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无为的老子云过风来

发表于-2012年11月08日 中午1:22评论-26条

说起老子,自觉十分惭愧。

我的老家距离老子故里也就几十里的路程,我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地点就是老子的归隐修炼之地,位于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的老君山,老子故里因为近也因为对老子思想由来已久的倾慕曾数次拜访,老君山就更不必说了,我工作的单位就在老君山脚下,登临山顶的必经之路就经过单位门口,所以自己独自上山的次数已经不记,每年的“五四”青年节,还要带着单位的团员青年们上山游玩一番,咋一看,我和老子还是相当有缘的,至少,老子一直离我很近,不管是地域上还是思想上,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居然没有认真地梳理过,所以惭愧是自然的。

近几年,随着自己的人生理念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分歧逐渐加大,我对老子的思想愈加怀念,怀念并不是渴望老子思想的回归,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多个世纪,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不可与当时同日而语,而思想总是紧跟时代的,任何哲思良策都只是现实的救世妙药,日转星移,物是人非,现实在与时俱进,指导现实的思想也就必须与时俱进。但思想是可以继承和发扬的,符合规律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尤其是那些看似虚空的理论,因其触及了事物的本质,所以无论时光如何走远,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不离其宗。

中国的老君山之多恐怕是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我知道的就有十几处,要么标之以老子的归隐之地,要么嘘之以老子的炼丹之所,但不管真假,不管虚实,总归可以说明一个问题,老子大成后曾云游四海,把他的思想带到了众多的地方,即便老子真的没去,也更加证明老子的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力是何其之大。

贵为世界地质公园之伏牛山主峰的老君山,相传北魏时已经建庙纪念,唐贞观年间又承蒙皇封修建了铁顶老君庙,一直被尊称为道教圣地,据说历代香火旺盛,朝拜者无不深得老子之道,至少那些虔诚的人士会不虚此行,下得山来对老子本人及老子的思想会有所了解,有所感悟,有所触动。但我不以为然,我到过无数次,我问过很多人,结果和传说大相径庭,除非是专门冲老子而来的人,其余仍是一窍不通。国内的景点大都融入了商品经济中,只是成了某种商业运作的基点,不管是哪代的名人,不管是哪类的名人,如今都只是一个卖点,至于其现实的应有作用,无人顾及。从老君山的山脚到山顶,从一个个零售摊位到正规的纪念品店,我几乎没发现一本《道德经》,更没见到有关老子思想今解的各种书籍。有的只是跪拜的垫子,莫名其妙的各类塑像,各式各样焚香许愿的炉子,种类繁多的土特产以及全国各地都大同小异的旅游纪念品。

前些年当听说世界各地都建起了孔子学院并大张旗鼓地学起了中国儒家思想的时候,我还不信,甚至怀疑又是那些自诩为文明古国的老大们在以此炫耀自己的根深蕴厚,但之后的事实越来越让我清醒这是真的,况且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把中国人早就不屑的东西搬出来顶礼膜拜,并不是源于中国那些毕其一生研究儒学的人宣传推广的结果,只是这个国家顿悟了他们的社会现实急需来自中国古代至圣先贤的谆谆教诲。

这我就想不通,按说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我们和自己的先人都是正宗的一脉相承,基于此国情的学说,不论人类繁衍生息了多少代,都是我们骨子里本有的东西,老祖宗的家训,即便遗传过程中稍有丢失,也应该是我们华夏之孙代代铭记并发扬光大的啊。可见国内某些东西确实存在着少数人呕心沥血钻研与大众普遍受教“两张皮”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以至于二十世纪后半叶全世界都形成了“老子热”, 欧洲迄今为止已经有100多个版本的《道德经》译文面世,黑格尔、尼采、托尔斯泰等不但自己对老子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而且把学习所得通过各种方式传授给大众。尼采曾经说过:“《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也就在当今时代,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 ,“老子热”更是如火如荼,《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一版再版,每每稳居图书销量排行榜前列。2007年,在已有多种英译本的情况下,美国八家出版商为一种新的《道德经》译本出版权竞相抬价争夺,最后某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买下。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来阐述他的治国方略。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这就不能不令我汗颜,在世界发达国家都以老子为热的时候,我们居然如此冷清,是我们真的不需要吗?我看未必,其实我们目前的境况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老子的思想,但我们已经被某些短视弄混了头脑,我们静不下来,而老子的思想,是在静中学,在学中静的。无为才有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还无暇顾及这个道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是否成熟的标志。但老子就是在告诉我们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的道理,循之,主观上没有欲速的想法,客观上却可以更快的达到。可见,我们没必要等,更不应该给自己找些之所以不为的借口,我们离发达国家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如果我们掌握并运用了老子的思想,或许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无意中会加快赶超发达国家的进程。

恕我直言,我对国内众多单一的人文景点向来不感冒,除非既是人文景点又有可观的自然景色,否则我是不大愿意前往的,无非是几个塑像,几个庙堂、祠堂或一些旧的家什什么的,再或者就是摆放几个自以为高科技的物件,譬如电视,电脑,投影等等,有一搭没一搭的播放着驴头不对马嘴的东西,偶尔播放一些切合主题的画面,也一定是主次不分,片片断断,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更让人忍无可忍的是,很多的景点都会炫耀似地挂出某些明星或权贵到此一游的巨大宣传画,似乎有头有脸的人到此一游就能提高自己的档次了,其实这些人忘了,或许这个景点就是名垂千古的某个历史名人的纪念地,用这些追名逐利的所谓名人扬己之名,只会适得其反。

我曾在某个城市经朋友力荐进过一个当地知名的牛肉汤馆,一走进门,我就被高悬于墙上某明星的巨大照片给“震住”了。我实在闹不明白,喝碗牛肉汤,也需要这么大的腕“勾引”吗?牛肉汤,说到底还是应该处在解决温饱问题的水平上吧。不过我也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重量级人物之所以重,是因为他们的胃口实在是好,达到了通吃的水平,又怎能不重。“明星效应”并不是放到哪儿都会见效的,至少在很多古圣先贤的纪念景点,不但起不到积极效果,而且会显得不伦不类,让游客本有的恭敬之心迅疾寡淡甚至荡然无存。

我最后一次到老君山也就是不久前,外地来了几个生意场上的朋友,在城市转了两天之后,在名刹古寺焚完香叩完头之后,忽然提出要去敬敬老聃,说实话,对于他们的敬,我都不屑,何况老聃。去了,三辆豪车,三个男人各带一位美女,飙富似的浩浩荡荡直奔老君而去。去之前我就犹豫我是开车还是搭车,开车不合适,浪费不说,会给老君多带去了一份污气,不开车更不合适,都是成双成对,搭谁的车都会影响人家的心情,道义上也不是老聃提倡的做派,权衡再三,还是开车吧。

此老君山从拐入上山之路算起一直到山顶,长度为四十华里,想当年羊肠小道甚至无路可走需披荆斩棘,那老聃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需三天才能爬至山顶吧,何况他还手牵青牛,老牛一耍横,老聃自当使出浑身解数降服犟牛,当他精疲力竭到了山顶,青牛霎时稀软卧地,老聃盘腿往那青牛身上一坐,放眼望去,好一个人间仙境,我就在此炼丹归去了。想想那时换作何人,经过艰难的跋涉,待来至山顶,清风扑面,沟壑深幽,万峰隐约,更有漫山的青翠欲滴,鸟儿自由的嬉戏眼前,当几缕白云悠悠的闲适于你须俯视的山间树丛,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油然升起,谁还愿乘累归去?

如今已经面目全非,水泥铺就的道路直通主峰半腰,车停稳,仅需几十米漫步,就可乘缆车直达峰顶,若老聃在世,恐怕在感慨万千的同时,也没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不归的思想在现代根本没基础产生。也难怪如今修炼之人很少隐居山顶,其实山顶和山下有何区别,只不过一袋烟的功夫就完成了山脚山顶的转换,其实山区和城市又有何区别,哪一个县城不比当初皇帝老儿盘踞的的京城繁华?

几个朋友轻松来至山顶小庙,跪拜烧香,祈福许愿,完毕,拿出相机摄像机一阵忙活,到此一游的印记永久保存,之后打道回府,半天时间完成了登临道教圣地的心愿。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老子人人皆知,因为就是你的生身父亲,可此老子非你老子,谁有兴趣?谁问?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让老聃绕口令去吧,我们的道是有钱就是爷。

其实不管儒不管佛不管圣经抑或其它宗教,都是针对人本身修炼而言的的,唯有老子的《道德经》涵括了宇宙万象,当然也包括单个的人。孔子仍虔诚的拜老子为师,在聆听了老子的教诲之后,不无真情的对弟子说:“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而我们这些凡俗俗子,居然置老子于不顾,也难怪现时社会中无论贵与贱无论富与贫都感觉活得不爽,有了老子的思想,恐怕我们找都找不到不爽的理由。

佛家有句话叫“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其实学什么信什么都是一样,用心没有也有,无心有也没有。看着那些“虔诚”的跪拜之士,我经常会有这种奇怪的想法:心里压根没有,一切外在的东西做的再像模像样,顶个鸟用!

离开老君山的时候,看着渐渐远去的售票窗口,我又突然想起景区新出台的优惠措施:凡李姓人氏2012年全年免票。我们这堆人中没有一个李姓的后代,所以进去的时候都买了票,没有人后悔自己为什么没生在李家,倒是有个朋友半开玩笑的一句话一下子把大家逗乐了:下次带人来的时候给每个人都办个假身份证,现在的假证才二十元一个,比门票便宜多了。我笑着,想:闹不好哪一天来老君山的游客都成了老李的本家了,到那时,不知老李在天之灵是哭笑不得、喜极而泣还是悲哀至极。

中国的老君山都不大出名,不是专门研究老子或居住在老君山附近的人不会有多少人知道老君山的存在,更不会知道老君山因何而得名。这也不足为奇,老君山大都是位于山脉深处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山,因为相传老子曾居于此所以得名,而且也不排除某些山本就是徒有虚名,是老子的弟子或本地的官员为了造声造势假借了老子之名,但弟子和官员的初衷却截然不同,弟子是为了继承师道,弘扬道法,官员是为了发展经济,创汇创收。初衷不同经营的方式和手段也就各异,收到的效果自然是两码事了。所以也不能怪大众到了道教圣地却不见道气不闻道声,目的本不在此,见了闻了才是咄咄怪事。

除了老君山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堪称道家思想的发源地,也就是老子著述《道德经》时的所在地,这就是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位于河南灵宝市的函谷关。

我曾两次到过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关于老子著述《道德经》的经过,现今比较认可的说法是老子当时司职守藏室史一官(管理书册典籍的官)的周王朝王室发生内乱,叛乱的王子最终失败,遂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书册典籍已被席卷而去,管理这些典籍的官员便成了无业游民,当然也免不了失职之罪,老子于是受到牵连,只好离宫归隐,青牛一骑,西奔函谷关,欲游秦国。驻守函谷关的军队最高长官名叫尹喜,见老子要出关,远走高飞,遂动了心计,非要老子留下他的智慧才能出关。老子对此交换条件虽然心中甚是不悦,但为了拿到出关“护照”,也只好忍气吞声,于是,《道德经》便问世了。

对此种说法我一直感觉有牵强之嫌,想那孟尝君与老子相比可谓天上地下,然孟尝君略施“鸡鸣狗盗”小计就混回关内,如此大智的老子怎么会明知不可为而非要为之,老子巧施雕虫小技难道不能逍遥关外?更值得推敲的是老子坐在舒服的“办公室”几年没有著书立说,倒是被逼的心急火燎之时几天之内就写出了惊世核俗的经典。不过用老子的思想看,此说也有它成立的道理,老子倡导顺势而为,也就是随缘,估计彼时的老子也确实无计可施了。

既然是老子思想出炉的地方,函谷关无疑成了名副其实的道家文化发祥地,正如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为函谷关旅游区题写的四个大字一样,这里是正宗的“道家之源”。其实函谷关能够展示这里曾是道家始源的地方只有一座太初宫,这座始建于西周的道观历经战乱,数经修葺,其容貌已和初建之时相去甚远。观内除两通石碑外,空空如也,甚是冷清。传说中的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的场面我没有亲见,估计怪我两次去的都不合时机。

其实各地的道观都大同小异,偏安于某静寂之处,娇小玲珑,害羞似的躲藏着喧闹的人群。其实各地的道观现在似乎只有一个功能,就是帮人算命占卜,其它的作用都不见了显现,包括对道家思想的宣传。传说中吕洞宾是道家弟子,某市郊外的半山坡上存有吕祖庵,我去过不少次,所谓的道长一门心思热衷于替人看命,看来看去把自己的命看的一钱不值。

函谷关借道家的名声赚取人气估计是最得不偿失的,去函谷关旅游的人要么是冲着对古战场战马嘶鸣的遥想要么是想亲睹中国历史上雄关要塞的模样,也或者就是那些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想在这里寻找到一些关于古代交通之难的怀想吧。总之,除了道家自己人,很少有人是来这里寻根问祖的。

2011年3月18日,高28米,重60吨,由紫铜锻造表面贴金的老子圣像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揭幕。据说总投资2588万元,但愿这个花费巨大的塑像能吸引更多的人为了道家的思想而来,但愿某些人能够真心从普及道家的思想着手做点实实在在的业绩,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从道家的思想中汲取一些有益于身心的精华。

老子故里在河南的鹿邑,我刚记事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地方,原因是河南就几种比较出名的酒,而当时的鹿邑大曲排在第二名。

我去鹿邑的次数实在不计其数,但专程为老子而去是在大学毕业之后。当时的圣人故里甚是凄凉,除了寒酸、寒碜似乎没有别的词可以描述,所以也就没有留下特别的印象,倒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翻滚于心,异常的心酸,心酸的异常,再去的念头随之消失殆尽。但仅仅是几年之后,故居灰头土脸的形象就开始改变了,那时“名人战略”在旅游界刚刚兴起,老子也借了这股东风,故居得以改头换面,逐渐的富丽堂皇起来。

从此我再度踏上了去老子故居的路,而且此一踏上就再没收住脚,故居只要有风吹草动,我就上路,老子故居,我成了常客。

鹿邑县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除了黄河发大水很少见到水源,用来浇灌庄稼的水要么来自天上,要么来自地下,到了每年的夏季黄河汛期,流经县域的人工渠才会出现浑水滚滚的景象,一俟夏季走远,沟渠即刻干涸见底。老子出生地太清宫镇位于鹿邑县城东约十公里处,除了官家为纪念老子建造的太清宫,其余都是典型的豫东民居,永远一副破败萧条的景象。

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此时距离老子辞世已经过去了六百多年,估计建造者也是仅凭想象,随心所欲的增砖添瓦,建成后始称老子庙。又过去了四百多年,到了唐代,李渊为了认封老子为李姓始祖,在汉建老子庙的基础上大肆扩建,把太清宫装修的如京城王宫,同时做为皇室家庙。之后唐朝李氏家族无论谁称帝,都斥巨资对始祖故居太清宫进行增建,至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登峰造极,达到历史鼎盛。由此可知,当时的老子故居之所以长盛不衰,历有增盈,也不过是皇室为祭祖使然,作为道家的鼻祖,彰显的力度微乎其微。此后随着朝代的更迭,太清宫历经大小战乱,大部分建筑被毁,残墙碎瓦,尘扬灰飞,凄冷一片。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但规模已今非昔比。

要说,如此一个不起眼的故居放在任何一个自然和人文景观稠密的地方都不值一提,即使游客如织,光顾此处者也必寥寥无几,政府也就不会重视,比如成都的杜甫草堂,比如洛阳的白园。这也应该是老子暗自庆幸的地方,毕竟豫东平原无山无水历代文人sao客皇室官宦又极少光顾,所以老子故居尽享独一份的优势,加之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不拿老子说事别无他选,于是每年的扩建增建在沉寂了十多个世纪后又轰轰烈烈的开始,看那阵势,和唐代的认祖可以一拼高低。

至于老子何时离开了故土,又何时曾荣归故里,都是谜,两千多年前的事情谁能说得清,即使有人貌似引经据典,经典又依据的什么?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子的思想记述在《道德经》里,而《道德经》流传了下来。既然如此,不管经费不管精力还是用在学经学典上好,任何外在的东西都是过眼云烟,唯有劳民伤财,别无它用。其实无论太清宫规模如何之大,其实质性的东西仍是一本《道德经》,至少,我去了多次,再没新的发现。越大越空,越华丽越苍白。这是我每次的观感。

2012年2月23日,河南省鹿邑县被命名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并建立了“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新闻发布会的发言词是:“这对于保护传承老子文化,促进周口、鹿邑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又是产业,产业就是商业,商业化的名人故里不知道能否起到怀念,敬仰,传承,弘扬的作用。但愿能,但愿留给历史的记忆不单单是门票的收入。

我最早知道的老子名言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也许是豫东人骨子里对水的思渴与敬畏吧,老子见到滔滔的黄河水后,居然对水禅悟出如此透彻的理解,讲的孔圣人折服之至,佩服之极,孔老夫子尚且如此,我辈也唯有老老实实践行的份了。

受到老子点化的孔子对山水充满了哲思,说了八个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无疑是二者兼具,也难怪老子把所有的归隐之地都选择在了山水之间。

我只是想,幸亏老子那么年少就离开了老家,如若不然,或许如此伟大的哲学思想只会和我们错失因缘。

老子的思想精髓是朴素的辩证法,具体体现在对人的心态要求上。一直以来,对老子的争论焦点都是其“无为”的思想,有人说消极,有人说合乎自然规律,消极的目的恰恰是积极。其实我感觉论事不能撇去实质内容而只看一个“主题词”,《道德经》不过五千言,一字一句分析也用不了多少时日,研究来研究去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如何,它是关于宇宙万物的而且是针对普通人的朴素的辩证法,从短短的内容中,现实中的每个人都会发现切合自己利益自己的东西,我想这就足够了。

很多的时候我都在想老子是不是深受佛法的熏陶,因为老子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和佛法不谋而合。佛只说法,让众生自己悟,老子只说德,让民众自己行。佛说悟了你就回归自性,即刻成佛,老子说你只管无意而为,你想要的最终都会得到。不管怎么说,老子只是给我们说方法,让我们自己品味,自己醒悟,但从来不教化人,不劝诫人,至于该如何去做,你自己想去。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常说的“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还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甚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有这些,都是有感于老子的思想而发的吧。真正融会贯通了老子的思想,我们又何必为刻意达到某种目的而痛苦不堪,在有意无意之间,潇洒的走来,逍遥的走过,只把过程活得精彩,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人生?

我在三十而立的时候,把老子的名言当作了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十几年过去了,虽只得皮毛,但受益颇深,人生的每一步都惬意而轻松,我想每个人都想达到那种境界吧,尽管很难,但只要坚持,终有所成。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其实老子的思想哪一句都是映射着现实的哲思,其实每个人只要用心悟行都会体会到生命的快乐。

反正我是。我知道许多的后人都在用老子的思想愉悦着自己的生命,他们把老子的思想诠释的更加简单易行,他们都不说教,只用行动做着证明。

我又想起了《菜根谭》中那句源于老子思想的演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云过风来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悲秋道人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悲秋道人点评: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无为的老子,无为而有为。作者用其深切的感悟,给我们娓娓道来,让读者从其通俗流畅的语言中,体味到老子思想的精髓。在这里不作过多的点评。希望读者能够静下心来,与作者一起慢慢领悟,如何?

文章评论共[26]个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晚上好!at:2012年11月08日 晚上9:12

云过风来-回复文清好,文章中有两个时间错误,我已在风儿编辑和悲秋编辑的(编辑部)留言里告知他们了。我把一千年当成一个世纪了,成了笑话,自己感觉过不去,麻烦给予改正。谢谢文清,谢谢悲秋,辛苦了。问好! at:2012年11月08日 晚上9:18

云过风来-回复回头再看已经改过了,十分感谢。 at:2012年11月08日 晚上9:19

一叶秋419-评论

跟着云兄学习一下[**],问候老兄,祝福问安!(:012)at:2012年11月08日 晚上9:48

云过风来-回复谢谢一秋。问好。 at:2012年11月08日 晚上11:47

紫心草-评论

欣赏美文,学习问好!at:2012年11月08日 晚上9:50

云过风来-回复心草谦虚了。向您学习。问好! at:2012年11月08日 晚上11:48

走出沼泽地-评论

兄弟,博学多才,敬佩!at:2012年11月08日 晚上9:56

云过风来-回复沼泽夸过了,你才博学。呵呵,互相吹捧。问好兄弟! at:2012年11月08日 晚上11:49

悲秋道人-评论

我边审边修改过来了,不知还有错误没有?at:2012年11月08日 晚上10:40

悲秋道人-回复应该是一字一句地审的。也是学习的过程。向您学习。 at:2012年11月08日 晚上10:43

云过风来-回复谢谢悲秋编辑。我中午犯困的毛病一直存在,所以中午发文时只看了一遍,还有几处毛病,不过算了,时间错了是大问题,其它错就错了。非常感谢。互相学习,不必谦虚。再祝安好! at:2012年11月09日 凌晨0:07

月光下的眉儿-评论

总是那么有哲理,欣赏。问好。at:2012年11月09日 晚上7:05

云过风来-回复谢谢。问好! at:2012年11月09日 晚上9:57

天上浮云凡间女-评论

好文欣赏,问好,祝福!(:012)(:012)at:2012年11月09日 晚上8:31

云过风来-回复十分感谢。保重。 at:2012年11月09日 晚上9:58

五十岁的春天-评论

云儿辛苦,欣赏了。at:2012年11月12日 清晨6:52

云过风来-回复谢谢春天。 at:2012年11月16日 上午11:36

缘水香如故-评论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退,天之道也;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如故很喜欢《道德经》语言中的精髓。哎呀!天!师兄!如故强烈抗议!您的文章写得太好太长了,如故费了好几天,看了好几遍啊!把如故累的,眼痛还忍不住看下去。师兄得为如故的眼睛负责任。边看还边琢磨,师兄的功夫下得很深啊!博学多才!厚积薄发!太有才了,老乡!向师兄学习!很欣赏!真诚祝贺精华!问好!祝金安!at:2012年11月12日 晚上7:23

云过风来-回复如故长篇大论啊,感动。问好。 at:2012年11月16日 上午11:36

上天苔-评论

天地有道,各安其所。无为者,有所为有所不为也。at:2012年11月12日 晚上9:57

云过风来-回复谢谢阅读。问好朋友。 at:2012年11月16日 上午11:37

榕溶-评论

无为而无所不为at:2012年11月13日 上午10:30

云过风来-回复谢榕溶。 at:2012年11月16日 上午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