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之所以和《陈情表》被称为天下之至文,很多人是认为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不知道罗贯中这样写是否身受感动,为了抒发作为文人“出生未捷身先死”的悲剧,还是为了衬托奸雄曹操。
中国文人,向来羡慕诸葛亮,因为遇到了旷世圣主刘备。自己的才华得以充分的展现,千古流芳的美名成为了中国文人最崇高的理想。所以要做一个合格的中国文人,诸葛亮试的忠诚是必须首先尊崇的。刘备曾说过诸葛孔明可以取阿斗而代之。其实仔细的想一下,刘备伐魏,目的就是“除奸剿贼”。而《后出师表》第一句就是“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刘备以汉皇后裔的身份讨伐曹操,师出有名,同时也在提醒诸葛孔明,千万不能功高盖主,不然像他这样的汉皇后裔还会陆续登台。“楚虽三户,必亡秦”这个道理诸葛孔明是必须读懂的。刘备的专横和阿斗的无能,让心力憔悴的诸葛亮只能写《出师表》。刘备的手下多是忠于刘备的,诸葛亮也没有司马氏藏的深,取而代之的结果不过就是身首异处。不忠又能怎样呢,韩信的结局就是他的结局。罗贯中和陈寿又怎么能够体会到诸葛亮的悲惨和痛苦呢。
先有国才有家,所以首先必须是忠,再是孝。诸葛亮的人生可谓是忠的一生,不遇贤主不出山,即使遇到也要保持点文人的矜持,必须三故茅庐。然而忠只是针对君主,人并不可能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既然身体受之于父母,对于父母就必须行孝,李密的出现就是必然。
李密是聪明人,对晋武帝的陈情不过是一种托词。古往今来忠往往和孝连在一起。李密是蜀国人并且以孝著名,晋武帝不过是想利用李密来安服民心。试问一下,假如李密欣然答应,结局不过又是“飞鸟尽,良弓藏。”一个前朝遗臣对前朝不忠,怎么会忠于当朝呢。很显然那些当年起义的国民党将领并没有领会到这一点。所以说读书还是注意,必须深点,涉及得广一点,光理解单一的文本是不够的。幸亏晋武帝不是康熙,李密的全身而退也没有成为“嘉靖三屠”。李密的侥幸,只属于他们的时代。在今天这个伪善的世界里,即使你的陈情再怎么至情至圣也不过是昙花的一现。古有“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在今天作《出师表》,《陈情表》者不可胜记,而倜傥非常之人又有几何。“言出必行”成为了时代的最虚伪的广告词,我们伟大的二十一不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而是一个错乱的世界。
从司马相如,司马子长,到当代的鲁迅和朱自清,文学不过是政治和权利的附庸。文学作家不过是政治和权利最悲情的牺牲品。司马相如和李密属于幸运者,他们保全自己的思想,也保全自己的身体。作为中国的一个文人,要么阉割思想,要么阉割身体。受宫刑的司马子长虽作《太史公书》也只能用司汤达的名言安慰自己,一百年后有人欣赏,一千年后,一万年后也同样有人欣赏。
狭义点,一个文人;广义点,一个有思想的人,他存在的价值不会只存在他简单的作品里。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司马迁,凑响广陵散的嵇康,拼命吸烟求死的鲁迅,拒美援面粉绝食的朱自清,他们的价值绝对超过了所谓的忠和孝。
再读《出师表》和《陈情表》又是一番滋味。
-全文完-
▷ 进入穷凶极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