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饱的吃了几顿好饭,肚里不饿,精神食粮的需要又提上日程了。快乐有几种发泄的渠道,消费就是其中一种。别人可以买部“爱疯五”,可以买件儿上千、上万元的衣服裤子,我却只喜欢去逛逛书市,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一时看不了,放在手里,心情也是好的。
曾经有个朋友这么批评我:你买那些书有什么用呢?它能供你吃还是供你穿了?那个时代自己没有经济能力,买书真的是奢侈行为。现在虽说条件好了,但买书太多,以前是有本书看就行,不择食,现在是许多书在等你看。书堆积在屋子里,搬家困难不说,在屋子里转动也是个愁人的事。许多朋友总是皱着眉头出入我的房间,一再抱怨:少买点书吧,你能看多少本书啊?自己也踌躇过,这些书将来怎么办啊?看过《大决战 淮海战役》之后,看到蒋介石的御用文胆——陈布雷自杀之后也是留下了相当数量的书籍;毛主[xi]去世后,留下的也是一堆的书,心情就轻松多了:一代人不管下一代人的事,我在世的时候,买书,我管着;我死了,这些书愿哪儿去就哪儿去。反正我已经用到了它们,它们的价值已经实现了。人死了,书不会死,下一代人爱不爱书,由他们去。我是我,孩子是孩子们的事,各管各的事,我不必为他们负责,他们也不必为我负担多少荣辱。
现在网络里的言论让我想想就生气:老子没犯什么错,孩子犯了错,却要老子负责,这是哪门子的逻辑?老子犯了错误,孩子就不能重新做人了吗?陈毅元帅说:“文革”的遗患五十年不治,一百年不治。这句话真对,“文革”结束这么长时间了,怎么就有许多人那么喜欢愿意用“文革”的思维考虑事情呢?我尊重老年人,但我总怀疑是不是因为那些年纪大的人带坏了年轻人,怎么年纪轻轻的人都有没经历过的年代里拥有的思维?许多人在当年受过的伤害,在网络里发泄发泄自己的情绪是有情可原的;那些出于政治目的,改头换面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政党、团体呼啸与网络不足为奇;那些受了感情上的伤害,在网络里发发脾气的年轻人言语冲动也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当所有的情绪都向政府和共[chan*]党、开国领袖身上倾泻时,就很能很快演变形成一种暴风骤雨呢?
需要看书,是需要看书的,网络是了解当今时势的快捷渠道,但要确立自己的主张,还是要看书的,毕竟书籍才是专业知识的源地。当我迷茫的时候,我再回头看看那些自己拥有的书,在解除了困惑之后,自己对那个问题的认识也会加深些。以前在学校里,成天接触的那些书本,那些概念在背诵的基础上已经深入记忆,可以随时随地发挥不成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理论概念记忆也已渐渐淡化了,那些理论概念观念已经陈旧了,理论是发展的,再用那些理论依据解释现在的事有些困难了,再引经据典用那些论据参与辩论就有些学生腔了。现在不是较真的那个年代了,自己又不是政工人员,网络动向和我没有什么关系,许多书看了就看了,再没有从前做学生那个时代那样成天看书背书、需要记忆的劲头了,看到一些新的想法,看过就扔下了,自己在放弃陈旧的知识的时候,并没有同时吸纳新的知识,形成大脑一段时间里的空白,以前是没有书,不需要用书,就能把事情想明白,说明白,现在就难以离开书了,需要常常看看书。看看书上的讲述,才知道许多所谓的“新东西”其实并不新,在从前都有过历史记录,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感觉到有不可克服的困难的时候,证明你还是需要看书的,书还是看的不够。
于是,在国庆假期还没有结束的日子里,有活儿也不干了,去逛书市去!
坐车走出历城区,进入城市的中轴线——经一路的时候,感觉窗外的城市不是我认识的济南了,济南真的是越来越漂亮了,有点像我曾见过的天津的和平区,那里都是洋房建筑,楼房和树林有机的结合,给人一种古朴、与世隔绝的安寂的世外桃源的感觉。曾经也在长青区看到过别墅区,感觉也很像天津的洋房区,但就是没人,偏远了些,没有人气的别墅再好也不是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何况人家天津的洋房区还住着好多人呢!
公交车、各种车辆行进在经一路上,给这片住宅区增添了烦躁的声音,我想:住在附近的居民如果坐在林荫下的长椅上想聊聊天,也会被这些嘈杂的声音弄得没了情绪吧?隐匿的树林深处一幢幢小高层,附近就是商业街市、繁忙的交通要道,如果说是商业住宅,给那些候鸟式的商人准备的旅馆式的住宅还可以,如果是把这里当作养老、修养身心的所在,可就打错了算盘!
说来说去,这里的拆迁改造,成就的还是民国时期的大杂院式的生活环境,只是把平房院落改成了小高层而已。
济南的拆迁动作不可谓不大,中山公园附近改观很大,拆迁的动作也很迅速,新的商业区楼房拔地而起,与旧街巷里的商业经营场所大有不同,老街巷里走出来的都是那些有点土气的民国期间的人物,新楼宇中走出来的人都有点流里流气,好像都已经提前跨入了下一个世纪似的。我都怀疑:如果下次还想再来这里买书的话,这个公园还会不会存在?公园周围都已经拆迁完毕了,马上就要进驻建筑队了。——可是,事情就这么怪,走进这个公园,就与身外的世界隔绝了,好像是另一个里,这里一点也不受外界的影响,好像外界从来就没有发生什么事!中国的事情就这么怪,就有人有本事创造出这样的环境,如果不是从一些人的嘴里吐出一些“钓鱼岛……”的词语,这块土地就是与世隔绝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外宇宙!
一个城市,无论是北京还是济南,都是新旧势力范围的缩影,所有的文学形象在这里就能找到痕迹,相反,农村留存的旧日痕迹却几乎没有。城市有历史,农村没有。城市很老,农村再老也很年轻。
来之前也没计划好要买些什么书,就是看看,就是休息休息身心。自己家里的书实在太多了,自己也考虑过书再买的话往哪里放的问题,于是在书摊上转来转去,兜里的钱还没花出去一分。脑子里回放着当年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以后,在此疯狂购书的往事。许多卖书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买书的人还是那么多。许多人当年和我一样,也买书也卖书,现在人家开始经营古玩、字画、钱币了,而我现在还是转来转去,没个稳定的职业走向,可叹可叹!人和人是不能比的,有的人一辈子也许找不到自己的位子,命运会很苦,比如我;有些人认定了一个位子,一门心思赚钱,拳打卧牛之地,即使今生不是五百强人物,也是下一代五百强人物的长辈!自己明明知道“专心致志”的必要,可就是“坐不住板凳”,图呼奈何!叫唤的鸟不长肉,叫唤的狗不咬人,贾平凹一门心思的写,写到今天都是大家了;即使成为大家了,人家还在闷声不语的写!哪像我啊,肚里有个蛋,还没等下来,就一个劲儿招呼,可直到今天,长篇一点的东西还是没有一篇,还是在写杂文,惭愧惭愧!懒人就是喜欢自吹自擂,我就是其中一个,没办法了,也不想改了!
在书市上听到一个家伙说风凉话:写一本书不容易,看一本书不容易,一本书写出来却是如此的便宜,还写什么书?好像写书很辛苦似的。真是写书的人其实感觉不到写书是苦的,在那种创作的境界里,作家的身心是放松的,是畅快的。最痛苦的是起笔阶段,写于不写的计较中!我想:许多好的作品不是毁于战火,而是毁于作家的一念之间了!
还听到一个可爱的家伙说了这么一句话:社会发展了,许多人的素质上去了,书就好卖了。我笑了:也是啊,当年那些买书的人都在私下里和我商量买黄书,不知道现在这些人口味换了没有?
书好卖了,价格就高了,好书再用白菜价就买不下来了,我也别再找便宜的书买了,看到好书该买就买吧,好书再卖便宜价的时代业已结束了。当年的自己自食其力的能力并不强,一力购书的确有些勉强。那个时候就挑便宜的书买,也买到一些便宜的好书,但花费的时间也太多了。现在不比往时,时间宝贵,今天来了,下一次来买书不知什么时候呢?书只要有价值,即使花多点钱该花也得花!于是,一本巴金先生的《随想录》合集一口价十块钱,我考虑了半天,还是掏钱买了;一本《鲁迅选集》平装本,品相很好,好像我的藏书里没有这一册,计较半天,还是掏五块钱买了;关心当今的思想界的价值取向,还是非看长篇小说不可;看长篇小说,若要及时性的,还是要看刊物不可。选中《长篇小说选刊》,都是五块钱一本。这在过去也就一块五一本,咬咬牙,买了!……过去一百块钱能买一袋子书,够看一个月的,现在就买不到二十本书了!许多书还想买,可是兜里没钱了!
要是不买书也就不花钱了,一买书花钱就像流水一般,这才是真正的高消费!
捧着书,心情很爽的坐公交车回家,计较着下一次买书的计划,旁人不解的目光使我稍加收敛,正如书上说的一样“过去读哲学著作、读毛著都是有奖励的,现在读这些书都是凭自觉”,看书,在当今社会上并不是一件值得赞赏的行为,看书并不能“来钱快”,看书就像朋友说的那样“不经吃不经穿”,又不能发财,无论什么人早晚都成一堆黄土,多看几本书少看几本书没什么差别。但就像我的朋友回应我劝他涉猎多门、不要专攻穿越小说出不来时说的一句话“我就是喜欢看穿越小说,我喜欢”一样,我明知道这些道理都对,但我虽然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爱书、爱买书就是我的爱好,这与其他的道理无关,“我喜欢”就是理由,我也无意伤害许多人的“好心”,你有你的喜欢,买到一本好书,我也有我的喜欢,都为自己稍有点“占了便宜”的庆幸窃窃欣喜吧。
我把网友比作“女中鲁迅”,可她并不领情,并说她对鲁迅并无好感,我一时并不知怎么回应才好。自己翻开自己买回来的鲁迅的书,看了几篇,感觉先生的文字饱含的意义太多了一些,既能为我所用,也能为他人所用,可以说“翻手为雨,覆手为云”,他所处的年代离我们都很远了,如果还紧抓住他的几句话不放,自己难免会成为“新的”教条主义者。网络上一些人竭尽其能,造谣生事,蛊惑人心,断章取义,借他人之口,行自己黑道,明明不是先生说的话,不是先生的意思,却要说是先生的话、先生的意思,如此下作的行为为我所不齿,但又说不出什么名堂,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很好的学习、总结、批判、接受先辈的文化遗产所致。不学习你就不知道先辈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样的思维方式。有人造谣了,你就信以为真,跟着人家鼓噪,真有点缺心眼!前些年,也有人反思过先生的遗产的继承的问题,最后都演变成了在芝麻细节上鸡飞狗跳、蝇营狗苟。感觉先生的学问这块,有些人把它当成自家的财产,独霸天下,不容他人侵犯;有人借机炒作,为一己之私,扬名立万。当今社会上借“修史”之际,篡改历史的现象太多了。许多历史伟人在他们恶意的笔下越描越黑,在人们心里留下了浓重的阴影,如此下去,想要天不变颜色也难!须知:苏联的垮台都是从思想界开始演变的,而我们现在也在经历着这样的倾向。
许多网民都在嘲笑:当官的、管事的人在包二奶,许多吃地沟油、吃转基因大米的人在关心国家大事,好像就他自己高明是的!关心国家大事其实是中国人的传统,从《左传》中的《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说,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个中国人没有一个不关心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安危的,不能只是那些“肉食者”、别有用心的人才关心国家大事吧?中国的这艘船出了事,谁也好不了,这不是虚妄之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要想完整的批判接受祖宗的遗产,就得有个像样的图书馆,在图书馆里找到相关材料,组织一下,集百家之长,加上自己的理解,才会新的理论贡献。如果只是你插一言我插一语的枝节议论,最终也会不可避免的进入循环老套中,计较名人生活琐事当中去了,没有任何意义。
照比图书馆的规模,我的藏书规模就显得太不足道了,再说它不是为了专业的目的购置的,买书就是凭着自己的兴趣使然,既然说到了专业活动,就要多多准备一些相关的书籍以备阅读。看过马克思、列宁的传记,领袖们要写论文的时候,人家的阅读量那才叫“阅读”呢,我这样的泛泛之举算得了什么?
我买书也没什么成就,写作也没什么成就,但说话却很决绝,希望看到我这些话的人,原谅我的“刻薄尖酸”,我也想“温良恭俭让”,但那样的人的确不像我,抱歉!
-全文完-
▷ 进入老杆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