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从莫言获诺奖看国人文化自卑心理步履轻尘

发表于-2012年10月15日 中午2:42评论-6条

有人看到题目就不爽了。但我还是要说。这些人肯定不服:莫言获诺奖是文化自卑?那没人得就自信了?这根本不是我想探讨的问题。在我这里,莫言只不过是个话题制造者,而非诺奖得主。后者自然有人去捧场。芸芸众生是矣。不多我一个。更何况,莫大爷也不喜欢旁人对此说三道四。我凑哪门子热闹呢?

至于莫言有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资格,瑞典文学院的专家已经放榜了。你不同意也没用。你可以保留意见,写一万篇文章去论证莫言没资格。或者有资格。当然,结果还是莫言欢欢喜喜领走八百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与此同时,莫言的书大卖特卖。这就是你的力量。

昨日看了莫言以往的一次专访,莫言说了这么一句:永远自信的人,不是白痴,就是魔鬼。我想说的是,急于毁誉的人,不是文盲就是草包。我想莫言还是狡猾的,至少是聪明的——对外界声音一概不多回应。

莫大爷很清楚,无论自己怎么说,都有人嚼舌头。干脆不说。你爱怎么说怎么说。你说不聪明吗?说白了,只要你登上某个宝座,别人就有话说。此时,与其说你是什么荣誉得主,不如说是个噱头。

另外一个问题是莫言到底有没有资格担当中国文坛的盟主。莫大爷给自己的评价是中国文坛前十五。没敢说前十,更没说第一。你说不狡猾?谁说了诺奖必须颁给文坛盟主了?没有啊。鲁迅不是没要吗?为什么只有盟主才能拿奖啊?你以为诺奖和鲁奖一样啊?傻b问题。

都说西方把中国妖魔化,想想,中国有没有把西方神圣化?你要把别人当神,就不允许别人把你当妖啊?你要把别人当主子,还不允许别人把你当奴隶啊?

得知莫言获诺奖的消息,我并没有感到高兴或者怎么的。在结果还没公布是时候,我就猜是莫言。我没读过他的长篇。但我读的三个中短篇都没提起我的兴趣。当然,也许是我见识浅陋,有眼不识泰山。但为什么获得诺奖我就一定要喜欢他的作品呢?

昨晚看到一个关于莫言的新闻报道,内容是在公布结果前,记者到书店对读者进行采访。记者的问题是:您认为莫言和村上谁最有可能获得诺奖?受访者的答案是:村上。一连几人都是村上。很奇怪。国人对自己的作家就这么没信心?

莫大爷80年代就出道了,艰苦耕耘三十载,但老实说,有多少人在获得诺奖前没听过莫言这个名字?我是两年前才知道的。我想恐怕还算早的。那时是因为我偶然得到一本书,叫《莫言研究资料》。说实话,当时我对这本书一点兴趣都没有。直到两天前,看了电影《暖》,然后读了小说《白狗秋千架》。可惜电影和小说都没有打动我的心。

可能是我的心死了吧。

在莫言和村上吵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想到把这本书拿出来翻翻。里面的几篇专访我悉数看了。看得出,莫大爷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品的作家。我喜欢他说某些话。莫先生说,能获得诺奖的作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最接近最好的。不管这句话是为别人说的还是为自己说的,我觉得很有品。虽然我还没喜欢上他的作品。但我不想这么早就把莫先生打入冷宫。

留待观察。

莫言获诺奖,本该是件喜人的事。但欢喜自有人去唱,多我一声也不少。在众生皆喜、欢欣鼓舞的氛围下,我来这儿唱反调,无异于鸡汤里掉颗老鼠屎。老鼠屎是不好,对。但不容置疑的是老鼠屎味儿大。在众人都被鸡汤的香味冲昏头脑的情况下,老鼠屎能起到醒脑的作用。大家都想做鸡汤,那我就做老鼠屎呗。

什么是文化自卑心理?我不想生造新词。也不想下什么定义。打个比方。就像乞讨,无论是装苦装穷装残疾,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为了博取路人的同情,然后施舍你钱物吃喝。为什么中国人把诺奖看得这么重要?诺奖百年,中国文人都死了几代,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得到?

有人说我吹毛求疵,其实不然。大陆是没拿到,但为什么有华人能够拿到?而且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华人。只不过大陆不承认罢了。这个问题不多谈。归根结底,文化不自由。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中国文人所承受的言论压力比任何西方民主国家都大。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知道点比较文学的人就明白,东西方文化分属两个系统,同是文学,但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差异极大。就像马和驴(绝无贬低驴的意思,在此作为动物平等看待),虽然都是马科动物,但性情完全不同。驴的长处在于负重能力和抵抗能力,马的长处是灵活性和奔跑能力。驴和马比较,应该是各有所长。但这就比不出高下来。

非要比个高下怎么办呢?

很简单。驴马交配生个骡子,用马跟骡子比,或者用驴跟骡子比。这骡子就相当于翻译成英文的中国作品,或者翻译成中文的英文作品。非驴非马。但你一定要用马的标准或者是用驴的标准去衡量骡子的特征,不是强骡子所难吗?实在不公平。比来比去,结果是骡子不如马,因为用的是马的规则。或者,骡子不如驴,因为用的是驴的规则。这叫什么事儿?

别小看翻译这个过程,猫腻太大。说不定好作品一翻译,变成一匹劣骡子,烂作品一翻译,变成了好骡子。我没有指责莫言作品烂的意思。我宁愿说自己浅陋也不会批评别人这样那样,那是批评家的事。我想要强调的是,东西方文化间无法融合的部分,这才是两种文化独具魅力的地方。如果你一定要把东方文化融入西方文化,相当于自我毁灭。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

诺奖的世界评选,其价值不在于选出东西方文化的标杆,而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结果应该是互相促进,而不是互相吞并。东西方文化不是羊和狼的关系,应该是同等的。但事实是当今世界,西方掌握着世界文化的话语权。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们要做的,不是迎合西方人的审美观,来赢得西方世界的认同。

不管西方世界认不认同,东方文化都是伟大的。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让西方文化来认同我们东方文化而不是西方文化来博取东方文化的认同?美国人喜欢牛仔裤,中国也流行起来,欧洲人喜欢吃西餐,中国也流行起来。是西方的比东方的好吗?恐怕不是主要因素。如果好的就有人跟,那为什么偏有那么多人连莫言是谁都不知道呢?

这还不是根本。

再说点实际的。有多少人还在喜欢文学?别看诺奖多么光彩照人。要是没有那八百万瑞典克朗的诱惑,诺奖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恐怕难。事实上,就全世界而言,文学都处于低迷状态。世人对文学的关注已经远远落后于电影等新文化了。这是不是一种预兆,文学退出世界文化舞台的预兆?如果喜欢文学的人都变成了珍稀动物了,不知道莫言的人多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脱离公众的关注而傲然挺立。文学不能,历史也不能。

有不少人对此深感担忧,更有学者提出”文学死亡“的大论。不管虽不是,文学在衰落的事实无可辩驳。看看作家富豪榜就知道,那些名列前茅的也不过几千万,你想想,作为一个行业,文学还有气候可言吗?房地产是什么状况?动辄就是千百亿。结果是作家都被逼去经商去了。这就是现实。买个包子都可以年进百万,还写什么书呢?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又是什么?除了新媒体如电影电视等的冲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家版权无法保障。这是中国文化界的毒瘤。当然,我也是盗版和网络的受益者。但对于作家群体而言,这相当于吸血剜肉。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书,却流落到网上,点击千万次,实体书还卖什么呢?只有死。

中华文化要强大,不是摇尾乞怜,得个诺奖算不了什么。莫言不得总有人会得。但莫言得了,对于吸引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注意力是功不可没的。非议也好,赞扬也罢,归根结底,西方文化吞并不了东方,东方文化也别想幻想融入西方。即使能够融入,也不能融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脱离这一点,获一千一万个诺奖也没意义。

中国需要做的,不是绞尽脑汁为诺奖而战,而是重塑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信心。与其费尽心机拼诺奖,不如好好反思反思,把茅奖鲁奖收拾收拾。看看人家世界文学大奖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少搞些学术腐败文化腐败。如果能做到这些,有朝一日,中国真的强大了,外国人也会像中国人对诺奖一样对待茅奖鲁奖,又何愁中国文学不兴?

否则中国就是再强大,在文化上也永远是侏儒!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步履轻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何音推荐:何音
☆ 编辑点评 ☆
何音点评:

其实,严格地说,东西方在文化上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他所展现出来的内涵,西方世界是很难搞清楚的。中国文学中的那种包袱、技巧、思想和所想表达的精神,如不是扎根在中国的国人,就非常难已搞懂。当然,老外能懂还是让我感到高兴,只希望这种认可不是建立在一种游戏需求之上。

文章评论共[6]个
何音-评论

文字很有理性,何音拜读,问候作者!at:2012年10月15日 下午3:08

步履轻尘-回复远握! at:2012年10月15日 下午4:51

山野荆柯-评论

中国需要做的,不是绞尽脑汁为诺奖而战,而是重塑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信心。与其费尽心机拼诺奖,不如好好反思反思,把茅奖鲁奖收拾收拾。看看人家世界文学大奖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少搞些学术腐败文化腐败。如果能做到这些,有朝一日,中真的强大了,外人也会像中国人对诺奖一样对待茅奖鲁奖,又何愁中国文学不兴?莫言获诺奖开了先河,填补了中国一空白,我呸!中国人啊,有一点自信、自尊吧,就那几个西方评委的认知?少不了带有故意声讨中国人权的政治偏见,比不了那些物理奖,有实际成果可考证,一篇文章,在浩瀚的文海中我就怀疑就那几个吊评委评审得过来吗。之所以和作者同流合污的认识,是我藐视莫言的诺奖,为什么,一·《蛙》的立意反动,不合情入理。二·莫言说文学大于政治,这真正是笑话。好了在此不想多说了,本人正想笔伐之,拭目以待吧,总之,支持作者!at:2012年10月15日 下午5:56

步履轻尘-回复老兄火气挺大,哈哈哈,握! at:2012年10月15日 晚上9:25

步履轻尘-回复欢迎来访:http://blog.sina。com。cn/u/1719149192 at:2012年10月16日 下午6:04

步履轻尘-评论

欢迎各位来访:http://blog.sina.com.cn/u/1719149192at:2012年10月16日 下午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