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将山西省称为“三晋大地”我以为这是一种错误的称谓。为什么说把山西省称为“三晋”大地是错误的呢?首先要弄清楚山西省为什么被简称为“晋”。
“晋” 是距今约三千年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名。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以上这段文字是说:周武王刚刚驾崩不久,周成王继位,唐国参与了管叔、蔡叔发动的叛乱,被周公平灭。周成王和自己的弟弟叔虞玩耍,周成王用一片落在地上的桐树叶裁成玉珪的形状,对弟弟叔虞说:“赐封你为唐王吧。”周成王的话被史官记录下来。一天,史官请周成王册封叔虞为唐侯。周武王说:“那是我和弟弟说着玩呢。”史官对周成王说:“天子金口玉言,哪有开玩笑的道理。天子说的话我都记载下来了,应该举行典礼册封叔虞为唐侯,还要演奏音乐来祝贺叔虞为唐侯。”周成王于是便封叔虞为唐国诸侯。
唐国的疆土只有方圆百里,范围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临汾市的翼城县、曲沃县和运城市的绛县,唐国的国都即现在山西省临汾市的翼城县西边。《史记?晋世家》记载:“唐叔子燮,是为晋侯。”是说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姬燮继位,因境内有晋水,于是就将唐国改称为晋国,姬燮也就被称为晋侯了。这就是晋国的由来。
晋国到了晋献公执政时期,先后向西兼并了耿国(今山西河津南),并占领黄河以西的一些地方;向北兼并霍国(今山西霍县西南);向南吞并了魏国(今山西芮城)、虞国(今山西平陆)、虢国(今河南陕县)等国;又打败北狄,战胜骊戎,于是南据河南崤(崤山)函(函谷关)天险,西及河西与秦接境,北与狄为界。
晋文公时,因兴兵勤王,周襄王赐以南阳的阳樊、温、原之地(今河南北部济源、武陟一带),并东夺郑之虎牢、卫之殷墟及鲁国地等,势力又侵入山东,疆域更见扩大。到春秋中期,纵横跨越今山西省大部、河北 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陕西东部和山东的西部五省境内,占据了中原大部分地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由此可见,晋国的疆土不仅仅是现在的山西省,而且还包括了河北、河南、陕西和山东五省的一些地方。
下面再说说“三晋”的由来,了解“三晋”就必须从“三家分晋”这段历史说起。
从晋昭公以后,晋国国君的权利基本上被范、中行、智、韩、赵、魏六位公卿所取代,公卿,即有势力和权利的大臣。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晋哀公时期,韩、赵、魏三家又共同消灭了智氏。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晋国的土地实际上已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只将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周朝天子周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最后韩、赵、魏三国废掉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为庶民,建立了近七百年的晋国彻底消亡,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转折的重要标志,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此时西周初分封的一百多个诸侯国此时仅剩十几个了。其中号称战国七雄的秦、魏、赵、韩、楚、燕、齐七国,从晋国分出的赵、魏、韩三国均在其列。
三晋中最大的是赵国,其疆域以山西的太原和河北的邯郸为中心,占有现山西的太原市、榆次市、阳泉市、大同市;河北省的邯郸市、邢台市、石家庄市、保定市;河南的安阳市等地区,此外还占据了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魏国的疆域比赵国略小,其占据山西西南部、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和河南的三门峡市、焦作市、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山东的菏泽市、濮阳市,以及陕西省的黄河沿岸地区。
韩国的疆域最小,其占有今山西省的临汾市、运城市、侯马市、长治市、晋城市;河南的洛阳市、平顶山市等河南的中部等地。
战国后期,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韩、魏、赵三国相继被秦国所打败。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公元前222年,赵国灭亡。至此,在晋国基础上分出的韩、魏、赵三国,最终被秦国完全兼并,结束了战国时代。
由此得知,战国时期的三晋包括了今山西省全境,河南、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还包括了山东省、陕西省和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根据以上史料分析,仅仅把山西省称为“三晋大地”是不是有些不妥呢?
-全文完-
▷ 进入陶然听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