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齐鲁大地,悠悠的黄河岸边,有一座古老的渡口——道旭渡口,紧邻渡口的是一个只有几百口人的小村庄——道旭村。据传,道旭村的人是明朝年间由山西迁徙而来的。元末明初,战乱不止,连年兵燹,山东作为主战场,自然殃及无辜百姓,最终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明朝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和增加财政,洪武、永乐、宣德年间,强制性先后迫令山西民众大规模移民山东。我的祖辈们才来到了这古老的黄河岸边定居。历史上,此地曾是一片汪洋,海水退却后,留下的是一片盐碱地,我的祖辈们在这片盐碱地上艰难度日。于清朝末年,道旭一带被辟为黄河渡口以后,桅樯云集,人来人往,并有河防营驻扎。自此,道旭一直是黄河下游最重要的渡口,我的祖辈从此多了一项谋生手段,以摆渡为生。我的老爷爷,三个爷爷都是船工,每天靠卖命挣得几个血汗钱,用以维持家用,因为入不敷出而时常打鱼补贴家用。可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打鱼的,黄河水猛浪高,稍不留神,就会船毁人亡。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为阻挡日军进攻,在河南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导致黄河漫溢改道,山东河段断流,道旭渡口一度废圮。日本侵略军占据道旭后,并在此安设了据点。1945年6月八路军攻克蒲台后,日本人被赶走。1947年国民党政府堵复黄河花园口之后,黄河恢复原河道,道旭渡口重新建立,并有了大型摆渡船只,成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连接黄河下游南北交通和运送人员物资的重要通道。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时,华东、鲁南、鲁中解放区的大批干部、家属得以从这里安全北撤,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拨给解放区的大批物资也通过这里安全北运。在人民军队转入反攻之后,道旭渡口又作为一处重要的交通要道,为支援人民军队在前方作战,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我的爷爷在此期间参加了革命,并加入了中国共[chan*]党,为了工作的需要,回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领导全村人搞土改,分田地,组织生产,筹粮筹款支援前线,在人民军队转入反攻之后,道旭渡口又作为一处重要的交通要道,为支援人民军队在前方作战,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渤海解放区的军民干部,知识青年多次从道旭渡口过黄河,就是我的爷爷们冒着生命危险护送的,战争时需用的战备物资也经爷爷们的小木船飞渡黄河,及时地完成了任务,保证了战争的需要。道旭渡口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建国后,道旭渡口焕发了新的生机。我的爷爷们迎来了新的生活,大爷爷,二爷爷以及全村的所有船工都被招收为国家的正式职工,有的还到了济南的洛口船运公司。自此,道旭渡口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一时汽笛呜呜,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客商云集渡口。国道205横穿过境,道旭成了南北交通大动脉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渡口旁有了饭店、旅馆、门市部。1954年将道旭渡口的土码头改建为长达240米的石码头,随后又将木渡船改换为火轮船。当时,这里每天有两条火轮昼夜不停地对开,日均渡运车辆达340多辆次。1955年10月,又在道旭渡口斜对岸的黄河北镇港开航了往返于北镇和济南洛口之间的黄河上第一艘客轮“鲁生”号,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并在道旭渡口设立了黄河河务段,对黄河道旭段进行全面的治理,捆住了这条桀骜不驯的害河,在渡口西一千米处修建了引黄闸,实现了自流灌溉。我爷爷领着全村百姓投入到了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首先,利用农闲修路、挖渠并进行农田改造——旱田改水田,派技术人员到南方学习水稻栽培,大面积试种水稻,改变了过去春旱秋涝,十年九不收的境况,使过去的盐碱地变成了聚宝盆,解决了乡亲们的吃饭问题;极洼的地方改成鱼塘,养鱼,种藕,栽芦苇。一时间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几年后,可以称得上花香满村,鱼肥满池了。鼎盛时期,水稻产量达到亩产八百多斤,那可是全使的土杂肥啊,因而打出了一个全国知名的品牌——“小营大米”。一个整劳力一天可以挣到一块多钱,勤劳能干的家庭一年可以领到一千多块钱,就有了“道旭村干一年,给个干部也不换”的顺口溜,当时国家干部的月工资也就不过二三十元而已。因而我村也成为当时全社的典型富裕村。现在的人可能会说:“我吃一顿饭就花上百元,甚至过千元,万元。”你要知道那可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啊!
1972年,为了适应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由国家投资在道旭渡口东侧兴建了当时黄河上第一座最长的公路桥——黄河大桥。道旭渡口在道旭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后并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依然作为一条连接黄河下游南北交通的备用和辅助通道,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道旭黄河大桥飞架南北,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河面,这里也成了人们游玩赏景的最好去处,进而带动了我村一个新的产业——照相,当时很多人涌上桥头,为南来北往的游客拍照留念。在黄河大桥的北端,蒲台人民心中的女英雄唐赛儿跃马挥剑的屹立空中,俯瞰着她的后人;高耸入云的三角形桥标矗立在大桥南端,寓意黄河三角洲腾飞云天。自此后,道旭黄河大桥成了连接中国南北最长的交通大动脉的重要一环,相信目睹了这一盛况的古渡口,也会感到欣慰的。
到了八十年代,我村又率先进行了农村改造建设,村里统一布局,统一规划,宅基地大小,房屋设计,院落布局,齐整划一,还成立了村建筑队。几年后,我村的面貌焕然一新,齐整整的红墙红瓦,宽阔整洁的村路,乡亲们结束了自己盖房的历史,享受到了国家干部的待遇,我爷爷也由于突出的领导才能,被当时小营公社刚成立的建筑公司聘请为经理,小营建筑公司也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集体公司之一,走在了全国的先进行列。
历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伴随着滨州市高新区的创立,古老的渡口,古老的村庄才迎来了她真正辉煌的时期。在道旭村南修起了龙饮水库,她占地面积3100亩,设计库容1250万立方米,工程投资8000万元。她开创了我区股份制兴办水利的先河,成为全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坚强后盾。南城龙饮水库的兴建,不但解决了辖区内企业生产用水,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小营、旧镇近7万人的吃水难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区南城招商引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沿黄河大堤南岸,规划修建沿黄风景区,届时宛若巨龙的水面上将会游人如织,欢歌笑语,两岸绿树成荫,草长莺飞,掩映在绿树花丛中的竹楼别墅将更加迷人。在道旭黄河大桥的上下游不远处又修建了两座大桥,尤其是公铁两用桥的建成通车必将对鲁北、甚至是华北、东北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必将为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增光添彩。在这片大地上,已是现代工厂林立,交通四通八达,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正在齐鲁大地的上空熠熠生辉。
我的父辈、同辈及下一代已摆脱了繁重的农业劳作,政府每年都会将土地的承包金打到各家的账户上,乡亲们有了固定的生活保障,得以腾出时间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我们村的家具生产已初具规模,涌现出了七八家家具工厂,效益可观,年产值达到千万元。乡亲们纷纷走出家门,走向滨州,走向全国,他们的身形奔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俗语讲:“地杰必定人灵。”我们村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有走出国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韩云,有对越自卫反击战获得三等功的李华,有成绩突出走上军队领导岗位的韩江;改革开放以来几百人的小村庄走出了六十多位大中专生,其中考上国家211工程大学的近十余人;有自主创业的公司老板韩宝、韩国;有走上领导岗位的国家公务员韩德、张华,还有几十位人民教师……,我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古渡、古村的光华已经融汇于巨龙般的钢桥脊梁,融汇于滨州市车水马龙的街衢和夜晚明亮的灯火之中。相信,古渡古村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全文完-
▷ 进入韩洪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