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河流是海洋
穿过海洋是远方
站在心的方向
张开爱的翅膀
记忆里
文艺创作之中,
父爱始终以博大、深沉而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
甚至于在多数人心中,
父爱的地位一直略低于母爱的细腻、温柔所筑成的高度。
而“王心诚”也许会颠覆“父爱如山”的这个形象,
反而体现出有一种父爱如海水细腻、博大,消于无形却随处可见。
全片伴随着桂纶镁独有的嗓音所唱出的曲调开始,
当镜头从海洋的仰拍慢慢变为平视,当
父亲的一声“跳吧,大福”,
带着身旁这个面带微笑的男孩跳入碧绿的大海时,
的确,剧情一开始就让人看的百思不得其解。
可随着剧情的发展,谜底却又十分残酷——
儿子因为孤独症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也许正如他父亲所说的他本是条鱼,投错胎成了人,
而那令他无比热爱的海洋正他的世界形象化的体现。
可另一个答案却是,
父亲得了肝癌晚期,面临对着只有半年的生命,
他痛苦无奈的选择带着即将无人照料的儿子投海自杀。
可父亲没有想到,大福水性极好最终两人活了下来。
“这个世界没有让你去死,必然有让你活下来的理由。”
带着这个信念,父亲四处奔波,
希望求得一个让儿子存活的栖身之地,
在换来太多推诿借口之后,
终于有家不知可以存活多久的民营机构收留了大福。
面对着有了归宿的大福,
父亲仍不甘心,忍着病痛教儿子拖地、坐公车、煮鸡蛋、付钱、开门……
都说孤独症的孩子没有情感,
就如他们第一次分开时,
大福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的不舍得
就如面对着父亲的坟墓
,大福依旧是病态地晃动着手指,仿佛说着再见,
又去坟边拍着小花,仿佛一切与他无关。
可晚上来临
大福情绪暴躁不让任何人接近
直到父亲到来才举起双手委屈呜咽地等着脱衣服
再之后
父亲千叮万嘱的事情他都一件一件都复制了出来,
就像一个大男孩一样的生活,
甚至连那只总放错的狗也放对了位置。
跟四岁的阳阳看这个片子时,
他最感兴趣的“爸爸”假装成司机问:**路有没人下车啊?然后“儿子”回头看看爸爸再扭过头开心的大声的说“我下”这个片段
好几天他都会模仿这个动作
可我知道他现在还不能明白这个片段的真正含义……
影片有一半的场景都是在海洋馆里,
那个充满着冷色调的海洋馆让本来就以灰暗色调为主打的影片显得凄泠。
而这里却是大福的乐园,这里有数不清的鱼儿陪他畅游。
也许,孤独症的孩子会有异于常人的特长,
而能在水中无忧无虑地游嘻也许就是上天赋予大福的一份爱。
全片中唯一的暖色便是马戏团女孩带来的,
五颜六色的服装和头发、红红的圆鼻子,就像灰暗生活中的一丝希望。
都说孤独症的孩子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对外界是没有感知的,
但我们都能看出,大福是喜欢铃儿的,
他拿自己最爱的鸡蛋给他吃,
在家里用鸡蛋学铃儿玩的杂技,
听铃儿说她的奶奶在天边就天真地拍手,
发现马戏团搬走后的失落以及盯着公用电话时的满眼悲伤,
甚至呆坐在海洋馆里不愿游泳。
铃儿也许是他这辈子唯一动心的女孩了吧,
可是犹如游牧民族的马戏团让铃儿只能是他生命中的过客,
就像是那次大福在水中游泳儿铃儿隔着玻璃看着他一样,
就像铃儿在飞驰的车上看着两张仅存的合照一样,
照片上两人画着夸张的妆,
就仿佛告诉他们终会忘记彼此真正的面容,
就算曾有交集,无形的距离也会让两人越隔越远。
同样的是,大福也许是铃儿这辈子最纯洁的一场爱情吧。
大福是无比幸运的,有深深记挂着他、细致周到地照顾了他二十一年的父亲,
有为他寻找栖身之地的老院长,
有待他如儿子般的阿姨,
有让他动过心的铃儿,
有可以让他尽情游泳的海洋馆。
导演用一个充斥着悲情气息的经历讲述了一个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至深的故事。
全片中多次模糊镜头的处理让观众真切地感受父亲生命的垂危无力,,
用好几次的仰拍展现着这种父爱的伟大,
又用好几次的俯拍表现了孤独症患者的弱小,
更加凸显了父亲对儿子细腻长久的关爱。
其实,看完整部影片,我们会想,
像大福这样的孩子不知有多少,而像大福这样幸运的又有几个?
他们的父母也会有如大福母亲的选择解脱自己,
也会有如剧中父亲那样含辛茹苦默默一生的。
可当父母离去后他们会怎样呢?
或被人收养,或去往福利机构,或流浪街头,或被人拐骗利用,或悄然消失……
拍摄者用一个完美的结局给整个社会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问——
社会弱势群体终归何处?
在影片的结尾,
那个公用电话又响了,
里面传出大海的声音——
有海鸥的叫声,有浪花拍打着海岸的声音,有海水一层层涌动的节奏。
没有人说话,会是铃儿打的吗?
不,
应该是父亲,
因为父亲在天堂,
在海洋天堂。
-全文完-
▷ 进入沙漠花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