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莫言获诺奖给我们带来什么(一)西郊

发表于-2012年11月18日 晚上9:19评论-13条

作家莫言荣获2012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在我国文坛上引起轰动的程度,不亚于远在大西洋那头的一只苍老的蝴蝶对着麦克风煽动起翅膀,其产生的空气振动竟然一路翻山越岭来到了东方而演变成的一场风暴,一件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在转眼之间就变成了事实。

在这之前,若指望那群在一些国人看起来并不太顺眼的诺奖评委们,去给一名凭借着小说《蛙》刚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不久的中国作家再去颁发一个与《蛙》有关的诺贝尔文学奖,就犹如让传统的诺奖去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矛盾文学奖一样,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事实是今年大多数的诺奖评委们确实把票投给了莫言。这连莫言本人在确认自己得奖后都庆幸的说道:优秀的作家有很多,我只是很辛运而已。

其实,在莫言得奖之前,诺贝尔文学奖对许多国内文化人来说,还只是一串只有寥寥几颗果实的酸葡萄,心中有种渴望,但其表面却不以为然。确实,这个文学奖远不及诺奖的其它几个科学奖项更令大多数国人心跳或感到货真价实,更有人甚至时不时的搬出文学巨匠鲁迅婉拒诺奖的“典故”来聊以自慰。

但最为令人不解的是,莫言获奖后,更有一些人直接把莫言本人当成了一颗酸葡萄,认为他用那种粗俗怪诞的写法才赢得了诺奖评委们的青睐。这有点类似于当年有人讥讽甚至猛批电影《红高粱》那样,说导演张艺谋的艺术表现手法粗鲁低俗,尽显愚昧贫穷,只是为了迎合西方电影评委们的口味。

不过,大多数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是没有多大成见的,只是有些人对那些不太熟悉我国文学的学究式的评委们有意见。作家马原就直截了当的说过:那些评委早已不适应这个世界。

实际上,国内的大多数文化人对莫言获奖还是非常兴奋的。他们在为莫言取得的成就喝彩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如:中国文学与世界主流文学是存在着差异还是差距?中国文化是依靠国力逐渐强大才引起世界的重视,还是凭借着自身几千年的功力而逐步被世界认可?诺奖是诱导中国文学发展方向还是促进中国文学发展等等。

应该看到:不管国人在乎不在乎这个奖项,诺奖确实是曾评出了一些世界顶级作家并使一些很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全世界得以推广。这次给莫言颁奖,最起码也说明那些评委们正在适应这个世界。诚然,国内仍有人认为诺奖青睐于或偏重于某种制度下的反叛作品,评委们是试图想用一种蝴蝶效应来影响经济正在崛起的一个民族的文化。但莫言本人确实没有受到什么“压制”,这反而说明了国内的文学创作环境正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发展而逐步向好。

连莫言本人都敢就这样说:我的作品是不能用党派来限制的。我的小说已突破了这种阶级和政治的界限。莫言的这番话对那些仍以老眼光看中国的人来说,无疑也是一股风暴。

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风暴,都将过去。莫言得奖的风暴过后,我国文坛正在慢慢恢复平静,但它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在这个事情平静下来时,我想我们这些非专业的网络写手不妨也回顾和总结一下,看看莫言的获奖对我们这些业余写手有些什么有益的启示。下面就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对诺奖评委会的评奖词的一些解读。

本次诺奖评委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从上面的表述就可以看出,莫言小说的写作方法让那些评委们看起来似乎很亲切又很熟悉。因为他们从莫言的小说中联想到了他们所熟知的美国作家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这两位都是令评委们印象深刻的获过诺奖的作家。

首先谈谈莫言与福克纳。

美国作家福克纳得诺奖6年后,中国作家莫言才出生。福克纳的著作很多,仅长篇小说就近20部,但其小说在我国流行的却很少,所以一般国人知之不多。我问过周围一些文友,结果连知道福克纳在1949年的获奖小说《我弥留之际》的人都很少。我想主要原因除了那些年的政治因素之外,一个就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另一个原因就是作者复杂的“意识流”写法。国内普通读者如果不耐着性子钻进去精读,不去对当时的美国直至那个小镇上的历史,风俗,文化等去做较深入的了解,甚至翻阅一些资料去旁证索引,那么是很难理解他故事中的精髓的。

一位文友甚至说:读福克纳的小说如同读论文。这可能是他的著作在我国读者不多的主要原因吧。这就犹如国外不同语种的读者读莫言的小说一样,在不了解我国社会和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就觉得莫言的故事有些稀奇古怪,小说的故事情节就难以吸引住读者的眼球。

莫言能获诺奖可能也得益于那些评委的耐心和欣赏水品,他们毕竟是专业的。如果换个角度看,假如我国有个“诺奖”,那么美国的福克纳若能获得这个奖,将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但即便是普通读者,也会发现他们两人的作品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略1)。如果我们这些业余写手对福克纳的作品实在提不起兴趣,不妨将两人的小说用最简单的方法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到,两人的创作都是围绕着一小块默默无闻的小地方来回转圈。就是说,福克纳与莫言在文学创作取材手法和范围上有着惊人之处。

福克纳与莫言一样,都是多产作家。福克纳的故事大多都发生在美国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他曾说过:“我发现这块邮票大的故土值得一写,一辈子活得多长也写不完。”

这是作家本人的一种自信,这种自信就是就建立在作家对自己的创作素材已看的很透彻。这种眼光,是全方位的,是全时间段的,是毫无遮拦的一览无遗的。无论他的目光从哪个角度看进去,那些他再熟悉不过的人和事所折射出来的所有光亮,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

这就犹如一个功力深厚的雕刻家,面对着故土这块无价的巨大美玉,用自己的智慧,理念,审美观和价值观来仔细对这块美玉做极为透彻的了解,构思出最适合这块美玉的造型,最后再以自己认为最正确,最成熟,最醒目的视角观点作为切入点,一步步的深入进去。这样的作品无论你从周围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是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莫言所受到的传统教育,生活习惯甚至文化观念都与福克纳截然不同,但莫言的绝大多数作品也多是取材于家乡山东高密这块在中国都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用莫言的话来说:“童年的记忆对于作家的创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这一点上,福克纳与莫言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家乡的反复精读,从各个角度去做极为深刻的解读。莫言在家乡这块土地上一遍又一遍的精耕细作,使自己的作品深深的植根于这片深情的土地之中,用家乡的文化沃壤种出了一部部文学大作,并从这里走向世界。

不管是专业作家还是业余写手,只有使用自己最为熟悉,最为了解的素材才有“可能”创造出一部好的作品,这种“可能”,就是由作者本人的对素材的多角度认知理解程度,知识面的宽窄范围,是否敏锐的思维判断力和文学综合表达功力来决定的。

这就使我联想到了我们的一些网络写手的状况,我们对于自己作品的创作素材,究竟真正的了解多少?看得有多么透彻?这些应该是取决于我们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这不完全是由你在其中生活了多长时间,知道了它的多少故事,对它有多么深厚感情或厌恶情绪来决定的。更主要的是,你是不是用全视角的眼光去仔细研究过它,充分理解过它,然后你再选取哪个角度,或哪个切入点深入进去,才能充分的把你要说的故事挖掘整理出来,来向世人表述。创作的灵感和冲动不是用情感能代替的,它是作者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

而我们往往是想赞美的,就恨不得把所有的赞美词都从字典中掏出来,再用眼泪当墨水把它书写出来;憎恨的,则恨不得把笔捏断,或把键盘敲碎。我们是否想过,如果我们尝试一下换个角度再看看,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还会那么异常兴奋或悲愤吗?再多换几个角度去审视,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对作品全视角的审视所包含着的,不仅仅是风土人情,传奇故事等,还应有历史,社会,哲学,价值观,人生理念,甚至政治观点或宗教观点等等。你要尽可能多的用各种观点视野去审视你的创作素材和故事,找出你的作品的立足之点,定位之处后,再去下笔。这样读者在阅读你的作品时,不管作品是否符合他们的口味,但起码是印象深刻,而且你的作品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再看我们有许多业余写手想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对家乡的爱恋之情时,似乎用多少文字来表达都不能倾其夙愿。往往是动笔的时候,却不知如何下笔。或下笔后,总觉得写出的文字与自己的愿望相差很远。有的写手,印象中除了亲人,文化,风俗,风景能做普通描写外,再深入就觉得很吃力。这里除了必要的文学功力外,再就是缺少全视角的思考和审视。

如果真是这样,我倒是劝劝我们写手在有空闲时,不妨浏览一下莫言和福克斯的著作,看看他们在通盘研判了自己所熟悉的创作素材后,最终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切入点深入进去的,对一个人物或事件,他们在用多少种视角向你展示。这样或许能使我们的作品能更有深度一些,或者至少不会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当然,这并不要求我们必须去把现实与魔幻结合起来,更不能鄙视那些我们不熟悉,不习惯的其它类型写作方法。

若我们实在没有精力和时间或基本功有限,不能雕刻那么大的美玉作品,那么我们可以雕刻一些小的作品,但有一点,就是小作品也要像雕刻大作品那样,要有全盘的审视和了解。

再谈谈莫言与马尔克斯。

相对福克纳来说,马尔克斯可能为中国读者更熟悉一些。他的《百年孤独》早已被列入国人认可的世界名著里。这部小说就是那拨诺奖评委们所津津乐道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我不敢说,莫言的一些作品是受了马尔克斯的一些影响,但从他的主要作品的一些写作手法上,虽没有《百年孤独》那么“孤独”和“魔幻”,但他的一些作品里,确实有着《百年孤独》的那种现实与魔幻之间的空间转换痕迹。用恭维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英雄所见略同。

至于莫言本人是否愿意被别人戴上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帽子,但魔幻现实主义已是世界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人物众多,内容庞杂,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并在其中有机穿插着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再加上马尔克斯把小说切入点放在了未来,用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来讲述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的故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作品以社会现实为基础,通过一个个现实变为历史的过程,从一个家族一代代延续的故事中,映射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在那个阶段的历史演变进程。使读者从马贡多的百年孤独中,去思索和寻求自强道路的正确途径。

反观莫言的小说《蛙》,其故事看似没有《百年孤独》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魔幻”。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切入点是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信件形式,描写了一位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蛙》看似是一部小说,却用时间跳跃和缓行的方法,以多种文学形式(书信,口头故事,小说情节,话剧脚本等)向人们述说了我国当年在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时,严厉推行独特的政策和措施的过程中,那些基层工作者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脚步。并深刻的剖析了当时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处境和精神世界。

读完《蛙》,不由得使你想起了女娲的“娲”。我们民族神话传说里,我们人类是由女娲用泥巴捏制后烧成的。但女娲可能万万没想到,她造的人竟具有那么强大的繁殖力。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如果无节制的让人们无限繁衍下去,不仅会引起贫困,饥饿,动乱,杀戮,甚至会毁灭人类自己。这就迫使在她造的人中,必须有一些人的职业是消灭那些还未出生的人的。

这些人的工作就是如何防止精子与卵子过多的结合,若“违法”结合后还是让其是生还是让其是死,这里面包含着人类的伦理,道德,社会,发展等种种重大问题。这种取决于人类对自己的后代是杀是剐,是生是灭的重大题材和由此衍生的难以计数的素材,在我国各地曾普遍存在。莫言在家乡的故土上敏锐的抓住了这一重大题材,并最终以非常规的小说叙述办法,加上作者本人用深厚的文学功力表达出来。难怪那些诺奖评委这样评论莫言: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一个成熟的作者,他给你讲的故事其实只是一个载体,承载的就是作者自己的思想和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要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就必须把故事写得生动,感人,或者刺激。所以,当作者觉得直述,倒述、悬念、推理等常用写作手法还不能完全能把自己的目的能充分表达出来时,就会创造一些突破传统的写法,使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就是其中手法之一,这有些像我们的诗歌发展一样,当一些诗人觉得普通白话诗已“不解恨”时,就出现了“朦胧”“野兽”等等许多流派,

统观烟雨网站短篇文学创作,似乎有些现代诗歌作者更青睐于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我发现有一些现代诗作者,不管他原来基于什么流派,似乎一直都在向这方面靠拢。他们用词的跳跃程度,诗句的组合已是近于或过于“魔幻”,给人感觉如果不向这个方向努力,就不容易引起编辑和读者的重视。

这样的作品里,不乏有一些很好的作品。我这里想说的只是,第一点就是诗歌是多样化的,不要把那些叙事,写景,歌词等现实类的诗歌也都“魔幻”化就行了。再就是记住魔幻现实主义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过于“魔幻”了,结果只有自己给自己的作品当读者了,别人给你鼓掌那是碍于面子。不是每种作品都需要用“魔幻”的角度切入进去的。

另有一些作者(主要是一些短篇文学作者),则喜欢用雷同的写作方式去写作。如一些作者,不管文章标不标出“题记”后再分“一二三四”段,文章形式看起来都差不多一个模样。少的数十篇,多的可达上百篇。读者翻阅其数篇后,剩下的文章看到了标题好像就看到了其内容,再往下看时就有些昏昏然。假如我要是当编辑,还真不知道能不能写出那么多不雷同的评语。

我想,这样的作者在欣赏自己的文章之时,不妨也思考一下能否尝试一下其它写法,或者去写一些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说不定会更上一层楼,会出更加精彩的作品。当然了,如果写的是散文,因散文是写实的,我不是劝人们去写“魔幻现实主义”的散文。我只是劝这些作者,即使不用全视角审视,换个角度构思也行,只是去尝试一下,最少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不容否认,莫言的作品即使得了诺奖也是有争议的。但有一点,就是我所说的,我们的文章,必须要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深刻的人生感悟,丰富的文学知识,敏锐的思维能力,还要加上全视角的审视。

我们一些人喜欢说;“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我认为这句话似乎应该倒过来说更为合理。这就是:是世界的,也就应该是各个民族的。也就是说,世界的文化是缤纷多彩的,世界上众多民族的文化,不是用符不符合我们的胃口的标准而界定的,每种文化里面,都有其精华。就如我们面前有一大堆萝卜白菜,喜欢萝卜的人不要盲目的说白菜不好,喜欢白菜的人也不要盲目的说萝卜问题很大。萝卜白菜里面都有许多精华成分,就看我们怎么去理解和认识它。只要是精华的,各民族在世界文化的大融合中,会逐渐被其它民族所接纳和理解的,莫言能获奖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那些评委并不是很僵化。

所以,我认为,我们写作时尽量坚持个见,减少偏见,不能认为是好的形式就好得到家,一写到底。坏的就坏得到底,置之不理。特别是故事是完整的一些长篇文学作品,就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如母亲是伟大的,但母亲也有着一些女性的弱点。“高大全”是我们传统教育的理念,美之又美的母亲在短篇文学作品里可以尽情体现,因为短篇只是着重表现一个或几个侧面。在上述作家的长篇里,对女性的描写如果没有对其弱点的描写,那么就不会有这么丰满生动。(略2)

我们回过头再用比较科学的观点再看看那个狐狸吃葡萄的寓言,其实狐狸是喜欢吃肉的,所以葡萄再甜,对于狐狸来说都无所谓,没有肉好,但你不能说这个寓言是愚蠢的。你仔细琢磨一下这个寓言,除了狐狸的聪明和无奈外,还有什么?我想莫言就很清楚,不然他就不会用普通作者想不到的思维和手法来写他的作品。

但是,在现实中,有些很精明的作者往往把自己放在了狐狸的位置上。他们往往只知道肉好,把不喜欢瓜果梨桃置之不理或把它们贬的一无是处。

多说一点:写此章结束时看到了网友评论说莫言为了去领诺奖,准备了燕尾服,还学跳交际舞,认为有些不伦不类甚至有些掉价,评论的口气听起来有点酸溜溜的。那么是否莫言身穿一身艳丽唐装才能最体面的代表国人去扬眉吐气?才能最正确的发扬中华文化?我看这种观念有点过头了。国家本来就大,历史本来就很悠久,国家在强大时一定都很开放。我们老祖宗就早已为我们身体力行的推行了“胡服骑射”。就是在眼下,一些重要的场合中,绝大部分男人都是西服笔挺,莫非把这些也要从“中国特色”中抹了去?

莫言是去别人的家乡去领奖了,就权当莫言是“入乡随俗”去了,入乡随俗也是国人老祖宗的一种谦逊美德。一个大国的文学大家,底气足就可以了。我们文学领域的限制已经够多的了,曾几何时,多少人为此曾歇息底里,捶胸顿足。但看看当今,莫言已敢言把他的作品不为政治服务了,也敢去领那个“不管是否有什么政治目的”的诺奖了。

如果那些看着莫言穿着都不顺眼的人当领导了,我看他们不但要管作家的头脑,还要管作家的穿着,那么他们自己就不穿西装开会了?再想,如果性格固执的莫言果真穿着一身他小说中的那种中式老旧棉衣棉裤去领奖,以突显中国特色的“丰乳肥臀”。呜呼!我的天呐!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国国民?当今中国文学何时才能真正繁荣?

借用在中国作协主[xi]铁凝说的一段话作为本章节的结束语吧:“我以为获奖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有共同的身份——作家,共同珍爱文学,共同的使命担当。……写作的过程是不断反省自己的过程,也是考量自己的内心与生活、人生与时代有多大距离的过程。”

愿莫言来去平安!中国的学究与西方的学究的见面相会,或许能弄出什么彩来。

未完待续…

【因文章偏长,文中将莫言小说人物与福克纳,马尔克斯小说人物的对比略去,以(略)表示。】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西郊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四大名捕点评:

详细分析了莫言与福克纳、马尔克斯的作品,论证了莫言获奖的原因。

文章评论共[13]个
一叶秋419-评论

沙发欣赏西郊美文佳作!(:002)at:2012年11月19日 晚上7:56

西郊-回复谢一叶秋友欣赏!问好!看了你的《断想》1、2、3、4、写得不错!赞一个! at:2012年11月20日 晚上7:16

绍庆-评论

拜读 朋友佳作,问好朋友,早上好!(:012)(:012)(:012)at:2012年11月20日 清晨5:11

西郊-回复谢绍庆编辑关注,问好!晚安! at:2012年11月20日 晚上7:17

周末有约-评论

“我以为获奖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有共同的份——作家,共同珍文学,共同的使命担当。……写作的过程是不断省自己的过程,也是考量自己的内心与生活、人生与时代有多大距离的过程”。说得很好呀,不管怎样,当我们看到中国经济渐渐融入世界的时候,文化也悄悄的融了进去。支持作者。at:2012年11月20日 上午10:53

西郊-回复谢周末有约文友关注!读了一些你的诗歌,有感有情,写得不错!欣赏!问好! at:2012年11月20日 晚上7:20

西郊-评论

谢四大名捕编辑精心点评!问好!at:2012年11月20日 晚上7:22

那一抹迷彩-评论

西郊兄好,要不是今天[已过滤**]空间,我还真没发现这篇佳作呢!我也正纳闷,项目告-一段落了,咋还不见动笔呢。呵呵,原来跑这边来了。这么有内涵的文章,我看我这辈子是写不出来了,向您学习。at:2012年11月21日 下午5:25

西郊-回复谢迷彩夸奖,我是心静时偶尔写写小说,高兴时来首诗歌,心情不错时弄篇散文,心烦时写篇杂文,不过我的水平确实很一般,我毕竟不是学文的。其实我是想听听文友的意见的。这篇文章后面的三部分可能发不成了,被一位文友强行拷去“教育”他儿子去了,做什么论文“参考”,再发就可能让人家有抄袭之嫌,但愿我这样的水平不要误了人家子弟,有点战战兢兢的。问好迷彩战友!敬礼! at:2012年11月21日 晚上9:55

曲驿枝-评论

待续,问好西郊。at:2012年11月25日 凌晨1:48

西郊-回复谢曲驿枝文友光临!问好!后面的如果我朋友不用,我就接着发。 at:2012年11月26日 晚上8:07

jinshiyu-评论

学习欣赏佳作(:160)(:160)at:2012年12月03日 下午6:02

西郊-回复多谢朋友!互相学习!问好! at:2012年12月05日 晚上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