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的中秋。
每年的中秋,总会心生些许感慨。流年逝水,一路走来,那些深深浅浅的日子在逝水的流年里渐渐远循,唯有那些与中秋有关的记忆、与中秋有关的流光在脑海里鲜活。这些记忆、这些流光,是一条生命的河流,从儿时的村庄流向城市,再从城市流向远方。
那些远方,远过了岁月,远过了尘世,飞翔在月色之上。
(二)儿时的中秋
记忆里,小时候的家并不富裕,严格说是有些贫穷,所以,那时,我和姐姐、弟弟三人总是盼望着过节,因为,每到逢年过节,父母总会弄一桌丰盛的晚饭,让我们大吃一顿。其实,所谓的丰盛,只不过是多点肉,多些油晕儿。
在乡村,一年四季中的节日,除了春节,就要数中秋最为热闹了。中秋时节,农人们刚刚秋收了,家家的粮仓禀实,钱袋里也有一些盈余,家家户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那时的乡村,农人们还没有“月饼”的概念,到了中秋,农人们都自己做磁粑过节。磁粑的做法很简单很有趣,就是农人们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石头做的一个“对窝”里,然后两个大人用木棍子或竹棍子来回地用力绞绊,直到所有的糯米娴熟地粘在一起,然后做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饼,回到家煎煎,再放上黄豆面儿,吃起来就特别的香。做磁粑时,是农家院最热闹最开心的时光,大人们边绊边喊着号子,或唱着歌谣,小孩子们就拉着圈儿嬉戏,瞎闹,满院子都回荡着欢声笑语。
中秋夜时,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菜虽不多,却吃得津津有味,气氛温暖而热闹。父亲读过初中,能讲许多故事,父亲边吃饭边给我们三娣妹讲故事。讲天上的月亮,讲月亮里的嫦娥、吴刚、玉免,还有桂花树。我们三娣妹听着听着就放下碗筷,跑到院子里去看月亮,寻嫦娥……
乡村的夜,宁静而寂寥,乡村的月亮,水滑而圆润。我们三娣妹挤在屋檐下,看着看着就入睡了,安睡得若天边的月。梦,也是甜甜的,因为,梦里有嫦娥,有玉免,有七彩的向往……
现在,每到中秋,总还时常怀想起儿时的中秋。那时,日子虽然有些苦涩与清贫,却充满了真实而简单的快乐与温暖。我想,之所以快乐与温暖,是缘于满足。有人说过,知足者常乐。想想,知足,真好!
(三)大学时的中秋
从初中开始,我就读住校。从初中到高中的这六年,每到中秋,学校也会组织一些有关中秋的晚会或活动。但那时,是以学习为学习,以升学率为首要目标,所以,中秋的节目都只是轻描淡写的,于我,已经没有特别的印象与记忆了。
走出象牙塔,走进大学校园,走入美好的大学时光。那一年的中秋,入学刚二十多天,同学们彼此之间还并不十分熟悉,于是,班上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中秋晚会,准确地说,是举行了一个浪漫的舞会。
晚会前,老师让每一个同学选一张精美的贺卡,在贺卡上落下姓名并写下心语心愿,然后,老师将这些贺卡以男女同学分别存放在两个箱子里,并分别抽取卡片,男同学抽女同学的卡片,女同学抽男同学的卡片,男同学抽到哪位女同学,她就为他的舞伴。
那夜的中秋晚会,灯光融融,歌声飘浮,气氛欢快而活跃。同学们在灯光下倾心畅谈,在旋律中轻舞飞扬,彼此,从不熟悉到熟悉,从羞涩到轻松,每个年轻的脸庞,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绽放着花一样的美好与幸福。
这份美好与幸福,直到晚会结束都还一直在同学们的心里荡漾着、延续着。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惊天动地”的举动。晚会结束时,已经近十一点,有同学提议,去学校的后山赏月。就那样,我们一行二十多人,在月色里,手牵着手,彼此掺扶着,沿着后山长满野草的小路,慢慢地驶上山顶。
那夜,月色若水,清辉四溢。我们在山冈上,吹着山风,听着虫鸣,对着月亮,引诗作乐……
那夜的时光,如诗若画,如此的美妙、如此的清冽、如此的静好。于是,那一年的中秋,也成了我一生中最浪漫、最美好、最难忘的一个中秋了。
这些年,每当月色若水的秋夜,我总会想起那夜的流光。
那一段青葱岁月,那一段水样的年华,已在时光深处悄然消散,但那些记忆,若一坛老酒,时间越久越是散发着悠远而迷人的香息,时至今日,当我轻轻地想起那个夜晚,我的情绪都柔软得若海棉一样,眼前,还晃动着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耳畔,还回响着: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
是的,相逢是首歌,歌声里有你和我。有你有我的相逢,真好!
(四)
日子若水,今又中秋。
有句俗语:年怕中秋月怕半。每年,只要中秋一过,一年的光景就倏忽地跑远了。时光,总是这般的匆匆又匆匆,日子,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一秋复过一秋,一晃,三十多年的岁月就这样轻轻地淌过。
流光易逝,若水无痕,左手还握着儿时的光阴,右手已把青春遗失;易逝流光,记忆永恒,左手拾起儿时的记忆,右手捡起青春的落痕,就让这些流光中的记忆,今夜陪我在月色里做一场宿醉……
-全文完-
▷ 进入佳期如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