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孟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从此,子曰成仁,孟曰取义便成了士大夫不离口的经典。
古往今来,多少人到了刑场依然说得那么大义凛然。
掰着手脚脚指细数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也还真有很多人做得毅然决然,深得孔孟精髓。
从孔孟开始,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在中国,真的说得上是至高无上。
虽然中国封建社会朝代更替频繁,但自从有了孔孟之后,所谓的仁义社会一直没变,孔孟圣贤的思想从诞生开始就一直指引着中国几千年的思维走向,无论是齐家治国平天定还是被天下平甚至搞到家破人亡,都还是要以这两个人的思想作为行动指南。
“仁义礼智信”五字真言以“仁”为首,可见,“仁”是儒家思想中最高道德准则。
自认有德行的人不惜以死求得仁的名声,生死不能两全时,不少人就舍生赴死,成就舍生取义的光环。
中国舍生取义的典范莫过于明朝的方孝孺,这货不惜性命相争,甚至,不惜十族被诛,迂腐到令人扼腕叹息。
可,这也不能怪方老学究呀!
人家一辈子追随孔孟,至死不渝,才高八斗,声名远播,行文走笔大开大阖纵横豪放,甚至每有文成,海内争诵,真可谓德高望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迅速窜红历史那个网络,拥有众多粉丝。人家也确实有这个资本。他曾做过明太祖朱元璋孙子的老师,据说还是朱元璋钦点的。还好,这位皇太孙也争气,朱元璋死后竟做了皇上,还是隔代继承的皇位,于是方孝孺自然成了两朝重臣,权倾天下。
可惜啊!建文帝的皇位太命短,仅仅四年的时间,落在那把黄金龙椅上的屁股都没坐热。才四年,他的叔叔,那个文韬武略都胜于他的燕王朱棣就打到南京,推翻了自己的侄子,把屁股挤进了那把黄金铸成的椅子里,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九五之尊,甚至连生母都要改为马皇后。
朱棣篡位成功之后,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始动力催化下,自然免不了冷血的清除异己。不过当时因为方孝孺名声太大,血洗旧臣的名单上侥幸无名。看来朱棣对这样的儒者还是网开了一面,只是将其投入大牢了事,并没有过分的为难他,就跟现在很多有后台的贪官污吏仅仅判个无期徒刑,先保住性命是一样样的。在监狱里面稍有立功表现,很快就从无期转到有期,方孝孺当年有何不可?更何况朱棣想改个朝号,立马就想起了名满天下的方孝孺,甚至立马召见。
遗憾的是,方孝孺念及旧主,上得殿来时居然身穿孝服,以示悼念死去的二位主子。
至此朱棣并不与他一般见识,仍然以礼相待,让他起草登基诏书,而他不肯落笔,朱棣躬身为其更衣,命下人赐座,还客客气气的说,先生你就别生气了,这是我们老朱家的私事,无论谁做了皇帝,你一样是为我们朱家做事。
那方孝孺真不是省油的灯,破口大骂也就算了,竟然还执笔疾书“燕贼篡位”四个字,摔笔而哭。
哭一场,闹一场,也就算了,估计朱棣也会压住性子,等他消停,可他那迂腐的脑袋竟然指挥他同样迂腐的嘴说出很具挑战权威的话:“死即死,诏不可草。”
朱棣见状大怒,但还是压低了嗓子说了一句:“吾为九五至尊,汝丧衣来见,见而不跪,君命不尊,当殿辱朕,死有余辜,独不顾九族乎?”
方孝孺哈哈大笑,说出了很不负责任,也很不把别人的生命当生命的话:“子曰仁孟曰义,吾取义成仁也可,便十族奈我何?”
当真是面不改色说得掷地有声,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顶多是图得一时口快,而这一时口快却导致多少无辜生灵涂炭?
于是朱棣当真就派人将其家眷九族全部缉拿,就算这样亦不过九族,就加上他的学生,算作十族,当着方孝孺的面一刀一个杀得干脆,每颗人头落地便追问一声“只一诏尔,先生妙笔,挥毫而就,何苦生灵涂炭?”
那迂腐的方孝孺竟然还是怒目而视一言不发。
十族杀罢,方孝孺被磔而死。
磔乃极刑,即当众凌迟,一刀一刀地割,要割上三千六百刀方才毙命,最后几刀时整个人基本上就是一具活着的骷髅。
方孝孺的一句话,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儒人。因古时刀斩之刑不上女子及幼儿,方妻及二子被赐上吊,二女则投秦淮河,受其牵连被杀的有八百七十三人,仅因曾求学于方孝孺而有幸入选“十族”丢了性命的便有八十七人。
朱棣灭其十族,反衬了朱棣的灭绝人性。自古灭三族已是罪大恶极之徒才有的刑罚,诛九族,一般都是吓唬人的,真正九族被诛的整个中国历史也不多,就算当年的暴君秦始皇,也不过是最多灭三族,汉时刑罚极厉,也止于五族,人命大于天,灭十族,还有人性吗?
朱棣灭其十族是够残忍,但方老学究当殿辱骂,丝毫不给皇上面子,甚至穿了孝服上朝,朱棣尚且不怪,还让座敬茶,这面子这涵养不算差了,设身处地一想,“便十族奈我何”一句极富挑战性的话,足以令多少当权者怒发冲冠,血流成河。
研究中国历史的人,谈到方孝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但朱棣对着方孝孺的面说“此本朕私家事”一句,也多少揭了方孝孺的短,本来这就没他方孝孺什么事,他们老朱家要怎么闹就怎么闹,要怎么打就怎么打,打完了,你方老学究还可以继续当官,顶多就官大点,官小点的问题。
可方孝孺是什么人,人家是大儒,是孔孟之后德高望重的大儒,岂能容忍这种篡逆?
可是你一个方孝孺不能容忍又能怎样?成王败寇自古如此,一朝天子一朝臣更是亘古不变的游戏规则。就算被诛十族,仅仅是维护了自己为求儒家仁义之道而舍生忘死的愚忠而已,与江山社稷可曾有半点好处?
写到这,我不禁想起吴子牛导演的电视剧《贞观长歌》,第一集魏征出场是在囚车里。李世民挥剑砍开囚车后,君臣二人有段经典对话。
魏征说:“你别以为赦免了我一条命,就可以夺走一个忠臣之志;更别以为你给了我一个官做,就能让一个忠臣变节。”
对此,文韬武略都高于其他皇子的李世民何尝不明白?
于是李世民送了这么几句话给魏征:“先生知道对旧主尽忠,却不知道忠于大唐的江山社稷,虽忠却不是大忠;知道守一个人的志节,却不知道为天下苍生做点益事,虽贤却不是大贤,先生饱读圣贤之书,却还是没有明白做忠臣易,做大忠臣难,做贤者易,做大贤者难的道理。”
于是魏征的神经像触电一样,顿时开窍了许多,随即也就明白了所谓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不过是成全自己迂腐的名声,只有真正的为江山社稷,为广大天下百姓做点益事才是最有意义的。
魏征那颗冥顽不灵的脑袋经过李世民一点拨,倒是开窍了,但方孝孺那颗还是没有改观,他死时不过四十五岁,还有几十年的大好时光被他自己浪费掉了。
今日回顾明王朝,拿得出手,傲世全雄的政绩,大多数都是朱棣的大手笔,如果方老学究不死,估计方孝孺能在颇有韬略的明成祖手下,为明王朝立下不朽的功勋。
死固然可以明志,但活着才能践志。
比他早一千多年的司马迁就很明白这个道理,为了践志,写本史记,连宫刑都接受。我不想评论方孝孺对篡位的朱棣采用正面交锋以求杀身成仁的做法是对是错,只是想说,中国奉行了几千年的儒家思想里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儒家先哲们努力让信徒们成为道德框架中的正人君子,却无法证明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做才是真正的仁义。
仔细研究一下孔孟言论,更多的你会看到空洞的学说式的理论讲解而不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身体力行,
“仁义礼智信”如此口号式的学说,就连孔子都解答不完美,更何况那些自认深得儒家精髓却迂腐至极,不知变通,形而上学死读书读死书的士子们?
不完美的仁义礼智信指导中国几千年,留下更多的是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
方某人的死值还是不值,历史终有论断。
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总要“取”得值吧?
-全文完-
▷ 进入童话恋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