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心 灵 圣 地wqfp8

发表于-2005年01月26日 中午2:32评论-0条

粉碎四人帮那年,我背着母亲缝制的布袋迈进永兴小学的。从我家到永兴小学,要穿弄走巷,过一条热闹且狭长的下洋街,经过康三供销社,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从一条小巷往西走,直到永兴小学。

永兴小学前身原为“罗山书院”。清光绪七年(1881),永嘉场有识之士张仲虎、陈询、张高黼、张延庆、王肇纶等在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下,深感文化教育乃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家乡地瘠民贫,生计匮乏,实乃教育之衰。欲富民,必兴教,拟聚民资在永兴堡西南隅“永场社仓”前余址上建书院。此举深得当时五品衔知永嘉场事程云骥之赏识,并取得永嘉知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得到张静芗、司马先等两位县令的响应。书院工程终以民办官助,终成壮举,竣工于光绪九年(1883)。永嘉场与大罗山接壤,气势雄伟,钟灵毓秀,凝华重馥,书院故取名为“罗山书院”。

永兴小学占地约有十亩,四周筑了围墙。里面古木参天,碧草青青,书声琅琅。老人们称之为“高等”,那时也不知是啥意思,只知道它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既神秘又神圣,是令人神往的地方。

学校大门口朝北,从门口进去就是一条约50米长,用泥砖嵌成的甬道。甬道两旁高大的冬青婆娑,美丽的夹竹桃吐艳,晨昏小鸟啁啾。甬道的尽头又是一个门口,朝东。老人们称之为“门台”。这个门台粉墙黛瓦、飞檐斗拱,古香古色。门台大门门楣上悬挂着书有“罗山书院”四个隶书大字的匾额,左右门联为“高士恒栖沧海曲,好山多在永嘉场”,皆为程云骥所书。两扇厚重的大木门,一条高高的木门坎。整个门台气象凝重,透露出历史的苍桑。

从门台往里看,江南庭院式的建筑就展现在人们眼前。门台南北两侧各有一个教师办公室。中间是一个大天井,左右两侧是头门厢廊,各有两个教师办公室。中间是一条四米宽用石板铺成的甬道,正对着甬道的是朝东的大礼堂,中间三间屋脊稍高,两边两间屋稍低,做成抬梁式的样子,弯弯的月梁和简单的斗拱,表明了它是宋式建筑的传统。四根大木柱顶天立地,下面垫着四个青石圆墩,古朴典雅。礼堂的屏风上写有朱熹的《白鹿洞书院记》全文,字大如拳,刚健雄浑,功力匪浅。这是书院创办之初,为勉励后学者所题,程云骥所书。开会时,我常常望着这些字,竭力想弄清它的含义,最终还是一知半解。

这个大礼堂曾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瑞安名儒陈黻宸主持讲学之处。陈先生(字介石,集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与教育家于一身,和陈虬、宋恕合称“东瓯三先生”。温籍著名学者黄溯初、黄式苏、高步云、吴熙周;马叙伦、许德衍、冯友兰和金毓黻均为其高足)。陈先生学术造诣高深,教导有方,诲人不倦,其门下县试上榜,留洋者众。书院学风鼎盛,声誉卓著,百里知之,故生徒闻风而至,书院人满。

卢沟桥事变后。这里也是民国二十八年秋(1939),为支援抗战,学校儿童宣传队排练的地方。“永强!永强!永强是我们的家乡。我们要在这里住得长,只有拿起锄头、斧头、短棍、长枪,一齐出力,来保护大永强!”。全校师生热情高涨,歌声直透云霄,响遍永嘉场。“军爱民,民拥民,军民联合打日本”为主题的全区性化妆游行从这里浩浩荡荡出发。漫画、木刻、歌谣……这浓浓的抗日激情和先师们为之努力的热情和付出的劳动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一所学校,就是一座文化的堡垒!一个教师就是一位堡垒的将士,我们永强小学(永兴小学前身)的每一位师生,应该是永强战时文化的领导者和传播者。我们要站在这文化的堡垒上和敌人厮杀,就像前线的英勇将士一样(永强小学校长王仰千、训教主任王晓梅语)。英雄的学校,英雄的师生。

头门厢廊与礼堂衔接处有两个通道,一条往南,另一条往北。往南就可以看到两层教学楼一幢,计4个教室,是学校首任校长张肇麟先生助资兴建的,建于民国三年(1914)。张先生(字范夫,天资聪颖,有“十三岁进学”之称,系晚清生员,实业家。在家乡永嘉场有许多现代化实业,为永嘉场日后的经济发展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张先生办学有方,学生达五十余人。生源遍及状元、梧埏、茶山及南溪等地,皆为慕名而来。张先生在校期间,拟校训“勤、朴、勇”(百年校庆之时,苏步青先生补书)立志精进,郁其所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谓之为勤;质性笃实以蓄养其德,气充于中而辉光自发,谓之为朴;艰苦卓绝,自强不息,刚健正大,精神勃郁,谓之为勇。先生以此警戒莘莘学子,足见先生用心之良苦;卸任之后,仍关注学校发展,多次莅临学校督学,平学潮,在家受火灾时仍倾囊助学建房,足见先生办学拳拳之心。

往北就是大教室两间,朝西。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由于学校名气大,外地寄宿生猛增达六十余人。校舍不够,经商议,由校友项浪平、王思本及王璞等负责募捐。然而,工程款远远超出捐资款,为偿清债务,全体教师自觉节衣缩食,每人按月捐献半数工资达半年之久,甚称美谈。

大礼堂屏风的两侧有两个小门,直通后操场。据资料显示,这里应该是老书院二门建筑群。可惜只剩下一排朝西的计三间教室的厢廊,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古树及一个四季飘香的菜圃。这几棵大树四季常绿,数不清多少次,我总是带着童稚的好奇的眼睛,仰望着高耸的繁枝密叶深处空隙的蓝天与偶尔无心穿过的白云遂心随云往,遐思频起,依恋不已。

海滨小邹鲁,代产奇才冠浙中。历任校长以学校为本,殚精竭虑,奋发有为;几代良师以育才为己任,耳提面命,呕心沥血;历届学子以精学为务,孜孜不倦,刻苦追求。往昔岁月峥嵘,今朝桃李芬芳。百年学府,育才数万,教授逾百。美国荷马大学校长潘廷光、中科院院士张肇骞、中科院院士张淑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张燕霞、上海法商学院副院长张淼、美国纽约医学博士潘超荣、枇杷专家章恢志、民族史学家程溯洛、著名数学家张鸣镛、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张鸣华、华东工学院应用力学系教授王良国、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陈贯时……人才辈出,精英荟萃,誉满浙南,名闻瓯越。

至今离校已二十多年了,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劳碌,很少去看看母校,但有谁一提起永兴小学神经就绷得老紧,总想从那里得知一丝半缕信息。每次拿到上级颁发的学校师生竞赛获奖通知,第一眼总要看看永兴小学的是否有人获奖,我也不知为啥。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故园之恋吧!道不清,说不明,剪不断。谁叫这块热土是我心灵中历久弥新的永恒圣地,是我一生中最自由的天堂,是让我频频回首的最初驿站。

人逢盛世百岁短,业逢盛世万年长。永兴小学创校120周年校庆,我有幸故地重游。时过境迁,物换星移,那画梁飞檐的门台、礼堂,那宽阔的操场,那稍嫌低矮的教室,那四季飘香的菜圃……已杳无影迹,代替的是一幢幢崭新气魄的教学楼,林林立立,红墙碧瓦,真是百废俱兴,桃李芬芳,弦歌一堂!校园内处处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态势。我的心中却不知为啥升起一丝心酸。学校早已旧貌换新颜,变高、变美、变靓了,只是一点也没有变大。120年前,120年后,学校仍囿于这十来亩,一千来学生仍紧锢于这弹丸之地,岂不叫人心酸?

记忆中的永兴小学哪里去了?她只能在我心头里了。忽然抬头一望,那棵曾给我无限遐思的老树仍矗立在校园内,它可是学校发展历史的见证人。120年风雨,120年苍桑,它仍坚守着自己的一份执着,诉说着历史的变迁。我赶紧拉过一位老同学,要他替我拍张相片。他不懈地问我为何在这里留影,我回答说:“因为它是存入我记忆档案里最后一个历史意象了。”是的,过去的永兴小学已进入历史档案,时代已不再需要它了。

那么时代要的是什么样的永兴小学呢?是今天的永兴小学,更是明天的永兴小学!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wqfp8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海岸边点评:

不错的文章。文字比较朴实明朗,从历史开始,一直到现今,永兴小学已经成为你的心灵圣地长驻心中了。即使有最后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