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许多杰出而伟大的思想家。如果要问哪位是其中最伟大的呢?从周公旦到老子、孔子,再到近代的康有为、孙文,可能各人心中有自己的选择。我以为,这颗皇冠上的明珠非季梁莫属。为什么呢?就凭着他的“夫民,神之主也”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哪一种思想的境界比这更高,更别说他提出这样思想时,是在2700多年前,比孔子还早200来年。
所谓“夫民,神之主也”,就是说老百姓是神的主人,是神的主宰。这段话见于《春秋左传---桓公六年》。季梁,春秋初期随国大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李太白誉之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在今天湖北省随州市郊有纪念他的祠堂。
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从而产生畏惧和敬仰,于是便有了神的崇拜,并随之出现沟通人与神的巫师。巫师有点像后来的精神领袖。社会就此形成“神--巫--人”的三级结构。
到了商、周,统治者用武力征服天下,他们不想和神神叨叨的巫师分享权力,于是便说自己是神的使者或子孙,于是把自己的祖先和神放在一道祭祀,从而形成“天--君--民”的三级结构。
孔夫子的所谓“畏天命”“天命不可违”的理论,就产生在这样的框架内。其实,这里孔圣人耍了一个滑头,用“天”“上帝”来约束“王”,不让他们胡来。不像后来唯物主义产生了,对神没有了敬畏,于是君者、王者,甚至处长者、科长者都敢为所欲为。
在人世间,孔子是绝对主张君王的权威的,这便有了“君君臣臣”的千古不二法则。倒是亚圣孟子看到了周王和众多的诸侯们有点乱七八糟,于是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新儒学。孟子的新儒学是有本质上的改革的,不像后来许多标榜为新儒学的只是炒冷饭而已。就是因为孟子弄出了“神---民---君”的新结构,才把自己打入了冷宫,不但在世时没有混个一官半职,不像孔子好歹还做了几天司法部长,即使死后,也被埋没了1000多年。直到宋朝程朱理学因为需要他的“性善论”的缘故,把他扶进了孔庙,取代颜回做起了亚圣。清人入关后,不知道是看不懂还是懒得动四书五经,就让他一直“亚”下去。这期间也有波折,明太祖朱元璋因为不待见他的“君”“民”倒置,把他从孔庙里撵出一段时间,好在明朝别的皇帝一直想做神仙或者木匠,也不太过问这些俗事,于是孟老夫子又悄悄的回到孔庙继续享用后人的供奉。
秦汉以后的中国,虽然依然遵从“天---君---民”的社会格局,但人间的君与民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君与天的关系逐步拉近,差不多是一家人,做皇帝便是做天子,即天的儿子。这反映在史书上便是:无论是做一统天下的大皇帝,还是做割据一方的小皇帝,乃至做别人扶持的儿皇帝,一出生,便会有一道红光或者一个太阳出现,这便是天庭派来的证据。这里有个逻辑上的错误,几千年来人人晓得,又人人不去说破,这老子做皇帝是天的儿子了,可这儿子、孙子做皇帝还是天的儿子,这不是乱了辈分了吗?不知道是皇帝们历来就不讲逻辑,还是理顺这样的关系的理论始终没找到?如果是后者,真是佩服古人了,即使没有找到理论,也不耽误做正事,活人不会让尿憋死。
前不久读近代史,有个细节很有意思。武昌起义时,黎元洪洪哥、黄兴兴哥带着弟兄们在前线和清兵死磕,孙文从国外姗姗而回,在上海万人欢迎。当时,上海有一家很有名的报纸,大约是《申报》吧,发表了一篇社论,其中云:“中华民族的大救星回来了”。民国的总统还没当,先戴上了一顶“大救星”的冠冕,好在孙大临时总统死得早,要不然“红太阳”之类的帽子随后就要奉上了。我推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结构也难走出“神---总统---民”的老套路,如此,也算是具有中华民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吧。
拖拖拉拉写了这么多,无非想说明,商周以降,绝大多数的思想家一直在“天---君---民”的圈子里打转。可是在公元前8世纪,季梁就达到了“民---神---君”的境界,这与现在民主派、“柿油党”们推崇的西方民主思想想比,一点也不逊色。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如何自我标榜,只要不把民众放在第一位,它都不够伟大,而这一点季梁做到了!说季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难道不应该吗?估计他还要继续伟大下去。
2012--10--15
-全文完-
▷ 进入金陵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