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敦煌话题:王道士与一把火长云和雪

发表于-2012年10月30日 下午4:03评论-1条

“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

去过敦煌。只要对中华文明稍有了解的人都愤愤不平,大家咬牙切齿。似乎对这座宝库的现状极度不满。于是,道士王圆逯就成了大家争相谈论的话题。112年前,是他发现了敦煌。确切些讲,是发现了封存在洞窟中千年的古书经卷。这些经卷在当时并不是像今天这样价值连城----至少在当时的中国是这样的。就连当时出身翰林的清朝官员也觉得这些东西的书法还没有他本人的好,并以此抬高自己,目中无物。这显然的中国数千年来天朝上国的思潮所造成的。于是,这些经卷由此戏剧性的落在了一名道士身上。同时落在他身上的,竟然还有后来了知中西中古史的钥匙。

这显然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一个道士,六根清净,清净无为。他因生机被卷入战争,后又厌倦征伐而进入道家。打算用全真之理寻求解脱。

当我们打开百度,在搜素一栏中填入王道士三字时,似乎铁定的简历便很清晰的浮现出来:“王道士,湖北麻城人。本名圆箓。清光绪初,入肃州巡防营为兵勇。奉道教,后离军,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远游新疆。”除此这外便是洋洋洒洒数以千记的骂名。说他把国宝出售给了外人,把敦煌遗书的流失全部扣到他的头上。

诚然,是他把这些古书卖给了外国人。在倒卖的同时,他也获得了一定数量极度客观的银两。至于这些纹银的用途我们不得而知,但单从敦煌当地人在对王道士的称呼中我们隐隐感觉到,这个王道士应该不是太坏的人,至少应该是个秉性善良的标准西北人。(当地人称他为王阿普)而然,他不是手握精兵的将军(当时称为总兵)也不是官老爷。当然也不是满腹经纶的翰林学士。他是个道士,只是个道士。是一个随时经受饥寒威胁的平民。尽管他稍稍识字。也当过兵。

历史无假设。

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中的古代文书。稍有基础的他明白这些文字可能是先祖的遗留物。也隐隐知道应该上报朝廷——现在看来,王道士的这一举动是完全合理的,不管他当时出于怎样的考虑,然而几个月之后,就连去朝廷送奏章的驿卒的不见回来。而这数千年来著名的商道上又有了清脆的驼铃声……

斯坦因、斯文赫定、科兹若夫。这些被定性在世界文化和探险史上的文化强盗纷至沓来,他们已经距离敦煌不远了。而我们的王道士还在苦等千里之外的甘肃省府,希望出身翰林,被誉为金石学者的学政叶老先生能给他给个说法。当时的叶昌炽已经是名满清廷的学者了,他当然知道这批文化遗迹的价值。就建议甘肃省藩台衙门拨款将这批古书送至兰州保存。这似乎在当时是一个很英明的决定,但向来以清贫自居的藩台老爷怎能将白花花的银子花在这些之乎者也的穷酸文人身上?于是,他们下令:将由地方封存保护。而地方上,敦煌的父母官汪宗翰在敦煌任知县多年,却从去过莫高窟!

转了许久,这些东西又回到了王道士手上。望着这些自己一直信奉的古代经卷,望着这些认识或不认识的文字,他决定将洞口封存。他还想:干脆一把火烧了算了……

斯坦因来了,骑着毛驴,拿着望远镜。身着西装。蓝眼睛大鼻子。后面跟着一个长着辫子,身着长袍的中国师爷。历史注定这些人会在这个地点相遇。他们谈论的焦点就是关于莫高窟,关于藏经洞。

斯坦因开口了,那神态视乎要将王道士连身后的藏经洞一起搬走。王道士很厌恶这种样子,转身向着他的中国师爷说起自己的经过。在哪个战争和饥饿交困的年代,没有一样能比钱更能令人信服。几十锭马蹄银,一段洋唐僧东来取经的鬼话把天真的王道士蒙在了鼓里。历史的耻辱如同胎记印在了中华文明史上,而这个起因竟然是王道士……

后来,希柏和、大谷光瑞……这些探险家争先而来,他们的目的是王道士。而王道士的目的又在哪里昵?

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但是干一个道士什么事?所以我说:敦煌,112年前,是个白天还是夜晚?一个简单的发现,几个世纪或被定性的背叛和赞扬,我说王道士,你为什么不发一把火把这些单单片片化为灰烬呢?而你留下了,给后世留下宝藏的同时,也留下了耻辱,也给你自己留下的骂名……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长云和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月清荷点评:

看了,只能说:敦煌藏经洞被王道士这样一个在当时微不足道的人物发现,实属历史的不幸.

文章评论共[1]个
静月清荷-评论

欣赏佳作,问候秋安!小编历史知识匮乏,读阁下文章,才了解一二。感谢了,在此,期待你后续更多佳作。at:2012年10月30日 下午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