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人才辈出秋雨綿綿

发表于-2012年11月07日 清晨7:05评论-0条

我上爱华酒楼参加一位朋友的岳母生日晚宴,席间全是华人,让我忆起数年前到香港旅游上酒楼大快朵颐的情景。

我妻是越南人,居住环境也只我们家是华人,日常生活全以越语对白,偶尔回到堤岸华人区参加社团联欢,或者私人婚宴,宾客之中总会有越南人,使用越华双语实在合情合理。可这朋友的晚宴却教我耳目一新,嗅到的全是华人文化气息。除了来宾清一色华人之外,台上的司仪宣布宴席开始,讲的竟是潮州话,然后再翻译成粤语;主人家致词也没有不同。

最劲的是乐队﹑歌星演唱的是华语流行曲;来宾客串也是华语歌。

年纪跟着一天天老去,直到那个晚上的宴会,我才开始发觉演唱的歌星已经换上年轻一代,细听他们的歌声倒有感染力,不亚于任何台﹑港歌星,前途未可衡量。

年轻时候的我常听人说“本地姜唔辣”这句充满蔑视,对歌唱﹑戏剧界艺人毫不体恤的评语。然而每次有台港两地歌星﹑戏班莅越登台演唱,经过印证之后,倒是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

这也难怪,台港家家户户都是华人,对精神粮食的需求不可或缺,举凡文学﹑艺术作品不愁没有读者,没有听众;至于咱们越南华社,顶多一百万人口,想凭文化﹑艺术来餬口,如果求得三餐温饱就可额手称庆,焉敢奢望?

廿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堤岸曾经举办过十大歌王歌后选拔赛,可是选出来的歌王歌后,其歌艺并不算出色,无法与台港歌星比拟;直至今日,我所见的本地歌星虽然不知他们出身来历,虽然只在宴席间唱几首歌来讨生活,可他们拥有的天赋使听众觉得受用,那是不争的事实,可惜的是咱们华社没需要去培育人才,可惜的是在越南如果栽培文学﹑歌艺界的人才也只有赔本的份儿。

我身旁的朋友本就是当年的十大歌王之一,他听过这几位小妹妹的歌,禁不住点头认可,给了赏钱之后,跟我分析说:新世纪信息丰富,想学什么都比我们那年代容易。

这朋友说的倒是事实,就拿学华文来说,现代应用字典都有拉丁注音,把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字分类,归纳在一起,使人容易掌握读音,这还不算,日常生活中只需打开电视,跟着影片的字幕学华语也是一个好方法,我们那年代就没有这条件。

原来越南堤岸华社依然人才辈出,对我来说:足堪告慰。记得零七年我游香港时,导游是广东人,见我不但可以和他交谈,还托他寄信,因而诧异地问:你们越南人也懂中文?这句话听在耳里,使我啼笑皆非,却奈他何?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秋雨綿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春燕来
☆ 编辑点评 ☆
春燕来点评:

中华文学的源远流长,覆盖面之广,令每一个身为华人后裔的我们深感骄傲。
五千年的历史沉淀,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学典籍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为祖国骄傲,为国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