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少年时代的乐趣,于我来说,最是兴高采烈的莫过于看一场乡村的露天电影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父辈们每天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外,能够伴着煤油灯度过一个安静的黄昏,已经是很满足的了。自从有了流动放影队下乡,忽如“一石击水”,让人们枯燥无味的生活一下子荡漾开来。但凡有电影下乡的通知,人们必提前三两天就开始风传消息,那翘首祈盼的神情不约而同地挂到了男女老少的脸上。
那时,我们海门有一个流动放影队,他们穿插在全县的各个乡村,放映的全套设备只能用人力拖车运输。记得我在放晚学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他们几个人簇拥着一辆人力拖车,推的推,拉的拉,装载着放映机和汽油发动机等设备在乡间的小路上艰难跋涉的身影。大约是小时候对电影的一种特别向往,我对他们一路蹒跚行进的印象格外深刻。
那时农村适宜放电影的空旷地不多,虽说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打麦场,这确是放影的最佳场地,但打麦场是临时存在的,麦收过后,又翻耕种地了,因此在打麦场放影的机会并不多,于是稍微大些的宅子就常常用来作为放影的临时场所。我家老宅的场心在大队里是数一数二的,曾多次被流动放影队光顾过。每遇这种机会,不知是因为近水楼台的得意,还是因为在伙伴中可以做一回小主人而沾沾自喜,我常常欣喜得不能自禁。放电影的当日傍晚,幕布还没有架起来,我的玩伴们就蜂拥而至了,他们风卷残云般地把我家的长凳、纺纱凳、小矮凳悉数搬光,连灶背后的烧火凳都不能幸免。此时我表现出做小主人的大气,任凭他们如何“肆虐”,我都听之任之。别说我们小孩子浮躁,个别的大人也不矜持,他们也急匆匆地赶着吃晚饭,早早地拿着凳子,没大没小地掺和在我们小孩子的中间,找个好地方耐心地候着了。
过去的电影,样板戏居多,这激不起我们这群孩子的兴趣。《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等影片是我们的最爱,好像是百看不厌的。但闻有此类片子放映的消息,我们不怕夜行十几里路,也要赶着去看一场。这些战争题材的影片,最早看的时候我才十来岁,只能分辨个好人坏人,后来才慢慢了解了剧情。现在人们大都喜欢看言情片,不知怎的,我却特别钟情于那些老片子,电视里一旦有这种怀旧影片播出,我是不愿错过的。
乡下的露天电影场,看似人头攒动,杂乱无章,但影片一旦开场,全场突然鸦雀无声,人们如食甘饴般地全神贯注。一卷片子放完,那换片的间隙,虽然仅仅只有二三分钟的时间,但人们都显得急不可耐,似乎十分地难熬。有时一部电影在几个地方同时放映,跑片的时间,需要等上十分钟二十分钟的,那简直可以让人急出病来了。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非常匮乏的年代,能有一场电影看看,真如久旱逢甘霖,现在的年轻人哪有这种如饥似渴的体验啊。
-全文完-
▷ 进入东洲一道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