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前缀【胡思乱想|古诗今事】始发 2009-03-03于长春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题记
我穿过解放路立交桥洞时,有位汉子拿着手机在喊:“我们就在东北角桥洞下面,***大酒店边上,你的车快点开过来呀,这天冷也等不了啊。”
想必这几个人在等车吧?我捂着冻得发疼的耳朵走路。
一会儿落后的老伴追了上来:“冻死人了!”
我诧异:“不就几个人在那喊车,还有一堆破纸壳烂衣物吗?”
“那破烂掀开就是个死老头!那几个晨练的发现了,就让有电话的报110来处理。”老伴喘着白气说道。
一路默然……
等健步到了净月潭高顶,我去登望火楼眺望风景——1、2、3……54,不至于爬不动吧?再登了十几阶梯却两腿发软——唉……转身下来,扫兴啊!该不是患了恐高症吧?
脑海晃过刚才桥洞下那堆破纸壳烂衣物,又晃回年幼大饥荒时代的景象:
听说有个死人!几个好奇的小朋友,手拉手互相壮着胆去看……
新华路边有一堆破纸壳烂衣物,一双脏脚露在外边冲着我们;恐惧加好奇想再往前细看,却被大人们给赶了回来。
然后,就是大人们经常交流如何节约食物,和应付叫花子的经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个登门讨饭的妇女,怀抱的小孩很像我的小妹妹。
所以,我也争吃过几顿糠菜饭食,因此大便干燥憋得头撞墙乱哇叫,大人用手抠通之后,我的饭食也就少了粗糙。
当树上结下一串串榆树钱时,有点甜的诱惑令我兴奋不已;争抢不过大孩子们,我就发挥矮小的优势,攀爬到颤微微的树尖上掠食——落得小朋友们“天胆”的称赞。
打那以后,这个城市较高的水塔、烟囱顶上,几乎都留下过我戏耍的足迹。
回首望火楼思忖着:小小孩天胆,老小孩恐高,该不是冷的吧?鬼知道!
到了龙抬头的日子,什么理发、吃头肉等老一套,通通都免了吧!
梦魇却袭了上来,小时候的饿殍,老时候的冻骨,萦绕挥之不去……
回忆我也算是经历不少啊,从试管里的人体细胞到手术室的人体部件,既连续几天去天平间和尸体打过交道,也曾在炼人炉操钩从整体到灰烬,当兵时常打架甚至只身挑斗过一个排——屡经事故灾祸的血腥场面不少,从来没有过惧怕负担啊?
所有的死亡都有个原因,解释的通顺就成了因果报应,大家都认可也就会心安理得。
可这眼皮底下的饿殍冻骨,无灾祸无疾病无罪惩,怎么就死了呢?怎么就死于富裕堆积的繁华闹市呢?原来就是贫困太危险、冷漠能杀人!
但现实残酷,贫穷是大多数,都市化在加速……
还是古贤苏轼看得明白:“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
【北京女士寒冬赠棉衣 看摊老人作诗感谢】
11月 2日早晨,北京昌平天通苑龙德广场,韩女士看到一位看摊的老人衣着单薄,便送给老人一件棉袄。几天后,韩女士收到老人送的“感谢诗”。韩女士的女儿将“感谢诗”发上微博后,被转发5万余次,韩女士的爱心和老人的感恩感动了众多网友。
一首感恩诗微博热传
据东方网报导,北京网友@jorja_zhang发了一条微博:“老妈送了件不用的棉衣给商场门口不认识的看门老头,老头回家之前专门找到老妈,送了这张纸条。看完很惊讶很感动,不要看不起身边那些不起眼的人,尊重和关爱他人,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微博附上了纸条上面的诗:“冬舍棉,夏施单,良善之心日月鉴。秋冬交际收夹祆,强似三春绫罗穿。一场雨雪突然降,全赖此衣挡风寒。素不相识不图报,仅以拙句聊奉还——在露天看店的河南老头恭呈送衣人,聊表谢意。”
这条微博很快引起网友关注,一天之内被网友疯狂转发达3万多次,评论6,000多条。
韩女士赠袄给素不相识的老人
据悉,写诗的老人叫常焕峰,在龙德广场卖饮料的露天摊位看摊。他7日已离开了北京,回河南老家看病。
常焕峰在电话中对陆媒记者表示,看摊时他就睡在广场上。11月2日早晨,他起得很早,正在遛狗的韩女士看到他穿得单薄,就送来了一件棉袄。“我们素不相识,她真是一位好人。”
韩女士的女儿称,她家就住在附近,母亲早晨遛狗时,经常看见这位老人。“我妈想到家里有一件不穿的棉袄,就给他送去了。”
老人用诗表达内心的感谢
常焕峰一直想“用什么方式感谢韩女士”,最终,想到了写诗。“我嘴笨,收到袄时只跟人家说了一句谢谢。在她送棉袄前,我就决定要回家看病,不知道还回来不回来,就想作首诗留个纪念。”
11月5日,韩女士再次经过龙德广场时,常焕峰把诗送给了她。老人写的诗让韩女士的女儿“很惊讶很感动”,便拍照上传到了微博上。
常焕峰听说他的诗感动了很多人称:“那是有感而发,一挥而就,就是碰到好人了心里感动,没来得及润色。”
民众感动
网友表示,字体美观,诗句感人,“一位看摊老人能写出这种诗句,不简单。” 有网友表示:“诗词字迹工整好看,简洁不失韵味,饱含深情。”
有民众称,博主的妈妈令人赞赏,犹如雪中送炭。一件棉衣看是小事,但小小善举温暖人心。现在的社会人人自危,心灵麻木,这样的关爱才让人真正感动。
新浪新闻跟帖中,一个网友说,“棉衣送给了诗人,值!”现在的人很少会有感恩的心,而这个老人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让现在的人感到深深惭愧。
还有民众说,送棉衣的女子和老人所反映的才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可惜被共[chan*]党破坏殆尽,才更显珍贵感人。
老人痴迷读书爱写诗
据报,常焕峰,60岁,河南通许人。常焕峰初中未毕业便当了兵,退伍一年后,回到了自己的村子。常焕峰喜欢看小人书、古籍等。在老乡席中财眼里,常焕峰从小就是个“书痴”。“看到一本小人书,他就停下不走了,怎么劝他都不理。”
常焕峰一直喜欢写诗,至少写了100多首。常焕峰写的诗曾在《开封日报》发表过,曾被邀请去北京参加现代诗歌研讨会。
三年前,他和席中财来北京打工。
-全文完-
▷ 进入理闻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