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读《红》札记柴立中

发表于-2012年11月15日 晚上9:25评论-1条

《红楼梦》第一回开头的一段文字: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 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哉?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饱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 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我之罪固所不能免,然闺阁中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 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此回中凡用梦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庚辰本、舒序本、列藏本、蒙府本、梦稿本都作为第一回的正文出现,甲戌本因为“凡例”有了这一段的部分内容,不宜重复,遂从“列位看官”开讲。只有甲辰本(邓遂夫校庚辰本亦然)把它当作批语来看。窃以为,真理并非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甲辰本其实是不明白作者曹雪芹创作的用意,觉得这段话像批语,才作如此处理。而小说在这里采用的手法,我姑且名为“离间法”。大略如西洋某些戏剧,表演时采用某种手段,拉开观众与人物的距离,为的是使观众不至于沉溺于故事情节中,清醒地回归现实。《红楼梦》自然地选择了这种方法,是跟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分不开的。理由如下。

《红楼梦》是作者经历过繁华、归于平淡之后的产物,是“翻过筋斗来的”(第二回),那种幻灭感是作者竭力想表达的。但小说所写,却是温柔富贵之乡,是世俗竭力追求的理想,要让人视红粉为骷髅,等金钱如粪土,谈何容易?于是作者采用“离间法”,教人“看背面”(脂砚斋批语),才能达到表达幻灭的目的。

这里的“此开卷第一回也”,前面既然有了“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回目,只要是识字人,都知道以下是第一回要写的内容了,不必饶舌,可作者却用“开卷”、“第一回”这样床上安床的“废话”开头,其用意之深婉,不容读者错过。我的理解,作者意图有两方面:一是善始,一是离间。“万事开头难”,作文者都知道第一句是基础的基础,有了可以开发的基础,第二句承接下去,就可编织出一篇锦绣文章了。开篇点题、定位、定调(如《百年孤独》开篇第一句,多次修改成:“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故意构筑时间错乱的基础,定下“魔幻现实”的调子),在经典名篇里,处处可见。“此开卷第一回也”,用一个判断句式,“第一”即“元”,《春秋公羊传》:“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何休注:“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又《春秋榖梁传》:“元年,春,王正月。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是模仿《春秋》笔法的“谨始”之意。回目虽在那里,一用此句,下面就可大谈自家的写作意图了,否则就属于“跑题”。但谈了写作意图,仍属于跑题,所以另一个用意,只能说作者是故意跑题,让读者不囿于“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内容,急切要进入主题。这就是“离间法”。

此法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最显著的有几处,兹列举如下。

第六回开头,承上回写了宝玉“初试云雨情”,下边却接一段“闲文”: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甚瓜葛?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逐细言来。

竟然把自己写作的思路也和盘抬出,读者读了,不变成作者,更待何时?“蠢物”又自然地照应了第一回“石上书”。程乙本删去,是不懂照应法(续书不去“探佚”,也是根本不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四回写“护官符”,钞本有“石头亦曾照样抄写了一张,今据石上所抄云”一句,刻本同样删去了。在程、高辈看来,都是多余,其实除了照应的作用外,还是“离间”。所以甲戌本侧批称赞说:“忙中闲笔,用得好。”

第五回开头“第四回中既将薛家母子在荣府中寄居等事略已表明,此回则暂不能写矣。”(庚辰本、蒙府本),照常理看,这需要说吗?但作者却说了,连刻本也保留了。刻本是删改未净,但可推知甲戌本“凡例”应该是创作之初就是那样子,——做学术文章(以写历史藏诸名山的姿态来写此书),——后来因为“离间法”的方便,就把各条意思散入正文中了。

总之,“离间法”的运用,使此书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我的分析可能不很清晰,读者诸公再作深挖,必定到了宝山,不至空手而还的。

2012年11月15日于安顺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柴立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四大名捕点评:

一篇读红札记,颇有趣味。

文章评论共[1]个
绍庆-评论

拜读佳作,问好!(:012)(:012)(:012)at:2012年11月16日 早上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