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七岁以后,我很少哭,因为我隐隐的知道,遇到困难,就应该想办法去克服,而不是躲在一个阴暗的、没有人知道的地方去哭,哭,会扰乱你的思想,使你茫然。
当然,有事情憋在心里很难受,如果痛快的大哭一场,一定会很舒服。但是我不这样认为。
我认为,哭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是弱者的发泄。作为一个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与命运做着一生的斗争,无论是事业上、爱情上、工作上……你都会遇到无穷无尽的烦恼,哭,就以为着你向命运、向生活低头!
生活如同一杯酒,初尝时,味道淡淡的,这正如一个幼小的生命呱呱落地,带来了满室的欢笑、带来了父母的期望、也给了父母一个重生的机会。但是,他(她)的本身,是没有任何思想与感觉的。
再来一小口,觉得味道很甜。甜甜的味道不正是小时候匆匆的吃完早餐,耐着性子听完父母的唠叨,背上书包上学去的那种味道么?
喝了两口,歇一歇,再捏着鼻子,来喝第三口。这口酒,是酸的。
一个人活到中年,就会有妻子,有孩子,有麻烦。上有年迈父母需要照顾,下又要为孩子的学费而四处奔波,工作了一天,感觉精疲力竭,回到家,又要笑脸迎合妻子,这能不酸么?
好了,酒已经只剩下一小口了,要来慢慢品尝。
你不想慢也得慢,因为这口酒是苦的!
夕阳西下,人过花甲。躺在病床上,望着冰冷、幽暗的天花板,再回首,看看孩子们那一张张嗤之以鼻的表情,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人生路上,注定有太多的坎坷与波折,幸运与不幸,我不是智者,但是我懂得,一个人只要活着,就要活出个样来、活出精彩来、活出自己来!
很喜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没错,每个人的路都不尽相同,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走,凭什么要被别人所左右?
很喜欢读书,但是名著我很少看。并非我自命清高,而是因为名著里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太深奥、太玄妙、也太难做到了,或者说,就算作者本人也没有做到。
孔夫子一生桃李满天下,其学识渊博,旷古烁今,但是,孔夫子的思想毕竟也是人的思想,有时候,也会比较偏激。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概念,还有“过犹不及”的讲法,后来儒家学者又在这方面大力宣扬,因而人们普遍认为孔子是个稳重平和的思想家。但如果超越这些显而易见的的主张,全面地研究孔子的思想,就会看到它的偏激倾向。
有一次,一位学生问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学生问,如果这三样之中必须放弃一样,先放弃什么?孔子说放弃军队。学生问,如果必须再放弃一样,放弃什么?孔子说放弃粮食,但决不能放弃诚信。这段话有逻辑问题。在前面,孔子把充足的粮食和强大的军队作为使人民信服的基础。那么,放弃了军队和粮食,就破坏了"信"存在的条件,又怎么可以保存“信”呢?不过孔子的思想倾向非常清楚。他认为,人总是要死的,让全国人民饿死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但一定不能失去诚信的道德精神:“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实事求是地研究这段记录,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会看到,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偏激到了极点。
由此可见,任何人都不是万能的。
每天到在生活,每天到在与生活斗争,但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明白,生活没有选择我,而是我选择了生活。
-全文完-
▷ 进入君独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