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老表张湘业便怂恿我学诗。他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我真的把好几首喜欢的唐诗背得滚瓜烂熟,然而却只限于背熟而不能创作。
直到1995年,一位朋友借给我一本唐诗入门法,按书中指示学习,总算摸到一点儿门径,于是兴趣大增;另外又有一位朋友卖给我一本平水韵的诗韵集成。手上有这两本工具书,我心中暗忖:要是年轻时就拥有这两本家伙,也不需迟到今日才学诗。
打从1995至今己经足足17年,回顾学习历程:开头数年只盲目摸索,造句的诀窍还没掌控,脑袋瓜子也不灵光,把写散文的句子搬上去,却歉过长,幸而现成的成语可以派上用场,不至于束手无策,教人心灰意冷。可是,每诗都搬用成语,看看又不像诗。那时候甚至诗的术语--什么叫平起、仄起,什么叫颔联、颈联也一无所知,那是没有活老师,吃亏在眼前的必然结果,活该。
到了2004年,越南胡志明市各民族文学艺术总会属下的古诗分会进行选举,我忝任湄江吟社第二届社长一职,深感自己诗艺过浅,恐不称职,遂埋头学习,把吟社内的一本白香词谱填足一百阕;社里财务黄泰诚有见及此,给我送来一本孟玉词谱(复印本),总共三百阕,也照填不误。填这四百阕不同词牌的词,我挖空心思,翻箱倒箧,穷经究典,把大半生的经历,一点一滴毫不遗漏填上去,只六个月左右,卒之大功告成。
我越来越喜欢平水韵(唐、宋、元、明、清的诗人都沿用)。平水韵的诗韵集成依古汉语编撰,无论以什么方言吟唱,音阶都符合要求;中华新韵则不然,只能以国语诵读,如果诗艺较差,很难搏得读者好感。
诗韵集成平声韵部上平十五韵;下平十五韵,上声韵部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一般诗作大多押平声韵,取其声韵悠扬故也。据我所知:无论多有名气的诗人,恐怕都必须置备一本诗韵集成以资查询,否则很难避免出韵。
人人都知道,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部。于是我就在选中的韵部找适合的字押韵作诗。初哥学四句,叫做--绝句,可以押三个韵或两个韵。我时常参考诗韵集成,寻找韵脚的连词,前面需平选平;需仄便选仄声字。
原来平平仄仄的原理就像一条铁链似的要多长有多长,一环扣一环。当我要作七言诗时,只须把七环截下来,它要不是平起式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便是仄起式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后来才知道:古人未学诗,先学对,什么星对月、山对海,原来就是一平一仄相对。对联(楹联)的格式倒是简单,以七字联来说:上联(第一句)如果用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第二句)必须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是正格,不需改动平仄。最后一个平声字就当作押韵。
仄起式的对联平仄必须稍为改动如后:仄仄平平仄仄平,只须把第七位的平放回第五位,使之成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便行。理由是上联不押韵,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也要如法泡制,把第七位的仄移到第五位,使之成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我们把押同一韵部,一副平起式又一副仄起式的对联,放在一起,它就成为一首绝诗。试举例如后:
每年春节,最常见的楹联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平起式)又有另一副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更新春。(仄起式)可惜堂字春字不同韵部,如果要凑成一首诗,可以换春字作光字使之同韵。详列如后: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
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接祥光。
懂得这个诀窍之后,我不再神经质地为一首诗的平平仄仄而苦恼;不再为第一句叫做起句,第二句叫对句,第三句叫粘句,第四句叫结句而弄得头昏脑胀。尽管八句的律诗也脱不出这个框框,只需把两首平起或仄起的绝句摆在一起,关键是第五句不可押韵。
学诗的我一开始便听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诀窍。后来读到一些参考书提及避免孤平以及三平三仄脚。孤平只须在第五位用一个平声字补救立即解决,这有何难?
近日有位朋友对我说起挤韵一词,使我茅塞顿开。原来挤韵就像上述拼凑的这首诗内中的祥字,因为祥字和堂、光同一韵部。这倒教我以后用字更须多一番谨慎。
我读台湾林正三先生的诗学概要,提及写诗应该情景交融,内容按起、承、转、合四个字分出层次,也从林先生的巨著获悉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称谓。林先生说:古人之所以规定律诗必须具备至少两副对联,只为提防内容重复。特别工整的对偶固然不易求,斧凿痕迹太明显也不见得是好诗,而且往往因辞害意,不能畅所欲言。
时下许多诗词爱好者对律诗的颔联、颈联要求极高,甚至有人强调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要一丝不苟才是好诗。殊不知所谓名词、动词、副词云云乃新时代的玩意,古人的对仗,只要求虚对虚,实对实而己。
中文字不同外文,每一个方块字都可作名词或动词,就拿古人说的以衣衣之,以食食之这句话来说:第一个衣字虽是名词,第二个衣字则变成动词;第一个食字原本是动词,却变成名词,第二个食字才维持原有的动词本质。
又比如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翼字偏偏对通字,谁能说不工整?又社甫的春望一诗: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对春字也是一例。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字对别字亦不例外。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看似不成对,其实暗藏对偶。此外,林先生强调楹联句法的重要:句法有一六句、二五句、三四句、四三句;尤其句尾的三个字,上联如果是明显的一二句,下联二一句则流于下乘,不可取云云┅。
我作律诗,需用对偶的句子总是先作,即是下联作好之后,才凑上联,这方法倒是容易入手,因为押韵的句子范围比较狭窄,尤其顾虑前面的第六位字是平是仄。有关连词,除了诗韵集成里面有介绍之外,我最近打开在线新华字典(简体系统)发现任何单字都备有连词,作诗倘遇到困难,该字典乃最佳助手。有关平仄的辨别,诗韵集成已详列,除了死记,似乎再无他法。
自从有了手机,我喜欢在短信项目里作诗,有时偶得一两句,立即打入手机储存备用,极为方便。这种处理诗作方法是从唐朝诗人贾岛赠无可上人的诗中学来的,诗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十多年来,有了手机,几乎不动用纸笔,写的中文越来越像鬼画符,思量欲掷笔三叹,可惜无从掷起,奈何?
-全文完-
▷ 进入秋雨綿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