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伍子胥,大多数人都很熟悉,不但熟悉,而且挺喜欢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一直以正面形象出现的。
伍子胥的老爸和哥哥被昏庸的楚王杀了,于是他就抱着一颗复仇的心流亡别国。先是逃到了郑国,但郑国人没把他当根葱,他看到报仇没指望,又逃到了吴国。刚到吴国也不咋的,于是他装模作样,去钓鱼、耕田,做一个知名的隐士,以引起吴王的注意。其间还参与吴国上层权力斗争,使我的一位老乡专诸先生献了身出了名,刺客专诸至今还在我的家乡小县城保留了一条“专诸巷”,看来杀人就会被人久久的怀念。经历重重磨难,伍子胥终于赢得了新吴王的信任,成为吴国数一数二的重臣,并且握有兵权。这时他的报仇雪恨的条件成熟了,于是率兵攻下了楚国的都城,还把老楚王从坟墓里掘出,鞭尸上千,挫骨扬灰。当然,最后因为他不知功成身退而被他的主子吴王杀了,结局很惨。
伍子胥历来受到国人的喜欢。大史学家在他的“无韵之离*”《史记》里为他专门立传,民间更是把他的故事演绎流传。国粹京剧里有一出《文昭关》讲的就是他逃离楚国过关时一夜白头的故事。古城扬州西边不远长江边有一个叫胥浦的地方,据说就是当年他渡江投吴的渡口,其间还夹杂着后有追兵,渔翁救命的传说。
我时常感喟,这样一个心中充满了仇恨的人为什么会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有点百思不得其解。
说因为他会打仗?历史上会打仗的人太多了,且不说二孙、吴起、诸葛亮之辈,就是落草的梁山军师吴用也比他强;说因为他会复仇?这样的故事在《聊斋》里比比皆是,商三官、白衣女等一批弱女子也干过这样的事;说因为他死得冤?这也说不过去,一部华夏历史,屈死的冤魂怎么也数不清,可又记得住几个人呢?更别提他和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相提并论了!
在漫长的苦思冥想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明白了,人们之所以喜欢他、崇拜他、传唱他,是因为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可以借助国家这个工具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需要报的,但人人都有欲望,要实现这些欲望,唯有借助国家这个工具。只要挤上官场,掌握权力,大则可以玩弄权柄,驾驭百姓,青史留名;小则可以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最小也可以衣食无忧,体面风光,活得有尊严。这也是中国为什么那么多人希望做官的原因。
国家是什么?古往今来多少政治家、思想家给下了定义,但大多不靠谱。所谓国家者,工具也,是权力集团者谋取私利的工具。
国家这个工具有着先天的两大优势,有了这样的优势,完成一点个人的小小心愿又算得了什么呢?首先是道义上的优势。国家是神圣的,借着这神圣的光环无往而不胜。当年伍子胥就是打着开疆拓土成就霸业的旗帜攻打楚国,从而完成报私仇雪私恨的。统治者总是不断的鼓吹江山社稷什么的,就是为这个光环保鲜;其次国家有这个实力。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物有物。不是常听人说举全国之力怎样怎样吗?那是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在那里,人家说这话是有底气的。
当了解国家就是一个工具后,对历朝历代权贵们上演的一幕幕活报剧就会了然于心、洞若观火了。不但大人们、英雄豪杰们有这样玩弄权柄于股掌的心理,就是普通百姓又何尝没有呢?那些苦读寒窗期冀一举成名的、那些希望跃马疆场从而建功立业出将入相的、甚至那些占山为王盼望招安收抚的,不都是希望进入权力集团吗?正是居于这样的文化心理,所以伍子胥千百年来就成了成功的典范、学习的楷模。可惜,历史证明,如伍子胥这样的成功人士毕竟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倒成为别人实现宏图伟业的炮灰,真是一帮有理想的愚民。但是,又有几人能幡然觉悟不再憧憬呢?
综上所述,伍子胥为人们所喜爱、崇敬、效仿、津津乐道,一点也不奇怪了。
2012--10--28
-全文完-
▷ 进入金陵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