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2012金秋江南行
吴歌/文
余光中从台湾来。这是文学大师第五次来到江南无锡。他是江南大学礼聘的客座教授。
到无锡有回家的感觉
余光中是10月1日抵达无锡的。乘坐的是北京到无锡的航班。此前,他被北京大学礼请当“驻校诗人”,这是北京大学在2012年创意的动作。按原定计划,余光中在北京大学应该“驻校”到10月8日,可是,长假里北大无事,长假结束驻校诗人的本次任期也已到期,闲居的诗人想起了江南,那片烟云弥邈晴红烟绿的土地,就提前告辞了北京,赶着傍晚的班机到了无锡。
踏着月色,走进江南大学校园的时候,余光中满脸都是乐意。徐徐的秋风,吹来太湖的气息,湿湿的,鲜鲜的,似乎还有隐隐的香味。余光中缓缓地说:到家了。
这种感觉,后来余光中屡有表达。他在无锡住了二十多天,其中曾经短暂离开,分别去了同在江南的常州、江阴和福建泉州小住,那次从泉州回来,虽然仅仅小别三天,我们开车从机场把余光中接回江南大学长广溪宾馆,走出车厢,余光中长长的呼吸吐纳了一口气,说:“好奇怪,江南和泉州对我都是客居,可是,到了这里,我总有回家的感觉。”余夫人范我存在一旁说,“是的,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感觉。到了江南无锡,真的就像到了家。”
余光中祖籍福建,可他是在南京出生的,母亲家乡在常州武进,余光中的少儿时代几乎都是在江南度过的,直到日本入侵,才随家人辗转迁徙到重庆。自然,江南对于这位少小离家的游子,尤其是年届晚榆,更是别有一番家的滋味。在他的作品里,散落着不少江南元素和江南记忆,处处浸透着作家的情感。现在置身处地当面道来,更见情真意切。
林登,请给我留间巡塘客舍
无锡巡塘古镇,是历史遗留给无锡的一份珍贵遗产。
与江南流域那些已经成为著名旅游景点的古镇相比,这应该是一个很小的古镇,也很不著名。因为过去地处偏僻,在当地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只是近几年无锡程式化进程加快,无锡行政办公中心搬到太湖新城区域,近在咫尺的巡塘古镇才得以被发现和发掘。可喜的是,因为过去的寂寞,使这个小镇得以较多的完整保留。
10月2日,我们请余光中游览巡塘古镇。即使是在国庆长假期间,巡塘也是游人寥寥。余光中饶有兴趣的在巡塘漫步,仔细地看着那些做的非常粗糙介绍指示牌,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巡塘古镇目前的开发总经理林登先生闻讯而来。林登是个美国人,诙谐,幽默,极富想象力。据说,他早年做过美国某家新闻社驻中国的采访记者,曾经为邓小平拍过时代周刊的封面图片。林登的口才极好,汉语说得很流利,普通话比那些说无锡普通话的当地人标准得多。
林登陪着余光中游玩了巡塘,一边介绍自己的开发计划。根据林登的描绘,这儿将会被打造成为一个富于传统江南文化风味的旅游休闲中心,那些古建筑遗存,会被建造成一家家独立的客栈,外部是传统的江南的,内部是舒适的简朴的,吸引国际各类高品位高文化的客源,会议和论坛。林登的创意,此前在云南香格里拉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
林登说,“如余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师,巡塘古镇特别欢迎。”
余光中很高兴,接口回应:“好啊,好啊,给我选一间客舍,我看书,写作,太太可以做饰品饰物。”一边说着,一边就选定了一间带缕花装饰阳台的小楼,问林登:“林登先生,我可以先交定金吗?多少?”
林登笑着,请余光中去办公室喝茶,聊天。
临别,林登欢迎余先生再次光临。余光中对林登重提旧话:“别忘记了,给我留一间客舍,我可以先付定金的。”
在老范家门口留个影
惠山的中国泥人博物馆给余光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泥人馆展出的并不仅是无锡惠山泥人,而是汇集了中国各地的泥人作品,成为中国泥人的博览之所。
随着导游的讲解,余光中在泥人馆内流连了很长的时间,好多解说和作品并不满足于导游的泛泛而谈,而是凑近了细细地看,还纠正了其中一幅对联,说是把上下联倒置了。
出了泥人馆,惠山古镇的负责人请余先生在惠山园稍事休息,品茗,吃惠山豆腐花,并请余先生题字。余光中稍一思考,文不加点,速成一联:肉身原是泥土身,成人成佛全凭君。
周围的人们看了都叫好。表层看,这两句话是对刚才泥人馆内泥塑作品的赞美:那些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人物、器物、动物、植物,虽然都是泥土本身,但是,做出什么,做得好坏,全是依凭艺人的创意、素养和手艺。深层看,这两句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的肉身原来都是物质的,但是,所能达到的成就,人生的高度,品格的优劣,灵性的高低,就全部在于你自身的努力与觉悟与否了。正可谓,差若毫厘,失之千里——值得人们深思。
前年春天,余光中来无锡时,曾经到过惠山古镇。当时古镇还处在基本建设阶段,修复开放的范围不大,余光中匆匆走过,未及细游。这次正值夕阳西下,鸟雀归巢,游人返家,古镇开始幽静起来。余光中细细地把玩着古镇的建筑:朱熹、周敦颐、李绅、杨藕芳……那些风格各异的祠堂,诉说着的是历史和岁月的烟尘和荣衰。
在进入范文正公祠堂时,余光中风趣地对太太说:“咪咪,现在进入你们范家祖祠了。”
范仲淹是苏州人,余太太范我存是常州人。在范仲淹祠内,有家族宗谱的线索可循,细细地找了一遍,终于发现,元朝时范家有一位先祖被委派在常州路做学官,后来就在常州扎根繁衍了。不知这位是不是余太太那一脉范氏的先祖?但是,大宋名相范仲淹是范家远祖,这是确定无疑的。
余光中对范仲淹颇为赞叹,说:“小范相公,胸有雄兵百万。这是连匈奴人也不得不佩服的。”
走出范文正公祠时,虽然天色已晚,余光中还是拉着太太说:一定要在老范家门口留个影的。这是必须的。
天宁宝塔,我们爬上去好不好
余光中是一位文静的人,可是,内心却充满了好动,这种性格特点在他的作品里可以感觉到。一位爱好文学的女警官看了他的《听听那冷雨》,钦佩不已,说,这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啊,他那飞动的思绪,是如何展开,如何凝聚,一篇散文,竟然可以如此优美,耐读。
常州的朋友听说余光中来江南了,电话邀请,希望余先生回家乡看看。那天,天空飘着细雨,余先生到了常州。
上午,常州市长会见。提起余光中曾受邀担任了常州六所地方高校的联合客座教授,市长建议余先生经常回常州看看,并且介绍了常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情况。市长早年是新闻媒体出身,侃侃而谈,低调内敛,出口成章。
大学低一届的学妹秦佳,如今是常州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兼着常州市动漫创意基地管委会副主任,她希望余光中先生为常州的动漫创意产业题词鼓励。余光中稍作考虑,一挥而就:创意常州大有可为 曲高未必和寡,深入何妨浅出。过了几天,这位学妹又联手她的先生,一位特别爱好文化的医院院长,从无锡把余光中再次请到常州,分别为常州人民医院和常州工学院各作了一场讲座。
下午,去游天宁寺。天宁寺方丈松纯大和尚刚好这天去无锡参加一个大型宗教活动,听说余光中光临天宁寺,连午饭都没在无锡吃,匆匆赶回来,在方丈室与余先生会见。两位老人,谈佛说法,论经悟道,松纯大和尚红光满面,生气勃勃;余光中清奇古风,精神矍铄。
相会话毕,两位大师各自道了珍重。松纯大和尚请余光中看看天宁寺佛塔,大和尚说:“天宁寺佛塔高153米,是目前国内最高的佛塔,堪称第一大佛塔。”
从禅室出来,一眼就可以看到佛塔,高耸入云。余光中抬头打量,忽然对我们说:“我们爬上去吧,好不好?”
我们都有些胆怯,153米,相当于50多层楼高,还不爬断了腿脚?嘴上却说,余先生,还是坐电梯吧。老人家会累着的。
余光中说:“我可以,不会累。”
余太太在一旁说:“我们高雄的家住八楼,余先生往上走时从不坐电梯,而是爬楼梯,腿脚好着呢。”
在我们的劝说下,余光中接受了我们的方案,先坐电梯到沉香木佛雕的大厅,一层一层,边往上爬边看风景,最后到顶楼敲钟。就这样,老先生往上爬了五层,敲过了钟,又往下走五层,一路上,不要人扶,悠然自得。
聚丰园,一饭难忘口福不浅
余光中胃口很好,饭量不大,并不太讲究吃喝。余太太说,余先生喜欢面食,每天一碗面条,不会吃腻。
本来想陪余先生去尝一尝无锡的面点,可是,排来排去,无店可去:居民点里的面馆,一般都是破旧简陋,卫生条件也很一般般。几家有点小名气的面馆,楼上楼,卜岩,大荣,已装潢陈旧,客流拥挤,缺乏环境的优雅和文化的品位。本想去苏州,苏州的面馆总体上显得比无锡面馆优雅和文化,但是,怕丢了无锡面馆的脸。后来,就想出来主意:邀余光中品尝一下老无锡菜馆的味道。
无锡的百年老菜馆保留下来不多,想的起来只有迎宾楼和聚丰园,迎宾楼刚恢复不久,就不在考虑之列了。而聚丰园,因为在参与创意荡口古镇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发现这菜馆是从荡口起家的,而且,说不定与“华府私家菜”还有千丝万缕,于是选定了它。
聚丰园老总精心安排了菜谱:简约而丰盛,传统而现代。在酒席上,老总作陪,娓娓介绍了聚丰园的历史,各道菜品的由来、特色和制作,还介绍了1946年,蒋介石先生避寿来到无锡,专程点了无锡聚丰园的船菜。
这一顿饭,余光中先生胃口大开,吃得非常开心。
收拾了桌面,开始喝茶,聚丰园老总请余光中留下墨宝。余先生为聚丰园写了:聚丰富而成美满佳肴成圆。在赠送给唐总的作品集上则题字:一饭难忘,口福不浅。
余光中这次在无锡、常州、江阴、宜兴住了近二十天,吃过的饭店几十家,后来我们问他,印象最深的是哪家?先生说:“聚丰园”。再问:味道最好的是哪家?先生又答:“聚丰园。”余太太也说,聚丰园确实很好。
和中学师生一起过生日
10月23日是重阳节,也是余光中的生日。据说,八十四年前的那天,余妈妈去栖霞山登高,回家后就生了余光中。所以,余光中曾经自称为“茱萸的孩子”。
上午,杭州派来的汽车已经在路上,余光中却还在无锡侨谊实验中学的一个课堂里,与中学师生们一起,过着一个特殊的生日。内容包括:一堂“乡愁”的公开课,特级教师讲课,余光中点评,全市三百多位中学语文老师参与;接受小记者和无锡新闻媒体采访;在侨谊中学学生邮局亲笔填写一张贺卡,寄送到台湾高雄家中。
本来,余光中已经有点劳累了。这十几天几乎没有一天空闲,在江南大学分别为全体学生、人文学院研究生和老师、国家中学骨干教师计划培训班学员讲了三堂课,还有湖上书院、常州人民医院、常州工学院的讲座和讨论,江阴民谣的诗会,同时为杭州的诗会做创作和翻译,所以,无锡天一中学和锡山高级中学发出的邀请,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特级教师讲的那堂课,应该不算太精彩,大约是因为紧张吧,当然,还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学阅读面不够开阔。余光中走上讲台,并没有对讲课点评,而是精要的讲述了写作于1972年的“乡愁”中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的含义:邮票和船票代表可以沟通,坟墓代表生死相隔,而海峡呢,能不能实现沟通,需要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决定。余光中进而说,今天,海峡两岸已经初步沟通,如果同学们希望到台湾去看看的话,余爷爷会在那头等着你们,欢迎你们。
在同学们和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中,余光中接受了学生献上的鲜花和校长送上的生日祝福,余先生微笑着,满脸光彩。
-全文完-
▷ 进入吴钩无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