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人们愿不愿意,都必须要承认这样一个实实在在有目共睹的事实:流行音乐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突出的文化现象。无休止的音乐之潮正从一切能发出声音的电器里疯狂地涌出,穿过拥挤的街道,流向餐馆、发廊、超级市场、音像社以及各式各样的店铺。名目繁多的演唱会和音乐节充斥着大市小城,卡拉ok也一狂飙之势席卷神州不可阻挡地闯入千家万户。
流行音乐无处不在,使得“耳根清净”日益成为梦想,反而灌满了迪斯科音乐、摇滚音乐、伤感音乐、网络音乐甚至各式各样的歌曲。要对这些形式各异的音乐做一些总体评价是不容易的,但是站在文化反思的立场上,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现在的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物化的艺术。
这是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今天的流行音乐已经被越来越高的科技给技术化了。“制作”在流行音乐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录音技术更是花样翻新:混声、回声、配音复制、“哇哇”的电子乱真乃至电脑合成等现代科技打开了通向可以收听新的声音的道路。最新的流行音乐往往就意味着最复杂的制作和最先进的技术之运用水平,计算机技术在音调调整和乐句处理上大显身手,电子合成乐器和电子打击乐器被过度使用,各大唱片公司都在殚精竭虑地追求与利用新的声学工具以求制造出不同凡响的声音效果,他们之间的较量变成了物质技术间的较量。也就是说流行音乐已经被人们“技术化”,而不是“艺术化”了。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源源不断地向市场提供了诸多标准件,或整齐划一的音乐产品。
音乐家的一个独特性的创作被淹没在机械制作之中,在舞台上歌手被麦克风、烟火、旋转彩灯和程式化的伴舞所包围,成为一个被精心包装起来的偶像。是的,自从“包装”这个纯商业性的概念被引入流行音乐中,便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有个性的“人”的概念,反而悄悄引退了。
从听众角度讲,人们也是通过越来越尖端的技术装置来享受音乐。卡拉ok=mtv、cd、wcd和现代音响及至电脑下载都受到狂热的欢迎。欣赏音乐已经变为转动旋钮的举手之劳。在听众的心中,音乐已经被音响所取代。传统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音乐观念被彻底改写了。在“高保真”的印象里,人们正在兴致盎然地欣赏远离自然的“失真”音乐,仍不字知,反而自得其乐。
音乐本身的物化,追根究底是来源于时代背景的物化。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商业化潮流正以巨大的冲击力席卷而来,它有一种物化一切的冲动。做为与物质世界想抗衡的艺术,也在它的挤压下日益丧失其独立不羁的立场。消费社会里忙碌的大众更不会有心情去进行社会或人生的深度思考,他们只要求自己的感官能够获得极大的刺激以及尽情地娱乐。所以,高雅音乐的衰微和流行音乐的勃兴也就是一种时代的宿命。对新产品和“流行”疯狂角逐干扰了那些从商业角度讲不大成功的艺术家,他们违逆高尚的潮流,同样也迫使听众接受那些往往将销售量看得高于一切的唱片公司的要求。市场,这个物化时代的最高逻辑概念,成为了流行音乐的生命,娱乐就是它的全部功能。在此逻辑前提下,唱片公司的老总们,对他们的乐手和歌手进行了严格的市场定位,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一系列作品,然后借助大众传媒进行密集的宣传,一步步把他们炒红,成为公司的摇钱树,流行音乐的歌手也因此而成为最易获得暴利的职业(但是作为偶像的他们却不是最有素质的反而是腥闻漫天飞)。在这些人演绎的音乐作品中,没有非说不可的呐喊,没有苍茫人生的深刻感受,听不到强者愤世嫉俗的铿锵之音和弱者无路可走的悲吟。有的只是风花雪月的咏叹,自冤自怜的抒解,不无矫揉的煽情和不失时机的哗众取宠。几乎所有的流行音乐都在争先恐后得抒情,这种滥情主义给那些迷失于冷冰冰的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人们提供了遐想的慰藉,同时也助长了他们对于现实的逃避和自我心灵的弱化。
由于非理性主义日渐上升,传统的乐器和精心训练的美声唱腔让位了,高雅的听众被疯狂的歌迷所替代更新。学习音乐的方式也不再是研读乐理苦苦推敲,而是听唱片,扒带子。个人的抒情个性的发挥情绪的涂抹代替了古典式的对乐谱力求准确的理解。甚至有不识谱的歌手也开始写歌填词了,就连一些唱歌跑调的歌手被吹嘘成天皇巨星也不足为奇。
一切的一切都在有力地证明:物化时代的文化混乱已使人们丧失了判断价值的标准。千篇一律的旋律也导致了听众的审美疲惫,构成了难以忍受的噪音污染,使听众变得越来越淡漠无情——难得有一首歌在他们的心中留下痕迹。我们最终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声音已经饱和的年代,真正的心灵之声是何等的稀少;当艺术加入了物欲的狂欢后,世界竟是如此地贫乏!
-全文完-
▷ 进入只爱云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