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可(可子;可可子)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属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有人把它分类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其实通俗的地说,联想就是想象的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即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想象。就进行文艺创作而言,运用联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南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神思》篇里,极力推崇飞腾的、浮想联翩的联想。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种联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你可以想到千年以上,万里之外;你可以想到各种美妙的境界,象珠圆玉润的声音;你可以想到壮丽的景象,象风云的舒卷……尽管生活中的事物千姿百态,却无不染上作者的感情色彩,以至于打破事物间固有的联系,或改变事物原有的特征,而依据作者的感情要求,予以称心如意的安排。
我们品味诗歌,往往能在脑海中叠印出许多内涵丰富的画面,而这些画面,是诗人运用联想构成的;我们赏析诗歌,能领略许多生动、绝妙的譬喻,而这些譬喻,是诗人在飞动的联想中觅得的。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把洁白的飞雪喻为素白的梨花,就是极典型的联想的运用。而要领略飞腾的联想,不妨去试读一下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细腻委婉的词作《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这首清明怀人之词,上阕寓情于景,写清明前后的风雨中起草葬花词,表达了风雨凄迷时的怀人之愁。下阕写风雨新晴后的怀人之情。雨后天晴,西园的主人还日日来清扫一下,独自寂寞地坐在亭子里,痴痴望着远处:黄蜂一群接一群,向秋千上的绳子扑去。原来那绳索上,还有她从前打秋千时手上留下的余香啊。“黄蜂”和“纤手”这两句写得很传神。前句是实写,可谓绘声绘形;后句便是超越时空、不受现实局限的飞腾的联想,人物的心绪,就依附于这个联想被活脱脱地刻画了出来。
再看晚唐诗人杜牧历经千年盛誉不衰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无疑,这首七言绝句写出了江南春景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莺啼燕语,花红柳绿;水村山郭,酒旗招展,显然前两句是在描写江南昂春的晴天景象。但江南毕竟广袤千里,呈现的不可能都是这样的明媚景致,总还有春雨潇潇的迷蒙之处。基于这种逻辑思考,诗人大概在想着是哪些地方或事物正在被春雨浸湿呢,而这种揣测自然不会有结果。但江南随处可见的寺庙景物却进入了诗人的眼帘,于是令他想到南朝统治者重视佛教,修建了大量寺庙,且有“僧尼十余万”之众,因此生出联想,也就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转折很大的后两句。当然,也因为这两个联想句,此诗描绘的这幅江南春景图,其色调层次就显得丰富了:既有明丽疏朗,也有迷蒙深邃。
中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最成功的作品之一,《琵琶行》里有一段是描写琵琶乐曲形象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的比喻,可谓十分精彩,它将抽象的音乐形象转换成了视觉形象:落玉盘的大珠小珠,宛转的莺语绕于花间,冰下的流水丝丝缕缕……而这些贴切精妙的比喻,又无不是由此及彼的联想之使然。
杭州作家张新曾经写过一首新诗《杭州绸伞》:
杭州绸伞,
一片西湖春光。
红的象彩霞,
蓝的象晴天,
紫的,绿的,
象鲜花,象波浪。……
撑起杭州绸伞,
听见柳浪吟唱,
看到三潭映月,
闻到苏堤花香。……
美丽的绸伞,
开放在牡丹峰上、多瑙河畔……
祖国的春色,
普天下朋友共享。
去过杭州的人大抵知道:杭州绸伞,既有遮阳的实用功能,又因富有浓厚的江南色彩而具观赏价值。然而诗人对它的美却有更深的理解。这首清新又明白如话的诗,浏览一遍即懂:诗人把西湖的美,春天的美,赋予绸伞。明喻和博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无不是诗人丰富联想的外在形式;而离开了联想,此诗又怎能透出优美的意境?
2012.11.3于四川成都
-全文完-
▷ 进入可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