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脑,无意中看到一条新闻: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我的大脑立刻在搜寻他的模样,单单的眼皮,方方的面孔,稀松的头发,朴素的着装,不出众的外表。名字与人连接在一起。一向沉静的自己,内心竟然激动的心跳了。转念,我有些怀疑消息的真实性,网络,不实的报道很是正常。打开内容,迅速浏览,确信了消息的属实。一个与莫言素不相识,毫不相干的人,为中国文学终于产生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深感自豪。只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只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中国。在日本购买我国的钓鱼岛,激起国愤的时候,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的确长中国人之气。
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人很多年的心结。
1918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鲁迅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从这两个时间算起,中国文学走到今天已经有94年的历史。诺贝尔奖也走过了117个年头。中国文学经历了以鲁迅、沈从文、钱钟书、茅盾、巴金、老舍为代表的,老一代作家组成的,现代文学阶段。也经历了以莫言、贾平凹、刘心武为代表的当代文学作家群体。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今又出现了许多新生代作家。随着网络的普及又涌现出众多网络写手。纵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中国文学并没有因为无缘诺贝而停步不前,相反,日益繁荣壮大。文学创作,百花齐放。将近百年历史,每一个国人期待中国作家摘取一枚诺贝尔文学奖。纵观中国文学发展,确实拥有实力派作家,与曾经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肩,但无缘诺贝。这与中国的实力发展,在世界地位,文学向国外引进,存在很大关系。中国作家创作出许多不朽之作,只可惜没有赶上一个好的时代。诺贝尔文学奖,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的历史,百年的梦想。在2012年10月11日,梦想成真。这如同我国在奥运史上夺取的第一枚金牌,如同我国第一次实现飞天的梦想,令人激动,欢欣、鼓舞。这份殊荣属于莫言,属于中国作家群体,属于中国。
行走在黄昏里,街边的报摊,北京晚报头版头条,莫言双手托腮,沉思状的照片,还有旁边刘恒的语言:莫言获奖当之无愧。毫不犹豫买下。打开电视,共同关注节目也是莫言获奖的喜讯。莫言,一个在自己文字的国里,辛勤耕耘的本土作家,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一颗璀璨的星。
知道莫言的名字,是在多年前,当代文学课本里。莫言。别致的名字。莫是不,言是说,言外之意,不要说。名如其人,的确不善言谈。唯有在作品里用幽默、深刻的语言娓娓道来。在电视新闻共同关注里,我看到新闻记者来到他的家乡,对他的采访。自始至终,他都是微低着眼,声音很轻,很淡,很谦和,也很平静。那种世界级大奖之后的淡定,是五十七年生命历练出来的。他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高兴是肯定的。自己的成功,就是站在人的角度来写他的人物,无论好人还是坏人。他很低调,低调的像在说别人的事情。
很惭愧,没有读过他的作品。我只记得《红高粱》,那个被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红遍全国的电影。没有读过原著,电影作品有多少艺术加工的成分,不太清楚。那部电影,给人的印象是沉重的。人们更多的记住了张艺谋。巩俐也因出色的表演红到今天。原著作者莫言悄无声息地躲在银屏后面。作家,编剧,歌词作者……这个群体往往是默默无闻的。任何艺术形式,没有他们就是无米之炊。可是,他们没有明星们光鲜,没有成千上万的粉丝。他们的创作是一年,更多的是几年。相反,明星们的一首歌,一部电影就能几分钟之内红遍江南。艺术的最大功臣者,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他们在寂寞中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创作。为别人不停地做着嫁衣。
我的阅读,过去一直在中国现代文学,外国名著,散文中流连。小说读的已经很少。每个人的阅读,真的有个时间段。现在喜欢,未必永远喜欢。过去不喜欢,不代表今天不喜欢。三毛、杜拉斯、伍尔夫……是我前几年很喜欢的作家。宛如一段流行音乐,听了一段时间,新鲜感就过去了。莫言的小说离我的现实生活很远。总感觉有时代的隔阂。阅读的欲望与其他作家作品相比淡漠许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取向。知道三毛,安妮宝贝,郭敬明,韩寒的人未必知道莫言。一个人的阅读和年龄、兴趣、阅历诸多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宣传力度不够。《金色笔记》、《黑暗前的夏天》,这两本书是英国作家莱辛的作品。不记得是通过哪个渠道知道她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我开始读她的作品。莱辛小说中厚重的历史,灵魂的探索,我知道,一部好的作品,代表一个国家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虹影是一个墙里开花,墙外红的作家。她的作品在国外很是流行,源于她对中国那段沉重历史,人性的描写。作家作品应该植根于自己生存的这块土壤,承载中国文化的精髓,展现人的灵魂状态。这样的作品是上等之作。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仅是给个人的,也是给国家的。通过诺贝的影响,世界各地的文学爱好者开始阅读莫言作品,他的作品是一扇通往世界各地的窗口,透过这扇窗,人们开始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历史。
莫言去年获茅盾文学奖,我也是刚刚在报纸上看到。去年到今天,365天都过去了。旧消息,变成新消息。当我们行走在大街小巷,广告栏更多的是电影宣传画和演出日期、旅游宣传、饮料、壁纸等宣传。频繁的更换。从未见过,哪本新书即将出版。学习是一种信仰。那几个在地铁闪烁的语言,只是一个空壳。宣传的力度,代表社会重视的程度。文学作品宣传的力度,决定着一个城市对阅读重视的程度。
2011年调查,中国人均阅读4.35本。其实与前几年相比,令人欣喜。但与周边国家相比也叫人担忧。日本40本,以色列60本。世界认同犹太人聪明。犹太人的孩子一出生,旁边就摆放着一本书,书上放一些蜂蜜。孩子的手喜欢抓挠,摸到蜂蜜会把手伸进自己的嘴里。甜甜的蜂蜜,吸引着孩子。孩子看到书,就心生欢喜。阅读的兴趣,从出生起就激发起来。犹太人的聪明怎么能说不与读书有关呢?暂且不谈国人读什么书,只谈数量,就汗颜了。如果再调查读书的内容,更多的是励志的,成功学的,育儿的……与文学毫不相关。这样细想,中国人的阅读忧中还有忧。
从中国人的阅读状况,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浮躁的环境,什么样的人out了,不知道中国好声音,不知道“非诚勿扰”,不知道“亲”,不知道“你妹”,不知道“淘宝”,不知道苹果……
什么时候,人们知道了莫言,贾平凹,严歌苓,周国平,徐志摩……就真的是out了,那么阅读的春天就真正的来临了。
-全文完-
▷ 进入诗心静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