,是良知的觉醒和飞跃。巴黎暴动的街垒巷战,无疑是波澜壮阔且惊心动魄的,而事变当夜所发生的沙威灵魂深处固有的原则观念与良知的碰撞则尤为震撼人心。面对着人格高大得需自己仰视的冉阿让,这个自己毕半生之力追捕的苦疫犯,沙威一向恪守不移的信仰大厦坍塌了,铁一般的法典原则和良知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合的矛盾。“现在令他万分痛苦的路是两条相反的路,两条路是互相排斥的,他不明白那条路正确,该走哪条路。”沙威两难了。于是,在塞纳河边,“一个高大黑色的人影”,“笔直地跳进黑暗中”。低沉的溅水声响过,河水依旧流淌。沙威完成了他人生的追求,也完成了他灵魂的升华。 

不愧是警员的楷模,他在结束生命之前,还用工整的笔迹“不遗漏一个逗号”地写下了给警署署长的十条警务建议,尽了自己最后的责任。 

沙威赢得了我的敬意!错不在他,而在他所竭力维护的社会,包括那制度和世俗因袭力量。沙威的结局,标示着那制度的必然下场。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楼望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月光下的贝壳点评:

这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的巨作,雨果笔下的人物是那么的独特和让人难忘,在大革命前夕的社会背景下,有黑暗和丑恶,更有善良和纯真。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1]个
月光下的贝壳-评论

再次欣赏,祝福送给朋友at:2012年11月30日 上午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